生活中常聽卻不會寫的字

以下是一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可能用到的一些詞彙或語音字,你以為有些字只能意會,不能書寫,其實只是我們才疏學淺,大部分都是可以寫出來的。

生活中常聽卻不會寫的字


娭(aī):娭毑(jiě),稱祖母或年老的婦人,即老奶奶,南方方言。

瘢(bān):瘢痕。這個字念不錯,寫在這裡主要是要同“癍”區分,“癍”是皮膚上長斑點的病,而“瘢”是指傷口長好後留些的痕跡,也就是俗稱的疤瘌。

鴇(bǎo):本意是一種鳥,傳說這種鳥總在和各種不同的鳥交配,其性最淫,所以這個字更多的指妓院的負責人,即“老鴇子”。

鞴(bèi):鞴馬。馬不會老扛著馬鞍,只有在需要騎的時候才裝上,平時是卸下來的。鞴的意思就是把馬鞍等東西裝到馬上,準備給人騎。比如電視劇裡大俠要出門,大喊一聲:“來人,快給我鞴馬”,而不能是“備”馬。

荸(bí):荸薺。這個大家都應該吃過吧,就是你未必會寫這兩個字。

箅(bì):箅子。有空隙能讓水流過而阻擋固體的扁片。比如馬路邊排水溝口的鐵箅子。

皕(bì):這個字的意思一目瞭然,就是200。

生活中常聽卻不會寫的字


贔(bì):贔屓(xì),龍生九子之一,好負重。就是石碑底下的那個形似烏龜的東西。

藊(biǎn):藊豆。是的,你沒理解錯,就是我們所吃的“扁豆”,正確的寫法就是這個“藊”,不過由於民間長期使用“扁豆”的寫法,所以現在兩個字通用了。

弁(biàn):馬弁。舊時的低級武官,比如押送犯人的官差。

鑣(biāo):馬嚼子兩頭露在外邊的部分。其實我組個詞你就認識它了,“分道揚鑣”。

醭(bú):醬油醋等放時間長了表面會長一層白色的黴,老話叫“長了醭了”。

倘(cháng):倘佯(yáng)。這兩個字純屬搗亂,字典的解釋為“同‘徜徉’”,都是自由自在來回走的意思。原來一個人走和兩個人走完全沒有區別……

綽(chāo):匆忙中抓起來。比如“綽起一根棍子就去打架”。恩,現在一般會寫成“抄起”。

(chǎn):一個你絕對想不到的字,它的意思是把事情解決掉,比如“蕆事”,“託人幫我把這事情蕆了”……我承認,我也一直以為是“鏟”呢……

生活中常聽卻不會寫的字


磣(chen):牙磣。食物中夾雜了沙子等異物的感覺。也許在食堂吃飯時總會想起這個字……

眵(chī):眼睛分泌物凝結成的淡黃色的東西,沒錯,就是眼屎啦,俗話說的“眵目糊”。

踟(chí):踟躕(chú)。心中猶豫,要走不走的意思。也不算太生的字吧,貌似中學語文課學過的。

彳(chì):彳亍(chù),我可不是在寫火星文,這是兩個字,發音和“踟躕”類似,意思也類似,走走停停的意思。

啻(chì):只,僅僅。不過通常都組詞為“不啻”,如“我們關係好的不啻兄弟”。

瘛(chì):瘛瘲(zòng)。中醫上指手腳痙攣,口斜眼歪的病,通俗的說就是“抽風”……以後罵人可以文言一點了。

銃(chòng):火銃,類似火槍一類的武器。

生活中常聽卻不會寫的字


匙(chí):湯匙,舀湯用的工具。多音字,也是鑰匙的匙。不過用在這裡要念chi,一般人還真不知道。

欻(chuā):這個發音的字僅此一個,為擬聲字,比如“欻的一下,飛過去一隻鞋……”

搋(chuāi):用拳頭攪揉,使摻入的東西均勻。比如“搋麵”……好吧,看到這個字的寫法,我還是寫“和麵”吧。

膪(chuài):囊(nāng)膪,豬的胸腹部的大塊肥肉。……呃,通常這是一個用來侮辱胖子的詞……

槌(chuí):槌子。要和“錘子”區分,可以認為一個是鐵的一個是木頭的……

爨(cuàn):灶,或者在灶上燒火做飯。比如舊時分家叫做“分爨”。特別提一下,這個字是新華字典裡“難查字筆畫索引”的最後一個字。而且據說這還是一個姓氏……姓這個姓的人簽名肯定很累……

皴(cūn):皮膚受凍乾燥而形成的乾裂。比如“手皴了”。

捯(dáo):雙手不停調換著把繩子之類的東西拉回來。一強調這個字,我印象中就出現了牛群馮鞏的一段相聲“捯啊捯啊捯,捯出一頭驢來……”。另外,我們看錄像帶時也常把快進快退成為“往前捯、往後捯”。

纛(dào):這個字也很繁,它的意思是指古代軍隊裡的大棋,一般寫著大統帥的姓之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