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外都是實體店幹倒電商,而中國電商幹掉實體店呢?

三日薑糖


我身邊有很多做電商的朋友,我們之前聊過這個問題,有一些思考,跟大家交流下。


1. 成本問題。最明顯的就是房租了,在國內的大型商場開店的話,每年的店鋪房租就是不小的數字,而做電商的話最大的房租開支應該就是倉庫了,所以房租節省下來很多。於是,商家可以將商品的價格降下來,以此吸引顧客。同樣的商品,但是價格相對便宜,肯定選價格低的,長此以往,用戶的消費習慣和心理被電商佔領,去線下實體店消費的人越來越少。

2. 國情不同帶來的消費習慣差異。舉了簡單的例子,在我們中國加班是非常嚴重的,而這一現象西方國家幾乎是不存在的,我聽我國外的朋友說,在美國,在歐洲,五點下班的話,五點十分公司就沒人了。下班後外國人可以去超市買東西做飯,而我們下班了就發現超市、商店都關門了,所以選擇網購食品、商品是非常不錯的解決辦法。

3. 物流系統給電商插上了翅膀。由於我們中國的公路和鐵路系統的發達,貨物和商品的中轉和運輸會很迅速,很多商品裝上車都是連夜運輸配速,消費者從下單商品到拿到商品的時間間隔很短,這讓用戶的體驗更好,所以他們愛上了網購。在家等待而無需跑帶外面去購買,何樂而不為?

4. 假貨問題。現在大家都很清楚,在網上買到假貨根本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大家都已經習慣了,很多人根本就是懶得維權了。


而在美國,如果買到了假貨,對於商家的懲罰是非常大的,而美國人民也會拿起法律地武器,玩命保護自己,所以外國的假貨會少很多。國外的大型賣場管控比較嚴格,但是他們的流程化做的很好,工作效率也高,所以單品的價格不高,用戶更願意去賣場。


其實兩個國家的文化、消費習慣、行業情況差別都挺大的,導致這一情況的因素又很多,所以咱們還是要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


我叫鹽汽水


說起實體店,我前幾天去人名廣場會朋友,沒有拿包,朋友買東西不好拿我幫她拿個購物袋,沒牌子的。在來福士上面,朋友看見卡西歐,說我買的就是卡西歐,他們有紅色手錶,你要不要看看,我一看是一個很小的櫃檯,而且我不準備買卡西歐,但是我想買紅色的,於是就停下腳步讓店員拿紅色給我看看,結構她根本愛搭不理,本來可以不試,我心情不好,硬讓她拿出來我試試。這就是部分實體店的服務態度,在上海既然我到奢飾品區逛了,別管我穿什麼,拿什麼,有沒有化很誇張的妝,遇到喜歡的幾千塊的東西購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很多營業員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做服務,我也是佩服的。

其他的實體店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現在除了衣服,和化妝品我基本上網上買,方便,省心。


阿萍說養生


淘寶很多年了,我一快50的老男人,從不喜歡逛街,前年開始慢慢轉實體店了。因為女兒長大了常和同學逛街買東西回來告訴我,讓我去品牌有打折區打折期看看。從頭幻腳去優衣庫和迪卡農,一干元可以買一堆回來。關係是質量好,不會有假的,尺寸可以試正確,不用寄來寄去。每次去還真能發現真有好東西。其他東西也可以在網上看好價格,去實物試,對方報價高,你不能說網上的買多少,會讓店主反感,真接報網上的實價,店主都懂,基本都能成交,上個月買一個永恆摩托車頭盔開價680,我說200吧我帶著,店主也成交了。網上旗艦店268。



騎士202036500


主要是價格吧!去實體店看看,哪個件衣服鞋子不是要幹掉半個月生活費的?中國人整體收入水平偏低,大部分實際上還處於溫飽上面一點點而已,買這麼貴的產品怎麼可能下得去手。以前沒得選的時候咬咬牙以後也就認了,有了電商之後,多了一條選擇渠道,肯定是選價格低的去買!

我記得我上大學那個時候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就600塊錢,扣除吃飯300塊,每個月也就剩個200多。然後班裡再組織個活動啥的也沒剩多少錢了,買衣服都是買那種淘寶15塊一件的T恤或者19塊一條的褲子,鞋子也是買幾十塊的那種,全身上下不過百。去實體店行麼?我們當時的同學們去實體店都是隻看不買的,過過眼癮。

工作之後,第一份工作是2000塊每月,但是工作之後各種花銷更多了,房租水電費還有時不時來的同學結婚(畢業那會特別多)。反正手裡經常是沒錢的,月初還能吃點好的,月末經常得吃泡麵。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拼夕夕會火,有句話說得好,明知那是假的,但是我也就有能買假貨的錢。所以,收入才是大問題!在溫飽邊沿,花前月下是奢侈的。誰要有個千兒八百萬,也可以買兩輛寶馬,開一輛砸一輛。


優己


個人認為還是中國的市場規範性的問題,無論價格和品質,都一塌糊塗。我看很多朋友提到說房租幹倒了實體,我不認同,因為實體雖然承擔著房租等經營成本,但店面也具備著電商所不具備的很多優勢,比如說服裝,為什麼實體店變成試衣間,試好了本應直接購買,為什麼又要轉向電商?這才是值得剖析的。

通過我的一點經歷和感受,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幾年前去日本旅行,日本就可以算一個實體明顯強於電商的國家。通過我的觀察,以及跟導遊一段時間的交流,我覺得有這個幾個關鍵點。

一,品質。在日本理論上是沒有假貨的,在正常的市場上能賣到的一定是真品,原因很簡單,如果被查實有不軌的經營行為,懲罰力度是相當驚人的,所以敢於以身試法者會少很多。我曾見過像真維斯佐丹奴一樣方式賣貨阿迪耐克的店,在國內標價不菲而且一定要端正擺在華麗貨架上的運動鞋,在這裡是一堆堆的,好像國內的地攤貨一樣。但是,不用懷疑,都是正品,但是價格比國內低不止幾個級別。當然,導遊告訴我日本市場並非沒有我們所謂的假貨或者仿品,但是一般是在相對集中的低端市場,而且,人家也會很明確的不拿這些當正品去賣,僅僅是顧及那些這個層面的消費者。

二,價格。我在日本期間有個不經意的發現,相同的商品,無論在大到商場還是小到街邊店,價格幾乎沒有差別,或者說標價幾乎完全一致,差別僅僅在不同商家有沒有優惠活動或者折扣。這點我諮詢過導遊,答案是品牌商家對自己的商品都是有指導定價的,而且執行很嚴格,所以無論何處,標價是一樣的,差別僅僅是不同商家從自身經營出發給出的讓利空間不同。

三,體驗。去過好幾個大型百貨,沒辦法,跟團遊,購物用會是旅行行程中的重要項目。日本百貨店給我的感覺跟在國內是有巨大差異的。品質和價格前面說過了,也就不再贅言。印象是在豐田汽車體驗中心旁的大型百貨,一進去,發現很多日本消費者進門是拎著旅行箱的,然後我就請導遊解惑。導遊說,去商場購物,是日本人生活中最喜歡的消遣當時之一,購物本身僅僅是進入百貨後的行為之一,除了能享受到購物過程中極致的服務外,有免費兒童遊樂區,有免費按摩,購物積分可以換取豐盛餐食和娛樂,跟在國內商場給的那些所謂優惠總覺得像是在欺騙消費者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日本,真真感受到顧客是上帝。

綜上三點,大致能夠理解日本電商幹不過實體的原因。品質,整個市場不允許假貨,電商也就沒有了投機取巧的機會;價格,統一執行定價,電商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而且網購還要花費不菲的快遞和物流費用,並不划算;體驗,不光是電商看得見摸不著的劣勢,網購整過過程完全沒有購物的氛圍,更談不上休閒和消遣,所以體驗也很差。花著同樣的錢,買著同樣的商品,但是一不能試,二得不到任何的優惠,三獲取不到任何購物滿足感,最後還要承擔著高昂的物流費用,那網購豈不是很愚蠢?因此,在日本,電商確實幹不過實體,電商僅僅是在一些細微處,比如說需要購買一些市面上不常見不好找的貨品,日本人才不得不求助於電商。


王鵬SPS


簡單的說,這個問題應該是問,為什麼中國的實體店生意越來越難做了。那麼,為什麼實體店越來越難做呢?關鍵還是在於成本太高。在我們的家鄉,2010年剛剛開設萬達廣場的時候,配套的金街銀街生意很火爆,每天都是人山人海,吃一個飯都要排隊半個小時。可是現在呢?生意至少下跌一大半。再進入萬達廣場內部,原本還有一個萬達百貨,由於百貨業集體蕭條,這個項目已經在四年前中止了。這些商鋪的價格都很貴,主要體現在租金上。比如,超市入口一個賣零食的鋪子,也就是七八個平方米,一個月租金要5000+。但是他們的生意並不是很好。現在網絡發達,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在網上購物。所以,這些商鋪老闆的生存壓力都很大。如果租金繼續上漲,他們也就只能關門打烊了。

這個就是我們的零售業的現狀,供大於求,租金虛高,客戶分流,說“冬天來了”也不為過。其實,外國遲早也會這樣,網店遲早要擠垮絕大多數的實體店。不過,由於國外的物流業還不發達,所以被延緩了。


懷疑探索者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另外一個就是外國,對吧?外國究竟是指的哪個國家呢?世界那麼大,每個國家的情況都千差萬別,很難一概而論。不過我猜題主的潛意識裡,這個外國其實是已經有所指的,美帝對吧?那就拿美帝來說吧,也就它能跟中國的情況大概對等起來了。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以我的觀點,主要的原因有三個:一個是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二是人力成本的不同,三是市場容量的不同。

第一,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造成中美兩國在電商起步階段所面臨的競爭壓力是完全不一樣的,像亞馬遜一出道,面前站著的就是沃爾瑪這樣的巨人,量級完全不一樣,而且人家在美帝市場都存在多少年了,周樹人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沃爾瑪與美帝人民的關係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原本只是買東西和賣東西的關係,處著處著就處出感情了,處成了一種文化,一個傳統,儼然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一個陽光燦爛的週末清晨,爹地戴著副太陽眼鏡,踢著人字拖,在後面慢悠悠走著,在一旁媽咪拖著一個剛學會走路不久的小女孩,一頭長長金髮的小男孩推著一輛購物車衝在最前面......據說有一個調查發現,美帝人民很享受這樣的購物過程,顯然,這種購物體驗是電商購物暫時無法提供的。行為學上不是有一個說法嗎?一旦人的消費習慣養成,不是一時半刻就能改變的。反觀中國,電商剛起步那會就沒這種問題,大家的消費觀念就是一張白紙,任你寫上什麼東西。所以,當淘寶將當初唯一有點威脅的亞馬遜KO了之後,基本就是“為所欲為”了。因為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給了中國電商彎道超車的機會。

第二,人力成本的不同,我覺得是決定電商能在中國突飛猛進,生根發芽的核心原因。電商是很依賴快遞的行業,如果沒有那些不分白天黑夜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中國電商的發展就不可能能這麼快。這兩年,阿里從馬總到他們的公關軟文,無一例外都在強調他們“阿里雲”的牛X,意思無非是想跟外界說,“看,咱們阿里可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我也不否認阿里在IT技術方面的牛X,但是,“快遞小哥”同樣功不可沒。道理很簡單,“高科技”亞馬遜沒有嗎?他沒有的是“快遞小哥”,他們有的是“快遞大爺”,他們送快遞的員工可做不到中國“快遞小哥”那樣不分白天黑夜的穿梭,他們要的是工資不菲,休假福利要到位,我保證亞馬遜發夢都羨慕他的對手阿里有這樣一幫人在幫他打天下。如果以美帝快遞大爺的標準來運作,我同樣敢保證,現在中國快遞體系的中流砥柱:那些安插在城中村不起眼角落裡的小站點們,會倒閉一大片,中國快遞體系分分鐘陷入癱瘓狀態。到了那個時候,你“阿里雲”再牛X,都於事無補。問題講到這,我們也可以順便問自己一個問題,像中國快遞的這種便捷性和低價還能維持多久?睡著的人總會有醒來的一天。

第三,市場容量確實也是不一樣,中國電商今天如此發達的情況下,但你看社區連鎖小商店,什麼全家,美宜佳,小7,等等,越開越多,因為消費群足夠龐大,一些人喜歡在網上超市買零食,有的人就是喜歡逛這種小店的生活感,每種分流都足以撐起一個行業,這大概也是美帝區區中國五分之一人口所無法辦到的。


陸以外


這是兩個概念。別人支持實體店扶持實體店是因為別人政策是以人為本。提高就業率,儘量讓每個人工作,體現價值。別和我扯什麼淘汰不淘汰的。我們國家15-6億人口。個個都虛擬經濟了,個個都電商了,那不會這些的人註定餓死?那我們現在的政策為什麼要扶貧呢?扶貧是指什麼?是有關權力部門對現在的社會進行平衡。如果繼續發展虛擬經濟搞電商搞雲什麼商務,你真能指望低保能養活人?貧富差距只能越來越大,社會矛盾只能越來越多,財富集中在了少部分人手中。這樣的社會難道就是真正的安定嗎?所以目前就美國和日本而言,為什麼不大力發展電商推廣電商,而是要注重以人為本的實體經濟,是別人沒那個技術嗎?當然不是,而是讓老百姓有工作的幸福感。呵呵😄瞎說一通,只是發表下個人建議

別用科技使人淘汰更新社會。誰家沒幾個窮親戚。真的是他們不思進取嗎?呵呵


三千煩惱世界


好久沒答題了,答一個吧。

作為一個從中國電商早期就在這個行業都該退休了的老兵,答答這個題還是可以的。

首先需要說的是:國外也並不都是實體店幹倒電商,而中國電商目前也沒有完全乾掉實體店


(8848網站的實在是沒大圖,或者說有,忘了存在哪個硬盤裡了)

從電商先驅——王峻濤的8848(是電商網站不是手機嘿嘿)開始,中國就開啟了電商之路,在這之後,阿里巴巴、噹噹網、卓越網、實華開、E國網、e龍網、易趣網……一大批電商網站在1999年到2000年成立。可以說,中國電商的起步比美國晚,但是沒有晚太多。(國外的就聊美國吧,其他國家的電商就不用說了吧)



跨越式發展的零售形態

雖然在B2C電商中,卓越網也一度用書友會(精品俱樂部)的形式和當時進入中國的貝塔斯曼書友會抗衡,(當然也有以後以郵購為主的麥考林進入)。不過,正如2002年、2003年,陳年在採訪中常說的一樣,卓越網做精品俱樂部,主要目的是通過這種形式,培養大學生中學生用戶,希望這些用戶未來會通過對品牌的認可,進而成為電商的用戶。而不是把線下的書友會作為主營業務之一。

(我這裡居然還有這個圖……其實是想放《雷軍改錯》的雜誌封面,沒找到放在那裡了)

在歐美國家,郵購的方式歷史很長,但是在中國,由於經濟高速發展,郵購的方式也就有個十來年吧,就沒了……徹底的被電商淘汰了。

可能很多90後或者00後的朋友不瞭解,2002年前後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大學生宿舍都有網絡,更不要提全國特別是3線及以下城市的中學和中學生家庭了。郵購的方式是在那樣環境下必然存在的事物。

有必要說一下數據,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02年》記載,截止至2003年1月,中國上網用戶僅有5910萬人,位列世界第二(當時全球上網人數為6.55億),但是這僅佔全國人口的4.6%。不過與1997年第一次調查時相比較,上網人數是最初人數的95.3倍。

在這樣的情況下,跨越式的發展肯定會促進零售形態的迅速發展。

當然了,在雷軍和董明珠賭約之前,更為知名的是馬雲和王健林的賭約。雖然現在狹義上的電商並沒有佔據整個零售業的半壁江山。但電商對傳統零售的顛覆性改變是任何人都看的到的。


支付方式幾乎一步到位

雖然在線支付不是中國發明的,但是現在支付寶、微信支付獨步全球確是有目共睹的。

歐美國家多年以來一直習慣於信用卡支付的方式。對於中國電商用戶的我們來說,當面刷卡就意味著貨到付款,這肯定會增加購物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以前電商尤其是B2C電商總是需要在媒體上說,如果不放心支付的安全性和商品的質量,採用貨到付款的方式,並可以無理由拒收貨物,是可以保證網購的安全的等等的說法。

(當年出個互聯網發展報告還是很隆重的事兒呢,除了有大厚本的實體報告,還要在酒店開發佈會呢)

並且當時我們最初由銀行推進網上支付的時候其實是很麻煩的,複雜程度比匯款強點兒有限吧。這種情況下,網購是不便利的,和實體店沒啥區別,實體店還落個看的見摸的到。這種情況,歐美人民更習慣去實體店購物也是正常的。

中國電商也是淘寶做出支付寶後,出現的巨大變化。解決了支付的安全性問題,才能讓用戶方便且放心的網上購物。在智能手機、移動網絡快速普及後,在線支付更加方便,使中國還沒走完信用卡支付這個環節,就一下子從現金時代邁入了在線支付的時代。這也使得中國電商的優勢更加明顯。


網購信用體系和快遞

字寫的不少了,這個話題要說也能說好多呢。所以,信用體系和快遞就一塊兒簡單說吧。

近幾年的315也好,平時的輿論也好,都會說到網購陷阱的問題,其實平心而論,實體零售的坑更多、水更深吧。網購平臺對商家還有個信用評級,對商品能隨時發表評論,只要是正規平臺,出了事兒還能找到還能賠付。但是實體店就相對不太靠譜了,東西真假不說。以前有一次一個朋友在海龍商廈買相機被坑了,我陪朋友去海龍找說法,先去商廈管理部門,人家直接就明確告訴你不管,你自己去找商家協商去。商家也就是不退不換,頂多再送點其他配件。

(為了均衡一下圖片的位置,這個上網計算機數的圖放在這裡吧)

為啥說是快遞不說物流呢?因為物流的話,確實很多歐美國家走在咱們前邊或者說和我們同一水平線。但是,網購配送最後還是靠快遞這個環節完成的。在這裡不得不說另一個電商先驅——E國,沒有它的犧牲,就沒有今天我們引以為傲的快速配送。2000年,E國在北京提出了超越時代的“E國一小時”,承諾在北京市區配送範圍內,無論在E國上購買什麼產品,都承諾一小時內送達,這可是比現在的閃送還要快的。還記得2000年那個幸福的夏天,一邊看著北京大小媒體上E國鋪天蓋地的廣告和軟文,一邊在E國上下單買一罐可樂嘗試一下網絡購物、驗證一下是不是真的一小時能到。當然了,毫無意外的E國就這麼掛了,最後變成了實體小超市。但是那也吊起了最初的電商用戶的胃口,也逼迫電商網站的快遞配送不斷地優化提速。所以在快遞配送速度上,國外是跟咱們沒法比的。等好幾天才到貨,外國人有這功夫還不如直接去實體店買呢。但是咱們因為快遞配送快,就更容易在線下單了。就好比我在北京已經兩年多沒在飯館裡買酒了,都是點餐的時候順便在***賣酒平臺上下單,基本上40分鐘就把冰鎮啤酒給我送來了。這樣的話,賣酒的小賣店生意肯定是受影響啊。

更何況,中國還有那麼多5-7線城市和偏遠的地區,當地的實體店無法提供豐富的性價比高的商品,但互聯網和在線支付以及快遞配送已經普及到了這些地區。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商比實體店優勢明顯的多。

(放個卓越網某庫房盤庫的老圖吧)


所以如果用一句話來簡單地說,就是中國這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太迅速了,以至於我們跳過了很多歐美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商業形態與消費者習慣。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商和實體店的力量對比與國外不同也是很正常的了。


恬然一心


國人還處在揀便宜和虛榮的價段,無百年品牌意識,所以假貨遍地,又以電商為重,服裝食品這些破爛不說,就電器類大件冰箱電視來講網上買便宜但實體店都無此型號,質量上就差很多,但也是廠家來按裝服務,這是廠家迎合國人心態,服裝的質量是看的見摸的養的但穿百元和幾十元的人不在乎。 奢侈品就是例子,一個包幾萬元,質量必須保證 ,廠家利潤沒經銷環節大,而且有穩定的客戶,全世界都喜歡,國外或我國一線城市房租是驚人的,受電商或房租影響嗎?絕對不會!這叫良性循環,中國人無百年意識,不在研發和質量上下功夫。你今天造個幾百元的衣服,它明天仿造個幾十元的在網上賣,你幾十元的衣服能租個實體店,前面講了人家賣一個包房租有了,在著優不庫實體店為何遍佈中國,都是這個理。還有外國實體店好多中國人在搶購哩。在講個簡單的,是個人就敢開飯館,,你有食慾嗎?一條街幾十家飯館只有幾家發大財了,其餘賠錢的腦恨的講房租太高了,那你們知道房價嗎?你們知道銀行最低的房貸利息嗎?一間一百平米的商鋪,按2萬元一平米就是2百萬,那銀行貸款利息就是每月2萬3左右了。這是大約按最便宜的商用房價,最低的利息5,2來計算的(住房利息是4,5上下)。中國人急功近利,房地產來錢快,,,都去做房地產反之漫罵。你不能把百業其中一業搞好嗎?搞成百年品牌嗎?我對一家小房地產講過看你土頭土腦忙好象掙了多少錢,你連一個好點的美容院都不如,不要說大都市,就一貧窮的小縣城最大的美容院每年隨便掙上千萬不止,而且比你光鮮不求人。美容院用的如同國外奢侈品的理念(廠家幾百元的它賣幾千上萬元),以及是把錢給醫院還是保健,最後你能否看懂看造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