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邯鄲十景”

“邯鄲十景”原載清同治年間邯鄲縣令英棨編纂的《邯鄲縣誌》。至2010年,有的景點增添了新的內容,有的已不復存。

叢臺夕照 在古代,叢臺是邯鄲古城的制高點,西依巍巍太行,南臨滏河、漳水,北傍沁河穿城而過,東瞻廣袤平原。每到夕陽西墜,如染金黃,餘輝映襯,叢臺突顯,飛簷斗拱,美輪美奐。叢臺夕照,美不勝收。

箭嶺晴嵐 插箭嶺位於古城西北的古城牆附近,今趙苑景區內。相傳這裡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訓練騎兵的場所,故名插箭嶺。該嶺地處叢嶺之中,“每值晴雲開霽,嵐光四射。”

古“邯鄲十景”

插箭嶺

葛山紅葉 葛山位於紫山之東。古時山中有泉,葛枝繁茂,霜後豔紅,爛如綴錦,風景醉人。自民國以後,植被破壞,泉水乾枯,已成荒山禿嶺。

紫峰晚霞 紫山位於古城西偏北,史稱趙都第一山。紫山,紫氣盤鬱,霞光掩映,五色交蒸。傍晚時分,暮色蒼茫,高低山峰層巒疊嶂,紫峰之上,一抹金色陽光,山谷間道觀古剎紅牆黃瓦若隱若現,恰似一副動態立體的山水畫,蔚為壯觀。歷史上曾為遊覽勝地。

古“邯鄲十景”

紫山

古城積雪 昔日邯鄲古城,舊堞猶存,每逢積雪,高低凹凸,冰清玉潔,處處玲瓏,盡顯歷史深幽之意境。清裴大鵬詩曰:“當年豪俠俱寂寞,空城薄暮寒光潔。夜來涼月如玉塊,不照繁花照積雪。”

滏水春帆 歷史上,滏陽河曾是江北水運的“黃金水道”。北宋後,隨著瓷都彭城磁州窯的興盛,邯鄲瓷器、煤炭、山貨、鐵器、土布外運,外埠茶葉、絲綢、食鹽、大米等日用生活品調入,及沿途集鎮商品交易販運,主要走滏陽河水運,逐漸形成通達幽燕的商貿走廊。清《廣平府志》載:“又賴滏水,上達磁邯,下達津衛,舟楫所至,四外通商,故不為一郡一邑之民稱便也。”在這條“黃金水道”上,河上帆影綽綽,往來如梭,沿岸商貿古鎮眾多。清朝裴大鵬有詩:“一彎春水漲玻璃,片片懸帆映綠堤。細雨吹來風勢順,衝煙已過畫橋西。”1966年後,滏陽河水量減少,航運停止。

繞郭荷香 邯鄲城舊有城壕。清同治年間縣令英棨率民植荷花千株,逐年繁茂,春秋之間,香聞千里;盛夏時節,十里護城河上,荷花盛開,菡萏齊放,風吹荷香,柳鶯送音,怡情悅目。如今,舊城壕早已填平,建成了筆直的林蔭街道。

沿堤春色 舊時,邯鄲城壕四周和滏、沁兩岸,柳樹千百株,垂嫩挽黃,浪身疊翠,景色怡人,恰似西子湖邊。如今城壕消失,堤岸數變,古柳皆無。隨著滏陽河遊船通航和近年在河堤兩岸植柳綠化,“沿堤柳色”的勝景有望再現。

仙境詩廊 黃粱夢呂仙祠位於城北十多里處,是邯鄲“第一古道觀”,以“黃粱美夢”的成語典故而婦孺皆知。在黃粱夢呂仙(翁)祠,古時遊人題詩兩廊數以千計,形成了古觀“仙境詩廊”的勝景。

劍池新月 邯鄲縣東大樂堡古有一池稱劍池,傳說是燕將樂毅磨劍用水的地方。每逢十五,池月相映,可稱一景。明朝時池已平毀。光緒元年《邯鄲縣誌》,取消“劍池新月”一景,以聖井崗“靈崗香市”代之。舊時,到聖井崗禱雨者來自千里之外,車馬雲集,香火如市。今“靈崗香市”的景象已不復存在。聖井崗為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