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探討宋汝窯滿釉裹足支釘燒,寶丰清涼寺村出土汝窯殘件考證

前一段時間,悟空邀請我回答過一個問題:汝窯支釘燒是什麼?

簡單的講:宋汝官窯常見滿釉支釘燒,也叫裹足或包釉支釘燒是一種傳統的支燒工藝或技術。其目的是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對瓷器釉面的汙染,素胚進爐需用一匣(缽)一器裝好,並用墊圈或支釘墊起,防止釉面與匣缽粘連。所以在瓷器的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俗稱芝麻釘。

支釘燒是古人採用一種特殊的墊燒工具燒造瓷器,為了通體滿釉瓷器出窯的美觀。

再次探討宋汝窯滿釉裹足支釘燒,寶豐清涼寺村出土汝窯殘件考證

圖:北宋汝窯青瓷花式溫碗芝麻支釘滿釉底足(臺北故宮博物院)

今天圍繞著支釘燒展示幾件寶豐清涼寺村出土的實物標本,與大家分享。

滿釉通常是指器皿的通體掛釉,包括底部。因為釉在高溫下熔融,理化後變成硬度高的半透明狀玻璃物質,如果掛滿釉直接入窯燒製,一定會使器皿粘在窯裡。人們為了使底部掛滿釉,出窯後又不失美觀就發明了支釘以便解決這一問題。

再次探討宋汝窯滿釉裹足支釘燒,寶豐清涼寺村出土汝窯殘件考證

圖: 支釘痕,清涼寺汝官窯殘片


關於裹(包)釉支釘燒工藝,最著名的是宋汝窯,因其支釘痕小而又尖,形狀酷似芝麻而被譽為“芝麻釘裹釉支燒”。不過,採用裹釉支燒的工藝的並不始自汝窯,早在五代,北方的耀州窯和南方的越州窯都已使用支釘裹釉支燒。

宋代的幾個主要窯口像汝窯、官窯、哥窯等都使用支釘燒。用支釘支燒的瓷器,底部都留有細小支釘燒痕。汝窯支釘痕最小,呈香灰色;官窯、哥窯支釘痕稍大,呈鐵黑色。

再次探討宋汝窯滿釉裹足支釘燒,寶豐清涼寺村出土汝窯殘件考證

圖: 汝窯青瓷殘件標本 (清涼寺村出土)

這件青瓷殘件由於沒有采用支釘燒,與疊摞在上層的瓷器粘結在了一起。從殘片來看,這兩個瓷器入窯只是隨意的疊放在一起。

再次探討宋汝窯滿釉裹足支釘燒,寶豐清涼寺村出土汝窯殘件考證

圖:汝窯殘件標本 (清涼寺村出土)

與支釘同時採用的技術也有一種叫撒沙,就是素胚與匣缽間,或疊摞的素胚間撒一層沙子。這種方法民窯多采用,成本低但是成品率低。

再次探討宋汝窯滿釉裹足支釘燒,寶豐清涼寺村出土汝窯殘件考證

圖: 汝窯殘片標本 流釉的痕跡 (清涼寺出土)

瓷器殘片上明顯留有流釉的痕跡。流釉造成瓷器分離困難,影響成品美觀。流釉是產生次品的主要原因。

再次探討宋汝窯滿釉裹足支釘燒,寶豐清涼寺村出土汝窯殘件考證

圖:清涼寺汝窯墊燒工具 (清涼寺寶豐汝窯博物館)

支釘是燒製陶瓷的原始工具,支釘常放於陶瓷器底部起支撐隔離的作用。支釘一般手工捏成,小巧,鋒利和堅硬。釉也粘支釘,但是支釘畢竟面積小,出窯之後,用東西敲一下就和瓷器分開了。所以底部滿釉的器皿通常會有支釘痕跡,支釘燒使底足裹釉工藝不影響瓷器的美觀。

再次探討宋汝窯滿釉裹足支釘燒,寶豐清涼寺村出土汝窯殘件考證

圖: 汝窯用支釘實物標本 (清涼寺村出土)

這是一個寶豐清涼寺村出土的汝窯滿釉燒支釘,五支釘。器型非常規整,支釘細而尖。俗稱芝麻釘。

再次探討宋汝窯滿釉裹足支釘燒,寶豐清涼寺村出土汝窯殘件考證

圖:清涼寺汝窯匣缽 (清涼寺寶豐汝窯博物館)

再次探討宋汝窯滿釉裹足支釘燒,寶豐清涼寺村出土汝窯殘件考證

圖:清涼寺汝窯匣缽 (清涼寺寶豐汝窯博物館)

在燒製陶瓷器過程中,為防止氣體及炭火雜質對坯體、釉面的汙損,一般常將陶瓷器坯體放置在耐火材料製成的容器中焙燒,這種容器即稱匣缽,亦稱匣子。

用匣缽燒製陶瓷器,不僅可提高裝燒量、製品不致粘結、提高成品率,而且匣缽還具有一定的導熱性,保溫性和熱穩定性,可保證陶瓷質量。

匣缽,是用耐火泥料製成的各種規格的圓缽,經高溫焙燒而成。 常見的匣缽由匣缽盒子和蓋子組成。

再次探討宋汝窯滿釉裹足支釘燒,寶豐清涼寺村出土汝窯殘件考證

圖:汝窯匣缽實物標本 (清涼寺村出土)

再次探討宋汝窯滿釉裹足支釘燒,寶豐清涼寺村出土汝窯殘件考證

圖: 汝窯匣缽蓋子實物標本(清涼寺村出土)

END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評論,轉發您的朋友圈。別忘加關注喲。

我是夜雨如川,感謝您的光臨,每天在這裡與您分享一個我身邊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