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股市火熱之時,跑步進場與追漲殺跌合理嗎?

吴飞:股市火热之时,跑步进场与追涨杀跌合理吗? | 洞见

近期,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股民們興奮的情緒充斥著街頭巷尾?截至4月4日收盤,上證綜指自2月初來,漲幅高達25%,這時候跑步進場合理嗎?為何投資者在股市反應平平甚至處於明顯底部之時沒有入市的意願,卻在股市開始回暖復甦的時候願意跑步入場?

對此,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教授吳飛受邀在“網易財經”發文,與你分享觀點。

吴飞:股市火热之时,跑步进场与追涨杀跌合理吗? | 洞见

近期,股民們興奮的情緒充斥著街頭巷尾。截至4月4日收盤,上證綜指自2月初以來,漲幅高達25%,創業板指受到科創板政策的影響,漲幅更是超過了44%。與之伴隨的是新股民踴躍入場。中登公司數據顯示,2月18日至2月22日這一週內,新增投資者數量達31.61萬,這一數據較前一週20.66萬的新增數量,大幅增長了53%。

這番紅火的景象與過去一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018年,上證綜指跌幅超過25%,新富人群投資股票的意願大大減弱。根據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信理財共同發佈的的“2018年中國新富人群財富健康指數”,新富人群中擁有股票投資的人數佔比從2017年的42%下降至2018年的29%,特別是女性的比例從43%下降至了24%。

為何投資者在股市反應平平甚至處於明顯底部之時沒有入市的意願,卻在股市開始回暖復甦的時候願意跑步入場?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理論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它關注人們的決策受問題表現形式的影響——對一個客觀上相同的問題的不同描述,可能會導致人們做出不同的決策判斷。

通過一個笑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理論:有個吝嗇鬼不小心掉進河裡,好心人趴在岸邊喊到“快把手給我,我把你拉上來!”但這吝嗇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開始很納悶,後來突然醒悟,就衝著快要下沉的吝嗇鬼大喊“我把手給你,你快抓住我!”,這吝嗇鬼一下就抓住了這個好心人的手。可見有時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

基於框架效應,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泰勒提出人們可以從一個交易中獲得兩類效用,即獲得效用(acquisition utility)和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對於一個理性的經濟人而言,獲得效用是其最終目的,而所謂獲得效用就是獲得物品實際所帶來的效用與不得不放棄的機會成本之差。只要交易者認為商品的價值高於市場價格,這次交易就會產生大量的獲得效用。但是非理性的普通人因為受到框架效應的影響,還會考慮交易的另一面:可感知的交易質量,也就是所謂的交易效用,即實際支付的價格與期望(參考)價格之差。

比如說,同樣的一個盒飯如果在街邊的快餐小店可能賣10元,但是在上海陸家嘴金融中心售價會達到30元,而在高鐵上的售價則會高達50元。如果這個盒飯在路邊的小店賣到20元你會覺得被坑了,但是你很輕鬆地接受高鐵上50元的價格。為什麼?因為你在路邊小店付20元買盒飯得到的交易效用是負的,而在高鐵上付50元買同樣的盒飯得到的是正的交易效用。這種過度關注心理上的滿足而不是經濟利益的滿足的心理在不同方面影響著普通人的決策。而理性的經濟人則關注盒飯所帶來的獲得效用,他們不會受購買地點這些看似無關的因素的影響。

另一個情況你一定遇到過。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在收益率較為接近的情況下,一款購買後沒有任何贈品,卻是即刻起息;另一款需要3天后起息,但是你卻可以免費獲得一個精緻的保溫杯。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購買第二個理財產品。對於理財產品購買者來說,理財產品的利息解決了獲得效用,但是精美的保溫杯卻創造了正面的交易效用,從而增加了購買者對這項交易的決心。

股市中的“追漲殺跌”其實也可以用同樣的框架效應的邏輯加以解釋。股市交易的交易效用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負的。也就是說股市交易本身既可能讓人感覺上當受騙,也可能會引誘人們購買昂貴的產品!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公司的股票在10元/股的時候沒人買,但是到了50元/股的時候大家卻搶著買,而這期間公司的基本面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這是因為一般投資者對於股價和基本面的區別很難分辨,很難計算購買股票的獲得效用,轉而過度地關注交易效用。在10元/股的時候,投資者體驗到的交易效用是負的,因為市場上大家都不買;但在50元/股的時候,“大家都在買”的現象帶來了正面信心,交易效用由負轉正,更多人開始認為交易是划算的。

春節以來的這輪股市上漲直接導致不少投資者匆忙入市的背後,實質上是股民的“框架心理”作祟。由於對獲得效用的渴望,股民內心認為股票會長期上漲;而周圍同伴們都在購買股票的現象則帶來了正面的交易效應,股民從而認為自己所做之事一定會帶來收益。

但是事實上情況一定如人所願嗎?2015年的股市情狀相信對不少人而言依然歷歷在目。2015年下半年上證綜指跌去30%之後,2016年初的熔斷讓A股市值蒸發上萬億元,而這些最終都由投資者埋單。

因此在投資時,我們需要明確瞭解框架效應對於決策的影響,進而避免受此影響,同時,我們建議的投資者還應該遵循兩個核心思考方法,從而透過迷霧看本質。

第一個方法是要透過問題的表現形式看問題的實際。譬如在投資股票這一操作中,假設要參與這一輪股票上漲帶來的紅利,則需要明確瞭解這輪股票上漲的背後究竟是股票基本面的改善,還是由於資金的推動造成的上漲。不同的原因決定了股價長期的走勢。

第二個方法是規避從單一個體的角度看待一項具有風險的項目(如股市投資或某一股票的投資),而應把項目從一個組合的角度加以分析。進行投資的最終目的包括資產保值以及資產增值,也就是投資收益。無論是股票、債券,抑或是房產,都是投資組合中的一環。歸根結底,要獲得收益,就需要考慮到這些投資項目的風險,股票投資更是如此。大多數人過度關注單一資產或股票的收益或風險,卻忽略了分散投資的必要性。假設股票只是你資產組合中的一環,另外還配置了海外債券、房地產等其他資產,這樣在2008年以及2015年的股市大跌中,就不會出現大幅的淨值回撤。不過絕大部分人由於認識偏見等種種原因,不願接受分散投資,這些都是因為受到框架效應的影響。如果要從根本上避免投資虧損,就必須要認清這一點。

內容來源 | 網易財經

HappyBirthday

十週年院慶

特別關注

2019-4-20

長按圖片中的二維碼參與互動,一起為高金十週歲生日打CALL!

吴飞:股市火热之时,跑步进场与追涨杀跌合理吗? | 洞见吴飞:股市火热之时,跑步进场与追涨杀跌合理吗? | 洞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