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地道內部結構是怎樣的?

世界兵器


越共的地道在越戰中很可能是最令美軍聞風喪膽的東西之一。有些地方的地道規模很小,僅僅是作為敵人掃蕩時的藏身之所。但有些地方的地道體系龐大複雜、延伸數千米,裡面各種設施應有盡有,完善程度絲毫不亞於地面上的大型營地。


最淺的地道只有1.2米深,而最深的卻可超過12米。較長的地道結構各異,但一般每隔一段距離就有60至120度的鋸齒形轉折。地道內的地面一般略有不平,這樣一來滲進地道的地下水就會自然彙集到轉折處專門挖掘的積水坑裡,定期用抽水機或人力排出地道即可。在地道的最上層,每一處轉折的角度都很大,且在某些轉折處還設有防爆室,實際上就是垂直於地道走向挖掘的一段密室,這兩樣措施都是為了減小地面爆炸和美軍將手榴彈、炸藥包等爆炸物扔進地道造成的破壞和地道內人員傷亡。

地道的標準橫截面是0.8至1.2米寬,0.8至1.5米高(多數情況下比較接近0.8米),地道頂部一般建成拱形以增加強度。如果條件許可,越共會選擇在硬土中挖掘地道,這樣可以免去承重梁。地道深度取決於當地地質條件。如果越共不得不在較松的圖層中挖掘地道,他們便會用竹竿或竹排來加固地道。若強度還是不夠,竹竿會被更換為木板或圓木,甚至某些極端情況下越共還曾使用磚頭來修葺地道內牆。在靠近地表的小深度上,植被的根系也能幫助加固地道頂部。

地道內部通風依賴於5釐米至10釐米直徑的竹製通氣管。每根竹管長約10米,但因為地道中的轉折,實際使用中竹管都要被裁短成數段分別安裝。在地道里,經過的轉折越多、層數越深,該位置能獲得的新鮮空氣越少。因為沒有主動通風裝置,地道底層即使是能直接連到通風口的地方也嚴重缺氧。為了防止雨水灌進地道,地表的通風口有時也會與水平方向有一定夾角,加大從地表發現通風口的難度。通風口儘量朝向東面,這樣會有一部分被朝陽加熱的暖空氣進入地道--地道里潮溼陰涼,有時甚至會讓人覺得寒冷,而且當風正對著通風口吹時,也能改善地道里的空氣循環。通氣管一般會伸出地面5釐米左右以防雨水灌入。地道通氣管的隱蔽方式多種多樣,包括用灌木叢和草叢遮蓋,混雜在竹林或樹林裡,用亂石堆遮擋,或者乾脆偽裝成村落中某些設施的一部分。

越共對如何隱藏地道的入口煞費苦心。首先地道的入口必須微微高出地面以防雨水湧入,尺寸也得儘量控制,最小的地道入口只有36釐米高、46釐米寬,即使是更常見的也只有60釐米見方,只有那些用來搬運物資的出入口才會更大一些。遮掩地道的活板門有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的,這些門板通常都能被完整拆下來,但也有些情況下會由鉸鏈將其完全固定住。地道入口都有良好的偽裝,除非越共自己損壞了門板或偽裝,否則便極難從外界被發現。如果地道口位於村子中,那麼越共便會在門板上堆滿米缸、酒罈、瓦罐和水桶之類的雜物。如果地道的入口在灌木叢裡,越共就從周圍砍伐灌木遮蓋。越共在修築地道時還會刻意把入口設在常人根本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懸崖、牲口棚、肥料堆、貼著水面甚至水面以下、牲口棚裡、堆肥底下、神龕甚至水下,有的甚至乾脆就在糞坑裡。那些位於室內的入口由床鋪、竹籃、陶罐和柴堆遮掩,具體如何掩蓋則由房屋的主人決定。多數入口是豎井式,但也有少量的會有土砌或木頭鋪的臺階。那些豎井式的入口通常用喲竹梯、繩索或地道側壁的支撐點供人進出。

■ 美軍戰術手冊中所描繪的越共地道系統示意圖。從上至下分別為單層、雙層以及多層結構。


崎峻戰史


越戰期間的地道可以算是地道戰的巔峰之作,是游擊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軍事衝突之中,越南地道不斷髮展,構思極為精巧,美軍為此花費了大量精力卻收效甚微。

上圖是典型的地道構成圖,將地上火力防禦和地下兵力機動、物資存儲以及生活設施相結合,成為一套完善的防禦體系。地上設置雷區和側射火力點,在美軍進入雷區之後,出其不意的從側後方打擊敵人,美軍受限於地雷的威脅,無法快速逃離伏擊圈。

狙擊手和己方步槍射手可以通過四通八達的地下通道快速機動到合適的射擊點,並且不斷變換位置,防止被美軍集火打擊。地下通道縱橫交錯,不僅設置了物資彈藥的儲藏室,還有戰地醫院和戰地廚房,甚至地下水井(防止美軍投毒)。這樣一整套完善的防禦體系足夠支撐很長時間的小組獨立作戰,能夠牽制大量美軍。

地道內設置大量陷阱和機關,即便美軍進入地道,仍然需要面對這些看不見的威脅。各種翻板陷阱以及絆發詭雷佈置在地道中,而進入地道的美軍無法攜帶偵測設備,只能依靠經驗躲避危險。甚至有些武器缺乏的地區使用毒蟲作為陷阱,觸發之後,內部的蛇蠍會魚貫而出。還有些部位的地道做得很窄,僅容美國大兵上半身進入,在進退不得之時可能被越南士兵殺死。美軍要想攻進地道的核心功能區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

到了戰爭後期,隨著越南軍隊物資越來越充足,進攻戰役越來越多,甚至可以將坦克隱藏在前線地道之中,地道的規模也不可同日而語,向著正規防禦工事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