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記住碎片化知識

文|小貓倩倩:高轉化文案寫作者,頭條號簽約作者,知乎19萬關注大V,職場、心理學話題高贊回答者


如何記住碎片化知識



前兩天有同學問,自己看了一本書,也詳細地做了筆記,當時印象很深刻,但是後來過了一兩個月就沒什麼印象了,很失落,於是不想再做筆記了,看書也沒有以前那麼認真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很多同學做讀書筆記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書裡每一個知識點都要記下來,生怕有重要的東西會被落下。這樣一方面筆記會做的非常累,另一方面,因為只是摘抄知識點,沒有經過自己的加工,遺忘的也會非常快。給大家講一個小例子,很多小紙條,零亂地丟在文件盒裡,你想要找出其中特定的一張,是非常難的,你得找半天;但是,如果你把這些紙條按照順序編號,然後整齊地放在盒子裡,每10張用一個長尾夾夾好,想要找到其中某一張就容易多了。

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就好像把這些像碎紙片一樣的小知識點,按照一定順序進行排列,並且把有某些聯繫的放在一起,方便我們用到的時候能夠快速找到。

之前講了生成效應,說輸出就是最好的輸入;同樣,知識只有聯繫自身,才能夠印象深刻。

沙子堆在一起只是沙丘,一陣大風就足以摧毀沙丘;但是知識體系它是牢固的網絡,知識之間緊緊銜接在一起,很難被遺忘或者混淆。


如何記住碎片化知識



對於“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的學習來說,總共有5個步驟。

  1. 重述:用自己的話複述一下這個知識點
  2. 抽象:把知識點提煉為一兩個關鍵詞
  3. 延伸:由點到線,在同一學科內找到關聯知識點,與其他知識點建立聯結
  4. 拓展:由線到面,其他學科中是否有類似的表述
  5. 應用:由面到體,聯繫具體事例或自身實際,由知識網絡形成知識體系

舉個例子啊,《戰勝拖延症》那本書中提到了人的衝動與理智間的衝突,用了一個“馬與騎手模型”。然後你聯想到有一本書叫做《象與騎象人》,裡面寫到的大象是人的自動化系統,騎象人是理性的思考,好像就是同一模型的不同種說法。象與騎象人這本書簡直就是戰勝拖延症裡面一個知識點的生動演繹。然後你又聯想到REBT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裡面的ABCDE法則的B,指的是自動化思維,而這個大象指的也是自動化思維,你就把象(或者說馬)與騎象人(或者說是騎馬人)和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ABCDE聯繫在一起了。你還在哪裡看過ABCDE呢?積極心理學,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課系列書中也有提到過。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些有聯繫的知識之間有什麼共性呢?你發現它們都屬於“情緒管理“這個大範疇的內容,那情緒管理還有沒有其他的呢?你想到還有一本書叫做《情商》,裡面寫到情商包括認識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理解他人情緒和人際關係管理五要素,也就是說,情緒管理屬於情商的一個分支。那其他的四要素都是和情緒管理相關的。它們都是在心理學這個大學科領域下的。這種層層遞進的關係,讓我想起了計算機課程裡面的樹的結構。你看,這就實現了跨學科的關聯。


如何記住碎片化知識



如何記住碎片化知識



還有學科中的知識體系,其實是最簡單明瞭的。因為學校已經幫我們安排好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只需要把它們串在一起就行了。比如說我大三學了一門課叫做電力電子,裡面有一個概念叫做三相半波整流電路,然後再之前學了一個概念叫單相半波整流電路,然後一觀察呢發現那個三相是由後面這個單相組成的。這就把同一門課的兩個知識點串在了一起。再向前溯源,整流電路的關鍵原件是二極管,二極管的特性在一年前一門叫模電的課裡學過了,這就把同一學科的內容串在了一起。其他學科,比如說化學物質結構裡面的晶格,也是類似於這種,由很多相同的單元組合的,這就是跨學科建立聯繫。但是一般情況下,如果只是為了考試的話,我們在同一學科內尋找聯繫,也就是到知識網絡就可以了。


如何記住碎片化知識



現在,碎片化閱讀佔了大部分的時間。比起讀書,看手機的時間要多得多。大家在看到一個新觀點的時候,也可以試著去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