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到底有多亂?

古梁鏞


五胡亂華是中國人類發展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間,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恥辱,導致華夏人口嚴重減少,人倫下滑,幾近亡種滅族,使得中原文明、社會經濟嚴重大倒退,那麼五胡亂華在當時到底有多亂?


這還得從東漢末年說起,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北方遊牧部落對富庶的中原地區早就虎視眈眈,時常南下侵擾,但由於有曹操、司馬懿等強人的據守,他們也不敢亂來,待曹操、司馬懿等人相繼去世,沒有了強人的西晉政權奢靡成風、不思進取,再加上殘暴的統治,使得國力逐漸衰退,有爆發了“八王之亂”,國家動盪,民不聊生,很多北方民族也介入中原的戰爭,趁火打劫,趁機壯大自己的實力。


南下的胡族不下十幾個,其中最主要的五胡是: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

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的入侵揭開序幕,公元304年,氐族領袖李雄佔領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離石(今山西離石),並稱帝,史稱漢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到了公元310年劉淵病死,他的兒子劉聰繼位,即命部下率兵攻打西晉都城洛陽,並最終攻下洛陽,俘獲了晉懷帝,公元313年,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晉懷帝的侄兒司馬鄴在長安稱帝,是為晉愍帝。

公元317年,晉愍帝也被殺,自此西晉滅亡,中原淪喪與胡人之手,西晉皇室的後裔司馬睿在江南的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他們以北伐中原、恢復故土為己任,自始至終都在與五胡征戰不斷,因此這一時期戰亂連連,混亂不堪。


北方胡人大舉入侵中原後,他們紛紛自立為王,建立了大小二十多個政權,這一段時間被稱為“五胡十六國”,這一段時間不光是亂,而是幾乎回到了原始社會,其中以羯族、白種匈奴、鮮卑族三族最為兇惡,他們大肆屠殺漢民,由於他們是來自蠻荒之域的野蠻胡族,還保留著原始的食人獸性,他們生活在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文明程度很低,吃人肉是很正常的。

他們的軍隊都是把人肉當軍糧,據說鮮卑族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攻打宋國的時候,三十萬大軍不帶一粒糧食,看見人了就吃,“掠人而食”人吃人在那個年代就變成了真實情況,據《晉陽秋》中記載,僅石勒一戰就屠殺了數十萬百姓,而且當時路兩旁的樹上、城牆上全部掛滿了人,完全就是人間地獄。


直到革命英雄冉閔滅掉羯趙建立大魏的時候,漢人被屠殺的局面才得到逆轉,他下達了《殺胡令》,要殺盡所有北方的胡人,後來在北魏的鮮卑人的反撲下,冉閔失敗了,漢人再次遭到鮮卑人的大屠殺。

直到公元439年北魏完全統一了北方,這場長達一百多年血腥屠殺才逐漸結束,此時整個中原漢人只有400多萬,北方人口銳減了三分之二,可見胡人是多麼的兇殘。


北魏統一了北方,社會勉強穩定了下來,但是隨著政權更迭不斷,南北對峙戰爭也從未停止過,因此百姓在多次戰爭的蹂躪之下,人口也是不斷在減少的。

真正結束五胡亂華這一黑暗時期的還是楊堅建立了大隋,滅了南陳之後,終結了幾百年的動盪局面,為後來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遺產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基本都是弱肉強食的大屠場,強者生存,弱者被奴役被殺,任何人不得幸免。

因強者主要是五胡統治者,所以主要被殘殺的都是漢人。

根據葛劍雄的著作,我們看看五胡亂華北方人口減少了多少。

葛劍雄認為五胡亂華時期的北方人口低點,只有五六百萬人,還不到原來人口的四分之一。

北方人口(主要是漢人)銳減1500萬以上,大部分都是死於屠殺和饑荒。

為什麼今天很多人稱讚冉閔為大帝。

其實冉閔是個種族滅絕者,他的大屠殺幾乎將羯族殺絕。而且冉閔殺羯族也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解救漢人。

但在當時漢人幾乎單方向被五胡屠殺的悲慘情況下,冉閔就算是黑暗中的一顆流星了。

當然屠殺都是一樣,不能說冉閔比五胡要好,都是屠夫和反人類分子。

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族。

實際上,亂華的並不止五族,還有很多其他少數民族。

今天來看,五族只有羌族還存在,其餘四個已經消亡了。

當時北方漢族人幾乎生活在地獄,不但隨時可能被殺,女人可能被姦淫,甚至還可能被吃掉。

《資治通鑑·晉紀七》記載:河間王顒頓軍於鄭,為東軍聲援,聞劉沈兵起,還鎮渭城,遣督護虞遵夔逆戰於好畦。夔兵敗,顒懼,退入長安,急召張方。方掠洛中官私奴婢萬餘人而西。軍中乏食,殺人雜牛馬肉食之。

也就是將女僕萬餘人押在軍隊裡一起走,因軍中缺糧就將女人們殺掉,混在牛馬肉中一起吃掉。


薩沙


五胡亂華歷時三百年,期間建立的大大小小政權數十個,而五胡亂華名為五族,實際是一個概述,真正參與的民族多達十多個,在此三百年間總人口銳減一半以上,可以想象一下,五胡亂華有多亂,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屠宰場,沒有規則,弱肉強食。

五胡亂華簡介

316年,西晉滅亡,正式進入五胡亂華時代,漢朝之後,不斷的有胡人向中原遷移,漢王朝也一直採取寬容接納的政策,因此,胡人不斷的盤踞華北地區,勢力不斷的壯大。直到晉朝八王之亂爆發,內耗嚴重,胡人藉此機會入侵中原,開啟了五胡亂華的時代。



五胡亂華時期誕生的政權

五胡亂華時期誕生的主要政權有丘漢、東晉帝國、前趙、後趙、前燕等大大小小58個政權,彼此相互征伐,今日你打我,明日我打你,不僅僅是全部攻打漢族,各種異族之間也不是一心,彼此各懷鬼胎,相互攻伐,其混亂程度還要勝過戰國時期,總之,就是一個亂字來形容。


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

五胡亂華時期人口銳減超過一大半,可以想象一下普通百姓們的生活狀態,已經不能用慘字可以形容的了。由於又是異族入侵,又是常年戰亂,社會已經沒有了秩序,可以說是誰拳頭大誰就厲害,弱小就意味著滅亡,不收任何的保護,除了各種軍閥之間的征戰,民間誕生的土匪強盜也數不勝數,所以普通百姓就是待宰的羔羊,當時的百姓一天什麼都不需要想,因為只需要想如何填飽肚子,如何活下去。


“兩腳羊”就是這一時期誕生的一名詞,意思就是胡人將漢族細皮嫩肉的女子當做可以使用的羊來一樣對待,因為五胡亂華時期,常年戰亂,糧食產量極低,沒有食物,胡人們便以人肉為食,攻城拔寨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集戰利品,將敵方的男人奴隸為奴或者直接殺掉,女子用來姦淫,之後殺掉吊起來當做食物。漢族人民慘遭瘋狂屠戮,險些滅族,實在是慘無人道,有一些反人類的感覺,此電影中的食人族恐怖多了。

五胡亂華時期,是漢民族最黑暗的三百年,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甚至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別人口中的食物,一點也不誇張。不過五胡亂華之中,受害的不僅僅是漢族人民,各異族也都是受到了重創,有些也是險些滅族,而有的更是直接滅族了,所以歷來戰爭受傷害的都不僅僅是一方,而是所有的參與者。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我是孫老師,我來回答。

五胡亂華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最不願意提及的地方,這也是我個人認為歷史學領域不想講的部分。主要原因在於五胡亂華嚴重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發展,差點造成漢人的歷史終結!

五胡亂華發生西晉時期,自然原因在於當時氣候寒冷,北方的遊牧民族不得不南遷解決生存問題。但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西晉爆發了八王之亂,這幾個分封的王侯都想當皇帝,爆發戰爭。胡人一看,你們自己都亂了,那我肯定要趁火打劫啊,不然這不是我們遊牧民族的風格!

於是大量胡人南下進入中原,肆意屠殺。見到男的就殺,見到女的就俘虜。比如其中的石勒和石虎,嗜殺如命,攻下一城幾乎就屠殺一城,以殺人為樂。石虎的兒子喜歡砍下漂亮宮女的頭顱,做成工藝品,放在盤子裡供人欣賞,經常把人和牛羊一起煮,分給大臣品嚐味道。在這種野蠻的屠殺下,中原地區的漢人有原先的一千六百多萬銳減到三百萬左右!可以說,差點造成中原地區漢人的滅絕。

還好有大將冉閔發佈了反胡令。漢人最終趕走了在中原地區禍害百年的胡人。

這一段歷史之所以提及的很少,主要在於這是我們漢族的一個恥辱,也跟我們現在宣傳的民族團結相違背。但不管怎麼說,我們要以史為鑑!

我是孫老師,專注歷史領域。關注孫老師,一起發現有趣好玩的歷史真相!




孫老師說歷史


魏晉時期,隨著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遷,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逐漸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各民族雜居區。其中人數較多、規模較大的族群有匈奴、鮮卑、氐、羌、羯,史稱“五胡”。

以“五胡”為首的遊牧民族受到漢族官僚、塢堡主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他們被強迫充軍,被逼作“田客”;有些還被“兩胡一枷”,意思是兩個胡人被枷在一起掠賣為奴;後趙開基皇帝、羯族人石勒就有“兩胡一枷”被奴隸販子販賣的慘痛經歷。這些相繼內遷的少數民族,被魏晉統治者恣意欺辱與屠戮。故此,在西晉末年爆發的“八王之亂”中這些飽受欺凌的人乘機相繼起兵攻晉。

這段戰亂不斷、遍地兵燹的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最黑暗、最血腥的時期,史稱“五胡亂華” 。

公元308年,匈奴貴族劉淵率先稱帝,定國號漢,開始向日益衰落的西晉王朝發起大舉進攻。這場戰亂曠日持久,殺的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戰爭的刀光劍影在史冊上刻下了一個個叫人觸目驚心的死亡數字。

公元309年,劉淵兩次攻洛陽,匈奴兵打到洛陽郊區,將三萬被俘男女沉於黃河。不久劉淵死,其子劉聰繼位。311年,劉聰麾下大將石勒在今天的河南鹿邑一帶擊潰晉軍,陣斬十餘萬人;同年,劉聰派大將軍呼延晏率三萬大軍攻洛陽,先後十二次打敗晉軍,雙方戰死者幾達三萬;劉淵養子劉曜和大將石勒等率軍接迭進攻,終於攻陷了西晉國都——洛陽。

劉曜、石勒攻進洛陽後,縱兵大掠,西晉的王公大臣們乘亂從洛陽的東南門逃出城去,石勒察覺後率兵追趕,不久追上,除晉懷帝被俘外,數萬王公貴戚、文臣武將均被圍射而死,無一漏網。

晉人在長安另立愍帝,並開始積聚力量,反擊趙漢的進攻。經五年動輒“伏屍數百里,血流漂杵”的殊死搏殺,劉曜率趙漢軍直搗長安,而此前城中守軍早已死傷過半,糧草耗盡,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已無力據守,遂被劉曜一舉攻破。

至此,由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王朝名實俱亡。部分西晉皇族衣冠南渡,在江南建立了另一個晉——東晉。

此後,黃河流域成了“五胡十六國”相互攻伐、爭奪統治權的血肉戰場。

趙漢皇帝劉聰死後,悍將劉曜、石勒各自稱王,分別建立了以匈奴族為主的前趙和以羯族為主的後趙。前、後趙都想稱霸中原,因此長期混戰,殺人如麻。

公元325年,前後趙軍隊發動了好幾次大戰役,各有勝負,雙方共陣亡、斬首、坑殺三萬多人;327年,濟河之役爆發,雙方共有兩萬多人被斬首;328年,前趙軍大敗後趙軍於高侯,史載後趙軍大敗虧輸,“ 枕屍二百餘里”,慘不忍睹 ;同年,雙方為爭奪洛陽而大打出手,後趙軍大敗前趙軍,斬首五萬餘級; 329年,後趙軍再次大破前趙軍。前趙軍幾乎盡數覆滅,“枕屍千里”,劉曜為石勒所俘殺,前趙亡國。

羯人似乎是來自中亞的白人部族,生性殘暴,史書中有羯族軍隊以風乾人肉充軍糧的記載。前趙滅亡後,由羯族梟雄石勒建立的後趙基本控制了中原地區。

後趙全盛期地域遼闊,西至河西,東至大海,南抵江淮,北至燕代。後趙第一君石勒病死後,他的子孫為爭奪帝位相互殘殺,後來又與各族反抗軍鏖戰不休,黃河流域戰火紛飛,幾無停歇,到處是殘垣斷壁,屍骸狼藉,富庶中原幾成人間地獄。

公元333年,後趙軍在一次大戰役中慘敗,損失頗重,“枕屍三百餘里”。338年,後趙軍在與氐人的兩場大戰中,殺人與被殺七萬有餘。343年,後趙與鮮卑發生戰爭,趙軍得勢,斬殺鮮卑三萬餘人。

349年,後趙軍兩次伐鮮卑,坑殺降卒三萬餘人,誅戮三千餘戶。同年,後趙政權為漢人冉閔奪取,他頒發“殺胡令”,下令大殺殘忍兇暴的羯人,一日之內有三萬餘羯人被屠戮。在隨後的日子裡,共有二十餘萬羯人被誅殺。殘餘胡羯被迫西逃,輾轉返回了其中亞故地。

350年,冉閔稱帝,改國號魏,史稱“冉魏 ”,羌、氐、鮮卑等部族不服,與冉魏展開混戰,戰死者多達千人。

公元352年,冉魏被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破,冉閔被擒殺,這場戰亂導致十五萬人死亡。

公元353年至357年,由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先後攻滅了前燕、前涼和代等割據政權,並派兵征服了西域諸綠洲小國。前秦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這段時期被稱作“五胡十六國”時期,也被史籍稱作“五胡亂華”,據統計,在這一過程中,各方將士戰死近九十萬人。如果算上因戰亂無辜死難的各族百姓,怎麼也有近二百萬。至於財產的巨大損失,則難以統計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帶你去看不一樣的中國歷史。

我們在談論“五胡之亂”這段歷史時,往往會強調說,這是遊牧民族給漢民族帶來的災難,還說這是中原的陷落,甚至有人還說這是中國古代最黑暗的時代。但是,如果當我們仔細去看這一段歷史的話,你會發現,原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為何呢?

下面就跟著作者一起來看一下。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五胡之亂”中的‘五胡’指的都是啥,它指的是五個胡人部落在西晉末期發生的叛亂,所謂‘五胡’分別指的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但實際上這裡所說的五胡只是西晉末年亂華胡人的代表而已,其數量遠遠不止這五個。

而實際上,在五胡十六國時期,不同的政權都對胡人和漢人的關係作了不同的處理,並非我們所說的就是胡人單純的欺負漢人。我們也可以將胡漢關係的處理方式,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胡人本位”,聽到這個詞大概有讀者想到了一個詞,那就是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所說的“關中本位”。而這裡所說的胡人本位,簡單來說就是胡人欺負漢人。

第二個階段是“胡人嘗試融入漢人”,但是遺憾的是,由於該有的步驟沒有走對,所以沒能取得成功。

第三個階段是“胡漢融合”,這個階段的融合就很成功了,胡漢融合所帶來的統治邏輯便是“二元帝國”的統治邏輯,其中的最典型的國家便是“唐朝”了。

介紹完胡漢關係的三個階段之後,我們就來看看“五胡亂華”中的這些胡族是怎麼來的。

我們知道,匈奴在西漢末期的時候分裂成南北兩支,南匈奴慢慢的開始移居到長城以南的邊境地區。到了後來,氣候開始發生轉變,天氣變得越來越寒冷,繼續待在草原那就只能是等著餓死,所以,便有更多的胡族選擇了遷移過來,他們主要在漢帝國的北部和西北部邊境,和漢人一起定居。值得一提的是,從東漢開始,一直到西晉,中原王朝一直利用著這些胡人為自己保衛著北部邊境。可是,這些胡人在中原的地位非常的低下,不僅遭到排擠,還整天受欺負,在這樣極度壓抑的環境下,這些胡人早就心生怨恨了。

終於,到了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司馬家族內部開始了大規模自相殘殺,胡人們趁亂而起,頓時間,天下就亂成了一鍋粥。

這時候,一個人出現了,他叫“劉淵”,此人是第一個起事的胡人,同時也是南匈奴的首領。我們為什麼要說這個人呢?因為想要了解五胡之亂的歷史,這個人是必須要說的,當然了,還有我們下面還會說到幾個典型人物。

劉淵開啟了五胡亂華的時代,他雖然是個胡人,但是打出來的旗號卻是和三國時期劉備打出來的旗號是一樣的,那就是:興復漢室。雖然他姓劉不假,但其本身就是一個胡人,這跟漢朝沒多大關係啊,為何要打出這麼一個旗號呢?

原因就真出在他的姓上。劉淵是漢朝與匈奴和親的公主所生的後代,他的身份名義上雖然是胡人,但是他卻自認為自己是漢朝的外甥。並且由於他曾經長期在西晉當人質,自然也精通漢文化,所以他起兵的口號便是:

“晉朝竊取了大漢朝的天下,我這個漢朝的外甥得替漢朝報仇,我要興復漢室。”

就這樣,喊著一句口號便開始行動了。但是話說回來,這句口號能給他帶來幫助嗎?顯然不能,為何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漢人眼中,劉淵就是一個胡人,中興漢室輪的上這麼一個胡人嗎?所以自然漢人都不太願意支持他。反過來,對於劉淵的那些胡人兄弟來說,大哥天天喊著中興漢室,但是我們是胡人啊,中興漢室關我們什麼事。再說了,如果你真的成功了的話,那這個國家到底是漢人的還是胡人的?如果是漢人的話,那麼胡人還不是要受欺負,那既然這樣,憑什麼還要支持你?所以你看,劉淵雖然開啟了五胡亂華的時代,但是他所打出的口號卻是有問題的。不過由此我們也能看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北方胡族究竟要如何處理胡漢關係?

劉淵的策略顯然最後是失敗了,因為它本身就沒有多大的感召力,更談不上什麼執行力了。所以當胡人們覺得劉淵的策略不行以後,便索性放棄了整合漢人的努力,反過來直接欺負漢人就行了,因為這樣至少還可以將胡人給整合起來。

注意,劉淵策略的失敗,是因為他想用“中興漢室”的口號將胡漢雙方整合起來,但是當胡人們發現這個策略行不通以後,便放棄了整合漢人的努力,反過來整合胡人。

對於胡人來說,放棄整合漢人的策略比起劉淵的要靠譜的多,因為雖然當時已經有大量的漢人難逃了,但是中原地區的胡人人口數量依舊十分的少,所以,必須將胡人團結起來才能維持基本的通知局面。所以就此刻來說,整合胡人才是第一要務。

不過,這些所謂的胡人本位的國家,其統治水平確實太差,中原百姓即便都已經接受了他們的統治,但是他們卻還是要搶上一搶,甚至還亂殺無辜,這簡直就和土匪沒有多大的區別,根本就沒有將這些百姓當做自己的臣民,還是依舊停留在戰爭層面,而百姓就是他們的“戰利品”。所以,這樣的統治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總有一天會再有新的英雄崛起,將其推翻的。

終於,出來了一位漢人領袖。他本來是一位胡人皇帝的養子,但是因為屢遭排擠,他便一氣之下推翻了胡人朝廷,自立為“天王”,注意,不是“王”,而是天王。隨後便頒佈了著名的“殺胡令”,命令對於境內所有的胡人都殺無赦,頓時間血流成河,慘狀環生。也許你應該猜出來了,此人便是——冉閔。

不過,因為其手段太過暴虐,所以自然冉閔也是絕不能成功的。那麼,成功的統治政策應該是什麼呢?那就是必須得把國內的各種力量都整合起來,共同對付外部的敵人。因為無論是壓迫漢人還是壓迫胡人,都只是單純的將敵人設置在了國家的內部。對內不能整合,對外又無法抵抗,所以這樣的統治還怎能繼續下去呢?所以,很快,冉閔的暴力統治很快就敗在了慕容氏的手中,這也便迎來了五胡十六國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我們上文說到的,胡漢融合不成功的階段。

而這個階段的領袖便是前秦的苻堅。而說起苻堅可能你就不陌生了,因為著名的淝水之戰中,他就是輸的那一方。關於苻堅的治理邏輯和政治能力我們就不做過多贅述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僅重用了漢人,也重用了胡人的力量,因為他知道,想要保證帝國的軍事實力就得依靠胡族,而漢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後來鮮卑英雄慕容垂起兵反秦,苻堅的前秦政權便隨之瓦解了。

而也就是在慕容垂起兵反秦之後,五胡十六國便隨之迎來了它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胡漢成功融合的階段。也正是胡漢的成功融合才造就了一種所謂的“二元帝國”的統治模式。

後來的慕容氏復興大燕的努力也沒有成功,最終還是敗給了真正統一北方江山的——北魏的拓跋珪。

北魏帝國的建立,就是胡漢融合的最好體現,也正是這樣的融合便將其轉化為一個典型的二元帝國。

所以我們最後總結一下:“五胡亂華”的起因,我們用史學大家呂思勉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

“我民族融合異族的代價。”——選自《中國通史》

“五胡亂華”雖然很殘酷,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正是這段歷史,造就了一個全新的統治邏輯——二元帝國統治邏輯。

資料參考:《中國史綱》、《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等。


方圓文史


所謂五胡“五胡”是指的是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從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北方這130多年的時間裡,主要在我國的北方及部分南方,由這五個少數民族及漢族建立了十多個國家,不止史書說的十六個。那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也是歷史考試中的噩夢了,哈哈哈。

1、匈奴,在中國古代史中,出場較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騷擾秦、趙的邊疆了,遊牧民族對於農耕民族在戰爭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由此才產生了長城(現在的北京長城基本都是明長城)。最輝煌時期曾圍困漢高祖劉邦與白登山,後來冒頓單于還寫信調戲了一下呂后。 後來經過漢武帝及東漢前期對匈奴的打擊,匈奴分裂,據說一部分西遷血洗了歐洲,一部分積聚到了漢地,並在這個亂世放出了最後的光芒,然後就消失在歷史舞臺了,融入漢族。西遷的那支認為是現在匈牙利民族的前身。其中:

前趙,公元304-329年;夏,公元407-431 年;北涼,公元401-439年。

2、鮮卑,他的祖宗東胡,可以算和匈奴同時期的民族了,東胡後來分支為烏桓和鮮卑,烏桓在魏晉三國時期還和曹操打過仗,後來逐漸失勢,而他的小兄弟鮮卑逐漸崛起,在這個時期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甚至在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鮮卑後裔慕容復都一直夢想著恢復大燕榮光,現已融入漢族。現在的錫伯族、達斡爾族可能有鮮卑血統。其中:

前燕,公元337-370年;後燕,公元384-407年;西燕,公元384-394年;西秦,公元

385-431年;南涼,公元397-414年;南燕,公元398-410年;代國,公元315-376年。

3、羯, 曾經被稱為是匈奴的別部,其實就是奴隸,隨著匈奴失勢,他也抖擻起來,建立了暴君眾多的後趙,公元319-351年,現已融入漢族。據說俄羅斯還有其後裔。

4、氐,大約漢武帝時期,登上歷史舞臺,被漢武帝打敗後,從西南內遷到西北,氐族在當時算是少數派了,但建立了短暫統一北方的前秦,公元350-394年;還有後涼,公元386-403年。現已融入漢族。白馬藏族被境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是氐族後裔。

5、羌,這是五胡中碩果僅存的,56個民族之一了,從西北發跡,曾經給大秦造成不少麻煩的義渠,就是羌的一支。在該時期,滅掉前秦的後秦,威風一時,公元384-417年。現在的羌族是党項羌(就是後來建立西夏的那支)的後裔,白族、彝族等民族也有羌的血統。

與此同時,漢族也建立了一些政權,例如冉魏、北燕、前涼,巴氏族也建立了成漢。在這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北方大地瘡痍滿地、血流成河,少數民族互相傾軋、屠戮漢人,但從歷史角度來看,也加強了民族融合,人民南遷避難,為後來江南地區的大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筆者作為北方人,自己的血液裡也很可能有著這些民族的基因。歷史已不可更改,讓我們勿忘歷史、踏步前行!


黑水布衣


五胡亂華時期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場噩夢,300年裡除了屠殺還是屠殺,整個中華大地就是一個大型屠宰場。

五胡主要是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遊牧民族。由於漢朝對外族實行寬仁包容的政策,胡人逐漸遷徙到華北地區,到了晉朝,首都洛陽周邊生活了大量的胡人。


晉朝末年的“八王之亂”使得戰亂不止,百姓民不聊生。氐族趁機率先作亂,其他胡人紛紛響應,一場慘無人道的屠殺就此展開。胡人不斷攻擊漢人,所到之處屍橫遍野。氐族光攻打洛陽就屠殺了二十萬人左右。

據《晉陽秋》記載,一個叫“胡皇”石勒的胡人首領,他一次就屠殺了數十萬人,很多逃亡的百姓,聽到他要趕來了,紛紛上吊自殺,石勒死後他的侄子石虎繼位,石虎的手段更為殘暴。

有個叫“羯族”的胡人更為恐怖,漢族女人被他們蹂躪後,就會被殺死,隨即會煮了吃掉,簡直就是沒“開化”的猛獸。整個“五胡亂華”的300年裡,北方漢人人口從2000多萬人銳減至400萬人。


後來漢族和鮮卑族融合在一起,對“匈奴”“羯”“羌”“氐”四個民族展開了反擊,胡人也被屠殺殆盡。至此“五胡亂華”宣告結束,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統一了華北。


花木童說史


公元266年到公元316年存在了五十年的王朝,堪稱歷史上最可悲的王朝。

胡即少數民族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時入侵的少數民族至少有五個,鮮卑族,匈奴,羯族,羌族,氐氏,這些北方的遊牧民族乘西晉內力國力衰弱,公然入侵西晉,西晉無力抵抗,逃到長江以南建立東晉政權,北方淪為胡人的領地,各個少數民族在中原燒殺搶掠,各自成立了幾十個政權,比較有勢力的有五胡十六國,而且當時在這場混亂中,漢人差一點被胡人殺光,吃光,這個時期的黑暗令人難以想象

胡人屠殺手無寸鐵的漢人沒看見男人就殺,看見女人就俘虜,甚至把被俘虜的女子充當軍糧,還把這些女子命名為“雙腳羊”,意思是“用兩隻腳走路的,像綿羊一樣的牲畜”。後來鮮卑族進入中原掠奪數萬名漢族少女,回程路上只剩下八千名,一時吃不掉又不想放過,於是將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

在“五胡亂華”這場混戰中,北方漢人幾乎被屠殺殆盡,但幸運的是冉閔在北方建立了政權,雖然冉閔的政權只存在了三年就被鮮卑族滅了,但他在位的三年裡頒佈了“滅胡令”,禁止屠殺漢人,並重用漢人,所以他的貢獻絕不亞於其他偉人。

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五胡亂華”事件,這才是真正的亂世啊。


歷史伶俜者


古代中國雖然從戰國以後就邁入封建統治,但並不是封建社會,還是奴隸制,就算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社會制度已經很成熟了,奴隸制的殘餘仍十分嚴重,《宋書》記載的耕當問奴,織當訪婢;《北史》記載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晉書》記載王戎家僮數百,苟晞有奴婢將千人,《南齊書》記載蕭景先對兒子遺言,家有三處田,勤作能自足,也可隨宜買粗猥奴婢充使等,準確的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統治下的農奴制。

圖為五胡亂華示意圖。

而北方的少數民族,更野蠻,他們還停留在家長奴隸制的階段,由於漢朝豐富的文化和富饒的資源,使得匈奴逐漸南遷依附,東漢時期蒙古高原天氣乾燥,發生空前旱災,更多的少數民族向中原遷徙,這其中就有匈奴、烏桓、鮮卑等,他們還開始模仿漢人的習慣和服裝,比如在幷州和關中一帶的少數民族由遊牧轉為耕種,胡人和漢人的文化相互交融影響。

圖為五胡十六國時期的銅虎子,小便之用。

早期內遷的胡人,在魏晉的農奴制社會下,生活普遍是非常悲慘的,他們很多充當漢人階級的佃客,或者直接掠奪賣為奴隸,比如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趁著山西鬧饑荒時,出動軍隊捕捉胡人,賣往山東、河北大門閥,來換購金銀和軍糧,胡人的生活十分痛苦,所承受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使他們對漢人統治階級充滿了強烈的仇恨,特別在西晉八王之亂爆發後,胡人也起來反抗西晉的統治鬥爭,在前期這種民族鬥爭是正義的。

苻堅,前秦宣昭帝,曾短暫統一北方,圖為苻堅墓地。

但是,當胡人取得勝利後,開始鼓動本族人民對漢人進行殘酷的報復和屠殺,部落首領為了滿足奴役和虐殺他族的慾望,也將胡漢民族矛盾擴展到各民族的鬥爭,相互仇殺表現很突出,所以八王之亂以後,西晉司馬氏政權瓦解,公元316年西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殘餘統治階級南渡建立東晉,中原與北方全落入胡人手中,而胡人以“苦役晉人”為統治目標,可想而知,留在中原的漢人結局如何,隨著少數民族不斷內遷,政權更迭頻繁,你方唱罷我登場,比較有影響的是五胡十六國,這時期各民族在不斷鬥爭,也在不斷融合,最後被前秦統一北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