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能夠打敗勢力強大的曹操,為何卻打不過不如自己的孫權?

周琦


劉備打敗曹操?這話聽起來怎麼感覺有點順風不順耳!

劉備在赤壁之戰時的確是,《武帝紀》“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其一;其二,漢水大戰,趙雲給了曹操致命一擊,摧毀了軍糧,迫使曹操退出漢中。

這兩場戰鬥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趙雲!劉備打勝仗自博望坡開始,就沒離開趙雲;打敗仗時,趙雲都不在?有人一定會說,長坂坡大敗趙雲就在軍中,而且就在劉備身邊,不錯!但是,趙雲離開劉備了,有人看見趙雲往曹操的軍陣中去了……沒有趙雲,人人都知道趙雲去幹什麼去了!徐州救陶謙時,也是有趙雲!劉備成功的解了徐州之危;入川初期,劉備進退失據,直到趙雲從荊州支援過來,打開局面。

因此,夷陵之戰也不例外,趙雲沒有出現在猇亭,劉備怎麼能取勝呢?失敗是情理之中的事,為此,趙雲力勸劉備,這場戰鬥不是馬上就能結束的,劉備就以為是去完成收編般容易?大軍一到,東吳各地紛紛投降,勢如破竹……莫名的狂傲!

可憐劉備,怎麼就不問問自己,為什麼趙雲不讓他打孫權、為什麼趙雲總能打勝仗?一個總打勝仗的將軍都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劉備不失敗就不符合邏輯了。


公明淏


實際上劉備根本就沒有打敗過曹操,而是一直被曹操追著打,就想電視劇裡的一句臺詞“如喪家之犬”,在劉備到四川之前。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根據地,經常是在奔波的途中,寄宿在別人的地盤。


“火燒新野”、“攜民渡江”在歷史上也是有記載的,卻都是“走為上計”。劉備最後只有投奔到了江夏公子劉琦處得以安身。


而這時曹操正是意氣奮發,收復了北方的大片土地,屯兵荊州意圖進攻南方統一中國。面對曹操的80萬雄獅,吳國的大部分文臣願意歸降,周瑜和魯肅力排眾議,覺得曹操的兵士多來自北方,既不熟悉水戰也不適應南方的氣候,認為聯合當時在江夏的劉備的力量,就可以做一次博弈,方能有取勝的機會。

在江東君臣的努力下,赤壁之戰勝利,也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此時的劉備卻撿了一個大便宜,魯肅認為把荊州暫時借給劉邦,並讓他取下西川,兩家聯合就可以和曹操抗衡,也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為了鞏固兩場的關係,孫權還把妹妹嫁給了劉備。


其實孫權和劉備兩家的關係就如唇亡齒寒一樣。周瑜魯肅相繼去世,支持兩家聯合方針的人在政治上不佔主導地位。因為荊州問題,聯合破裂,東吳的大將呂蒙聯合曹操,殺了關羽奪回荊州。張飛有相繼死去,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帶著自己的家底100萬大軍去東吳報仇,最後被陸遜火燒連營一敗塗地,劉備也死於白帝城。

其實在三國鼎立的時候,曹操的魏國實力是最強的,疆域大,病多將廣,糧食充足,因為曹操開始的時候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得保“漢”的文臣武將都投奔在麾下,他的謀士也是最多的。而孫權佔領的江東也是英雄輩出,自周瑜死後,呂蒙又成為主要的將領,後來又有陸遜。而劉備的蜀漢疆域是最小的,文臣武將也佔優勢,張飛關羽去世以後,更是沒後繼無人,造成了人才上的空虛。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顯著是偏袒劉備的,更把諸葛亮寫成了神一樣的人物。讀一下《三國志》就會知道,劉備的蜀漢是不能和曹操的魏國抗衡的。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劉備打贏曹操了嗎,千萬不要以為漢中之戰是劉備打贏曹操,漢中之戰前期曹劉各有勝負,到了中期劉備與夏侯淵相持一年有餘,劉備用法正之計,以十部精兵車輪戰模式進攻張郃營寨,並且火燒鹿角,相信是要斷了張郃的退路,並且安排伏兵於夏侯淵必經之路上埋伏,夏侯淵應該是知道張郃那邊陣亡可能劉備的兵馬會完全包圍自己,到時候損失的不止是兵馬,而是整個漢中兵團,夏侯淵認為劉備精兵全在張郃處,夏侯淵又擅奇襲,所以親選兵馬準備襲擊劉備,而鹿角被燒,讓夏侯淵停住腳步,鹿角可謂防衛騎兵的神器,所以夏侯淵令人修復鹿角,可就在這時,黃忠出現雙方血戰,黃忠在劉備稱漢中王第二年去世,除了年紀大,很有可能這一戰將氣血耗盡。

夏侯淵陣亡,但是張郃這邊因為夏侯淵的血戰有了退路,回到漢中收拾殘餘部隊,不過這時劉備已經盡佔漢中高地,曹操大部隊到達已經知道這仗沒得打,後來後方還發生動亂,所以直接撤軍,準確來說曹操不算失敗,只是軍事上撤退,但是劉備飄了,他認為他打贏天下第一的曹操,他就是天下第一。

曹操死後劉備稱帝,第二年,發動東征沒帶一個老將都是蜀漢第二梯隊年輕武將,可是孫權手下可不是無用之輩,武有眾多虎將文有陸遜等人,劉備前期還是不錯的,採用圍而不攻半途打援的計策,很好滴拿下諸多城池,可惜他不知適可而止,孤軍深入,遠離水邊,林下紮營,不分兵為掎角之勢,而且還犯了驕兵必敗的嚴重錯誤,被陸遜抓準時機一把火把劉備的家當燒的精光,若非有曹魏在北方虎視眈眈,估計劉備的頭都要沒了


陳之煜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個有時呼之即來;有時不請自來;一直堅持原創和厚著臉皮求贊求關注的小小三國迷——暮雨夜行歸何處,大家也可以叫我歸何處!



劉備漢中之戰打敗過曹操不假,夷陵之戰沒打過孫權也是真,可是,誰告訴你孫吳不如蜀漢呢?

歷史上的三國,魏蜀吳三國之中,最弱小的就是蜀漢,曹魏佔有中原,地盤、兵士和百姓都是最多的;孫吳據有江東,在長江防線的庇護下,經濟發展的一直不錯,人口多,兵士足,實力一直都比蜀漢強。

劉備和曹操漢中大戰的時候,劉備軍是憑藉著剛打下西川的銳氣,一往無前,殺夏侯淵,擊敗張郃;而曹操大軍遠道而來,馳援漢中,並不佔優勢,加上勝敗本就是兵家常事,因此上群雄在亂世逐鹿中原的時候,雙方互有勝負很正常。曹操漢中之戰落敗其中有各種原因,當時的劉備很強,有整個西川做後盾,手下文武齊備,正是巔峰!

至於夷陵之戰敗於孫權,首先就是荊州失落,蜀漢失去的一個軍事要地,進兵困難;再者就是劉備自己犯了兵家大忌——驕兵冒進,在森林裡面連營七百里,實在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做的出來的!

說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希望大家點一下關注,多多點贊,我會不定期的推送關於三國的小文章,謝謝!


暮雨夜行歸何處


什麼叫不如自己的孫權?孫權很弱嗎?這其實是誤解。孫權作為一個較成熟政權的當家人,截止到夷陵之戰爆發,他己執政二十多年,在漢末能與他一比的只有曹操。孫權執政的二十多年裡經歷很多磨鍊。他和當時很多牛人都交過手,幾乎立於不敗之地。比如死嗑劉表,消滅其部將黃祖,赤壁之戰以孫權為主大敗曹操,奪取關羽鎮守的荊州。劉備失去荊州後,總體實力弱於孫權。而且劉備出三峽攻吳,必須速戰速決,陸遜反制了這點,使得劉備求戰不得,陷入焦燥,後來被陸遜火燒連營。東吳與劉備交戰策略對頭也是一方面原因。


羽書遲


劉備從來就是被曹操追著吊打的,諸葛亮“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城",一路逃難。

劉表一死,劉琮投降,曹操幾乎把北方統一了,才會有“飲馬長江,會獵東吳",沒把劉備放在眼裡,面對的是江東孫家軍和西部馬家軍。

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服以張昭為首主和派,孫權任用主戰派魯肅,周瑜為首武將,展開以少勝多的著明的“赤壁之戰"。

曹操北還後和東吳形成對峙階段,劉備乘機西進蜀川,割居稱王,留關羽鎮守荊州。

後來,曹魏襲關羽,關羽斬龐德,水淹于禁,威鎮華夏,曹操幾欲遷都,不怕強大敵人,就怕有豬一樣隊友,東吳突襲關羽的荊州,殺關羽,孫劉聯盟解體。

曹操乘勢攻打東吳,與孫權戰於合肥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沒佔到什麼便宜,回北方了。

劉備出川戰東吳,孫權起用陸遜,″彝陵之戰",大傷蜀軍元氣。

從此,三國偶有軍事衝突,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雪城之湖


劉備能否依靠自己的實力打敗曹操,在我看來可能性很小!曹操在統一北方後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從軍事上都優越於劉備,並且控制住了北方大部分的土地。曹操在地緣政治上與物質配備上總體高於劉備!劉備所處的四川依附於地利天險以拒外敵,易守難攻!四川盆地,土地肥沃特別適合發展農業生產。與此相比的孫權同樣依靠地利天險以拒曹操,孫權與其父孫堅、其哥孫策二代人苦心經營東吳。逐漸的取得了東吳貴族豪強的信任!最終取得東吳政治上的控制權!曹操與孫權、劉備、相比要慘的多,立於北方無天險可守。北方平原一望千里!總體而言曹操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要略高前二位,


如果說孫權不如劉備!那麼一定有失公允,孫權的才智在其兒時早以嶄露頭角。更別說成年後的孫權了。劉備與孫權的第一次交惡是在夷陵!事件的起因與關羽被殺,大意失荊州有關。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舉全國之兵攻打東吳,東吳孫權派陸 遜為主將迎戰劉備與夷陵(史稱:夷陵之戰)兩軍相持數月,陸遜堅守不出。企圖用消耗戰來拖死劉備,劉備急於復仇失去了理智結果中了陸遜計謀大敗而歸。不久病死於白帝城!


鴿新頌創


劉備打敗了曹操嗎?並沒有!劉備為什麼要打孫權?那是他的統戰對象呀!吳蜀聯合,才有三足;他們倆是唇亡齒寒。


看北京看中國看世界


反問一句,哪個戰役是劉備打敗了曹操?

就算小規模戰役僥倖獲勝,也是諸葛亮設計打敗了曹操手下眾多將領中一員而已!

至於赤壁之戰,也只是東吳打敗了曹操而已!

當時劉備在江夏那一點兵力,中他計謀,他也未必能打敗曹操!

追個敗兵倒是跑得挺快的!



128華山論彩


漢中之戰,劉備打敗曹操全靠法正教他的。

夷陵之戰,法正已經死了,其實黃權還在。但是劉備不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