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是如何打造用戶“流量池”營銷的?

過妄所著


從線上營銷來講,瑞幸確實給星巴克上了一課。

瑞幸咖啡CMO楊飛在《流量池》這本書中,是這樣講的。

瑞幸咖啡是如何從“流量池”進行營銷的:

什麼是“流量池”思維

流量思維是指獲取流量後變現流量;

流量池思維是要獲取流量並通過存儲、運營和發掘等手段,再獲得更多的流量。

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流量獲取之後的後續行為,“流量池思維”更看重的是“老客戶”如何帶來“新客戶”。

在幾年前,有句話叫做:豬站在風口上,也會被吹起來。

如今,互聯網的紅利期基本已經過去了。有數據顯示,BATJ基本上是已經壟斷了互聯網流量,而對於一個初創企業,流量少、流量貴,有時花費巨資購買的流量還不一定匹配,在這個時候,“流量池思維”是適用於所有行業的,尤其是互聯網企業。

也就是:如何最大程度讓“老用戶”帶來“新客戶”。

尋找一級痛點

痛點:就是顧客最痛的需求點。

找痛點是一切產品的成功的基礎,也是一切產品失敗的基礎。

在星巴克牢牢佔據市場老大20餘年,已經擁有3700餘家門店,獨立咖啡館的數量更多達10萬家,那國內咖啡市場還有什麼需求痛點沒有被解決呢?

大數據下,已經都是那麼的明顯,數據顯示:

1.價格昂貴,國內咖啡絕大多數在25-35元之間。

2.購買不便利,平均購買咖啡的時間在30分鐘。

這是瑞幸開始的戰略目標:讓國人快速喝上價格合宜的優質咖啡。

精準的升維定位:全新互聯網咖啡品類

痛點有了,那瑞幸通過什麼方式來解決“價格昂貴”以及“購買不便利”的需求呢。

瑞幸沒有采用傳統的對立型(人有我更優)以及USP定位(獨特銷售賣點),而是採用了升維定位。

升維定位:全新的互聯網咖啡。

什麼是升維定位?同樣是競爭,但不與競爭對手在同一個概念進行差異化,而是直接升級到一個更高的維度,創造新的藍海品類的市場。


《定位》中有句非常經典的一句話:成功就是與顯而易見走相反的方向。

開發一個新品類,然後努力做大新品類中的第一。


楊飛認為:傳統的咖啡賣的是什麼?是線下體現與線下空間,也就是星巴克所標榜的“第三空間”,那瑞幸“反其道而行”:賣的就是一杯咖啡,回到咖啡產品本身,用數據、用物流、用裂變、以及APP等去實現、解決用戶對於咖啡的需求和痛點。

<strong>

於是,瑞幸的營運模式開始有了初步端倪:

1.線上為主,線下為輔,不依靠地理位置、人流等要素選擇店鋪,實現“無限場景”;

2.利用大數據,找“咖啡外賣熱點圖”,實現“咖啡找人”;

3.全程app下單購買,節省人力,增加消費數據庫,實現“互聯網精準營銷”;

接下來:如何裂變。

裂變營銷:最低成本的獲客之道

楊飛說,在瑞幸咖啡上線前,CEO錢治亞有問:你認為APP最重要的獲客方式是什麼?他當時毫不猶豫的說:裂變拉新。

那瑞幸咖啡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要下載APP,APP是裂變營銷的根本,但誰會願意為了喝一杯咖啡而下載一個APP呢?

1.第一杯免費

只要下載瑞幸咖啡的APP,即可獲得第一杯免費的獎勵,更重要的是這張免費券的有效期是:一年。

2.拉新獎勵

用老客戶帶來新客戶,是流量裂變的本質。瑞幸咖啡app內一直在主推“免費送咖啡,各自得一杯”,類似美團以及滴滴打車的紅包,將鏈接分享給好友,對方下載app以後,你們兩個各自獲得一杯免費咖啡。

3.咖啡請客

這個類似星巴克的“用心說”,也就是可以將自己卡包裡面的券送給朋友,這樣就提升了瑞幸咖啡滿足顧客的情感以及社交需求,這兩個需求可是遠遠高於用戶對咖啡的生理需求。你可以通過“咖啡請客”為朋友、親人等送上多種咖啡,同時還可以享受更多的優惠。

從業咖啡行業6年有餘,從咖啡從業專業角度來講:瑞幸咖啡味道並沒有特別出其。但我特別佩服的是瑞幸CEO錢治亞(之前有去應聘,結果被刷)。因為咖啡從整個大市場來說:並非是一個“高頻”的消費產品,更不是“剛需”產品。在瑞幸面前,前有將近4000家門店的星巴克,後有costa、麥咖啡、肯德基以及漢堡王這樣的連鎖咖啡店,但巧妙的定位以及解決痛點的能力讓人折服,從這些以及規模、市場佔有率等來講,它是非常成功的,更加重要的是,給後來者定了一個標杆:要想超過市場老二,起步500家店+10億資金,才有跟瑞幸叫板的資格。

記得錢治亞講過:瑞幸在最近1-2年是不考慮盈利的,留住用戶並沉澱用戶變成“粉絲”才是目的。目前的補貼,最主要還是培養用戶。價格的補貼以及市場培養到一個階段,可能也會發生一個市場咖啡消費的爆點,這個爆點也是瑞幸在等待的。

更為重要的是:

目前國內咖啡市場87%都是速溶咖啡消費者,

現磨咖啡市場的份額僅為13%。

而國外這個數據是相反的。

這也正是瑞幸看中的機會,

也是瑞幸未來發展的機會。

<strong><strong><strong>


愛喝香菜咖啡的奧特曼


首先,要先清楚瑞幸咖啡的“流量“是如何聚集成”池“的?

我理解的“流量池”,是把流量通過漏斗模式進行篩選後,聚集到企業“數據庫”進行管理(數據管理、分析等)。再通過運營、激勵等手段,獲得更多的流量進入。

其次,打造用戶“流量池”的入口和穩定的數據管理平臺,沒有入口和用戶數據管理,一切推廣流量都是浮雲~

流量入口一:“瑞幸”微信小程序:為麼要做小程序,就不多說了。因為不是重點。

流量入口二:瑞幸APP端。雖然目前平均每部手機安裝了20多款APP,但真正能活躍APP少之又少。而且,瑞幸還一直堅持用戶必須使用APP下單?難到不怕用戶流失嗎?

其實,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對標星巴克、估計幾十億,用戶數據就等於錢的大買賣,你會放在微信上去“做大做強”嗎?

所以,只有開發APP端,才能對註冊用戶量、日活躍量、留存率、客單價等一系列數據進行管理、分析。這樣的“流量池”才能不斷的進行“用戶疊加”,起到裂變的效果。這也是資本運作商業化、規模化的的必然。

瑞幸咖啡的流量是如何聚集到APP端、微信小程序入口的呢?

1、差異化 —— 放棄產品共性,突出產品個性特徵;

瑞幸咖啡“放棄”的是傳統咖啡館的線下場景體驗,場景是有限的空間。而“突出”的是以互聯網咖啡為定位+社交方式與APP端的結合,通過對2B、2C品牌引導營造“無限場景”,以便實現不同用戶群體對咖啡場景、環境的需求。

2、VI視覺營銷 —— “小藍杯”+ “這一杯,誰不愛”

現在雖然沒有多少人再提CI(企業文化識別)理論了,但CI裡邊的VI(視覺識別)確直接影響了很多企業。如:看到紅色能想到的可口可樂、看到黃色M是麥當勞(國內的金拱門就不提了)、看到蘋果還是蘋果(此蘋果非彼蘋果)等。

瑞幸咖啡選用的“藍色”,對肉眼形成很強的衝擊力,加上鹿頭標作為LOGO,對用戶有很強的辨識度。同時與“星巴克綠”形成鮮明對比。

絢爛之極,就是趨於平談。“這一杯,誰不愛”。簡單明瞭,便於用戶記憶。

3、人找咖啡 —— 裂變中的“三板斧”

通過流量源頭引流量過來,再能過用戶“裂變”吸引更多用戶下單使用。裂變的目的就是留存吸量與持續下單。也可以理解成能“反覆使用“(雖然聽上去有點變扭)。

那如何裂變呢?當然是“首單免費,分享有禮,咖啡請客”。具體的促銷內容,大家可以下載瑞幸咖啡的APP瞭解,我就不多說了



001NY


瑞幸18年的互聯網思維快速跑馬圈地,讓他快速的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之中,這樣用戶知道了他,看到了他,想喝咖啡的時候自然也就會找到他,那麼多家門店可不是開玩笑的,基本上人們都能夠找得到他,這就是瑞幸的流量池營銷,有了用戶也就有了流量,有了流量自然也就會產生交易,這就是瑞幸的用戶流量池。就像好咖網一樣。

不過我個人說的不一定準確具體,但事情我覺得就是那麼個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