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宣中興》一代兩帝,問世何有高見?

《昭宣中興》一代兩帝,問世何有高見?

漢昭帝

武帝去世後,其子劉弗陵即位,即昭帝。昭帝在位只有十三年,他去世後,因無子,所以大臣擁立武帝的曾孫、前太子據的孫子病為皇帝,是為宣帝。

雖然漢王朝在武帝時期達到了鼎盛,但在武帝盛世的背後,卻潛伏著一定的社會危機。

《昭宣中興》一代兩帝,問世何有高見?

漢書

武帝為後期衰亂帶來的影響在《漢書- 夏侯勝傳》中有記載:“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裡,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昭帝時的大臣夏侯勝認為武帝雖有平定、拓展邊境的功勞,但卻勞民傷財,使百姓流離失所。

《昭宣中興》一代兩帝,問世何有高見?

班固

昭帝以及宣帝已經認識到了武帝時期的弊病,因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昭帝在位期間,選舉賢良之才,十分關心百姓的疾苦,幾次下令減免百姓的田租和賦稅,並下詔減少皇室使用的馬匹。班固認為他是個賢明的君王,因此死後被諡為“昭帝”。

《昭宣中興》一代兩帝,問世何有高見?

宣帝

宣帝即位後,繼續實行昭帝的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同時幾次下令賑濟貧民。宣帝在位第四年時,發生了地震和山崩,宣帝認為是自己的過錯所致,於是下詔說:“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懼焉。有能箴朕過失,及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諱有司。朕既不德,不能附遠,是以邊境屯戍未息。今復飭兵重屯,久勞百姓,非所以綏天下也。其罷車騎將軍、右將軍屯兵。”再次下詔說:“池崇未御幸者,假與貧民。郡國宮、館,勿復修治。流民還歸者,假公田,貸種、食,且勿算事。”

《昭宣中興》一代兩帝,問世何有高見?

宣帝還特別重視吏治和刑獄,解除了一些酷吏的官職。

在對外方面,昭、宣兩帝採取少動干戈、儘量鞏固的政策。不過,漢朝對於西域的聲威,在這個時期較武帝時又得到了鞏固。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漢朝在西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並設置了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的管轄範圍包括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爾喀什湖、費爾幹納盆地和帕米爾高原以內的範圍,初期有36國,以後增加到50國,治所設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縣東野雲溝附近)。

《昭宣中興》一代兩帝,問世何有高見?

西域都護府既是漢朝的軍事駐防區,也是一個特殊的行政區。一方面它與內地的正式政區不同,不設置郡、縣,依然保留原來的國,漢朝一般不干預它們的內部事務,但掌握它們的兵力和人口等基本狀況;另一方面,都護代表朝廷掌管這些國家的外交和軍事權,可以調動它們的軍隊,決定它們的對外態度,必要時還可直接廢立他們的君主,甚至取消某一個國。正因為如此,西域都護府也是漢朝疆域的一部分。

《昭宣中興》一代兩帝,問世何有高見?

昭帝、宣帝時期,一些局部疆域地區不得不有所收縮。比如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撤銷了朝鮮半島的臨屯和真番二郡,它們的轄境放棄了一部分,另一部分併入了樂浪郡。到了元鳳五年(公元前76年),又將玄菟郡的東部放棄,治所也從朝鮮半島上遷到了今遼寧新賓縣以西。同年還將海南島上的儋耳郡併入了珠崖郡,後來在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又不得不撤銷珠崖郡,將行政機構全部內遷。公元前 67年,宣帝撤銷了汶山郡。除了一些局部的收縮外,西漢的疆域基本上是穩定的,一直保持到了西漢末年。

昭、宣兩帝之世,即公元前86年到前49年之間,政治清明,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緩和,對外關係繼續鞏固了武帝時的強盛,因此這段時期史稱“昭宣中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