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嗑 就醫都有人陪 烏魯木齊老人今年可享居家養老新模式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陳彥仿)從下月起,首府老年人如需就醫、送醫,老年人慢病管理等,都可以尋求專人陪伴。小品中“陪我聊個十塊錢兒”服務,已經可以實現。。

昨日,記者從烏魯木齊市老年服務協會獲悉,今年起,將從精神養老和物質養老兩個層面健全首府老年人居家養老結構。

嘮嗑 就醫都有人陪 烏魯木齊老人今年可享居家養老新模式


據瞭解,2018年,烏魯木齊市出臺《烏魯木齊市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大力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社會力量興辦的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給予一次性建設補貼。

《實施意見》明確,力爭到2020年,烏魯木齊市建立起形式多樣的居家養老綜合服務設施,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養老服務覆蓋到所有居家老年人。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意見》的出臺,將有效調動民間資本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增加多元化、便捷化居家養老服務供給,提升烏魯木齊各族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烏魯木齊市目前四所大型老年人服務機構。其中的無 憂年華居家養老中心去年在烏西站社區推出養老日間送餐、日間照料服務後,今年開始將此服務向全市推廣。下個月開始,推出老年人精神慰藉、精神陪伴等服務。陪伴老年人就醫、送醫,老年人慢病管理。同時推出陪伴、陪聊等服務。

另一家新疆樂齡居家養老中心項目負責人彭亮說,他們依託社區,為老年人辦起了康養中心。在南門國際置地小區、南湖旭東社區、新市區錦城社區和車市巷都設有工作點,2017年開始試點,打造老年人精神養老模式,由志願者免費陪伴老人,由專業護士,免費為老人上門監測身體健康狀況。同時,免費為老人們提供心理諮詢、法律援助等各類服務。兩年來,效果顯著。這些服務今年,今年在全市推開。老人們只需要撥打服務熱線,即可獲得幫助。

據瞭解,目前,烏魯木齊市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已達到37.58萬人,佔總人口的16.88%。全市有36加養老機構,5200張床位。據初步統計,90%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選擇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選擇養老機構。也就是說,97%的老年人都在家中養老。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重點打造日間照料中心,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平臺。同時出臺政策,鼓勵民間資本興辦養老機構。

市老年服務協會秘書長壽春蘭說,社會力量養老機構是目前首府社會化養老的重要組成部分。

繼續閱讀

有陪伴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當記者將新增服務內容告知建工大院社區、喀什東路社區、文軒社區的部分老年人時,大家紛紛加好。“陪伴對我們的重要性遠大於物質滿足。”住在華美文軒小區的鄒慧琳老人說。

南湖二期所在的南湖南路街道辦事處旭東社區建立了康養型居家養老模式的服務體系,小區65歲以上老年人共有700多人。

彭亮說,自從開始陪伴服務,社區老人已經對他們形成了依賴,心裡話、家常事都願意說一說。最讓彭亮有成就感的是,通過聊天,他們幫老年人樹立了法律意識和安全理財意識。

根據烏魯木齊市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數據統計,全市通過非法集資、非法推介會、傳單等受騙者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20%,這是在不同人群比例中佔比相對較大的人群。

“我們去年就開始探索新的服務模式,老年人就醫是他們一大困難,對於子女來說,有時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今年起為老人們提供就醫陪伴,這樣可以降低老人就醫風險,更對老人的家庭提供了方便。”彭亮說,他們服務的範圍也現有的四個社區向全市推開,同時提供老人陪聊、日常陪伴等服務。

這種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被居民們稱為“沒有圍牆的養老院”,在試點社區內受到居民們的歡迎。

擁有這種完整養老體系的社區還不能普及全市每個角落。比起健全的設施設備、人員配備、機構入駐等,以人文關懷、鄰里守望、社區+物業養老模式的開展,更適合在現有程度上進行推廣。

11日上午12點,在新疆二建家屬院內,幾位老人正在健身器材旁聊天,社區工作人員走了過來:“阿姨們,五一我們組織大家春遊,身體可要保養好!”

84歲的鄭榮梅高興了起來:“我報名,我報名!我一定不感冒。”說完,大家“哈哈”地笑了起來。

該家屬院屬天山區新華南路街道團結西路社區,轄區內1000多居民,70%以上是老年人,社區人口平均年齡70歲。

“我們社區老人都是居家養老,社區工作人員、居民樓棟長就成了老人們的守護者,老人們還相互精神陪伴、歲數年輕一點的老人照顧歲數年長的老人,社區內這種有愛的氛圍特別濃厚。”社區黨支部書記翟樹敏說。

在860多戶居民中,讓翟樹敏最為感動的是,大家相互都熟悉,過年過節鄰里之間拜年、問候的是常事。鄰里之間互幫互助也是常有的。誰家有個婚喪嫁娶的,能牽動小區居民一起給幫忙。誰家老人有個頭疼腦熱的,前去看望、提供幫助的大有人在。“這種鄰里守望的養老模式,我覺得更為溫暖。”翟樹敏說。

翟樹敏說,我們經常組織活動,促進鄰里情,調動社區老人們的力量,相互陪伴。同時,社區為老人們做好了基礎服務,照顧他們生活,每月組織他們出遊,從5月份到9月份,每月還在社區露天電影院給他們放電影。老人們的精神陪伴是多方位的,這樣才會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有幸福感、獲得感。

“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5億,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後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關於養老的“金句”,更是溫暖而有力地回應了公眾對“老有所養”的巨大關切。

翟樹敏說,我們今年開始,準備進行“社區+物業”的模式,打通居家養老最後一百米。如保安24小時巡視,做到早看窗簾晚看燈。從一些細節觀察他的生活是否正常。

在和平路街道辦事處的三山社區,微小行動愛心牆已啟動,老年人的願望寫在牆上,社區居民幫助完成,老年人之間也可相互幫助。居民劉先勇說:讓老人們也動起來,相互幫助,能體現我們的社會價值,我們會更高興。

壽春蘭說,讓老年人相互幫助,實現自我價值,比管好他們的生活起居更讓他們感到幸福。這樣才能讓“空巢老人”不要變成“空心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