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啟程?他們是想看你的偵探「倒黴」呀!

一個典型的懸疑小說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的作用是什麼?作者在結構方面主要會遇到哪些問題?又該怎麼解決?今天寫作課的第六課,咱們就來一塊聊聊懸疑小說結構的設計。

往期的寫作課內容可以點這裡直達:

關於寫作課

第一課:為什麼選擇懸疑推理 | 對話紫金陳

第二課:腦洞到故事的三步驟

第三課:塑造懸疑小說的人物

第四課:教你塑造偵探形象

第五課:怎樣寫背景故事

在前幾節中,我們已經確定了小說的主題、人物和人物背後的故事,在下筆之前,我們還需要安排整體情節的結構走向。在這一節課中,我們將介紹懸疑推理小說幾個經典的結構,並針對常見的結構問題給出改進建議。

典型的懸疑小說結構

在敘事學中,有一個經典的敘事形式叫做「英雄之旅」:有一位英雄踏上冒險的旅程,TA 會遇到一個危機,然後歷盡艱險最終取得勝利;在故事的結尾,TA 帶著戰利品歸返到原來的世界。在懸疑小說中,我們也可以套用這樣的結構。

英雄之旅結構可以大致概括為啟程、啟蒙和返回三個階段。從寫作的角度說,我們更經常把第二個階段——啟蒙——再分為兩個階段,一個將英雄逼入未知的絕境的下降階段,和他獲得知識(也就是力量)開始戰勝困難的升格階段。這樣我們就得到由四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故事。

假如我們要用英雄之旅的結構寫一個關於連環殺人案件的社會派推理小說,可以這樣考慮:

第一階段,我們首先需要給我們的主人公一個開始冒險的召喚。兼顧懸疑推理小說中的案件需要發生在開頭的一般定律,這就意味著這樁案件需要和主人公有一定的聯繫,或者要求他開始張望自己之前並不瞭解的犯罪世界。在小說《馬耳他之鷹》中,將偵探捲入神秘事件的,就是他的搭檔被槍殺的案件。多數時候,讀者會把自己帶入案件解決者的角色,所以這個召喚也是對讀者的召喚。當然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你也可以讓偵探傲嬌地拒絕第一次召喚,但這樣就一定會有別的事件讓他不得不響應這個召喚。

第二階段,偵探要踏上試煉之路。在不斷髮生的案件中,他所感受和體驗到的,越來越不同於他在過去的生活中獲得的經驗,不斷挑戰他和讀者從原有的價值觀出發,而得到的對案件和社會的看法。在這一階段,幫助與誘惑並存,讓偵探難以分辨。這一階段,往往也是很多作者引入所謂的「紅鯡魚」的時機,故意用一些線索來迷惑讀者。在這個階段的最後,偵探將完全陷入由案件構成的迷宮之中。在被迫接受一個他從未了解的現實之餘,他也將發現自己身上隱藏的力量。《真探》裡的拉斯特是個非典型的典型例子,他一直沒有從這個階段離開。

第三階段,我們的主人公已經準備好迎接更困難的挑戰。主人公的命運在這一部分迎來「觸底反彈」,雖然他面臨的困難更大,甚至可能面對兇手對自己的直接威脅,但他變得遊刃有餘。之前在第二階段他接觸的人物和線索,現在也清晰地被偵探以新的眼光看待,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哪些線索有用,一目瞭然。最後,偵探會憑藉自己的知識和力量找到兇手。這裡常常被處理成偵探將之前的見聞聯繫起來,「啊哈」一聲找到答案的橋段。這個橋段,往往以偵探抓住或擊敗兇手結尾。

英雄启程?他们是想看你的侦探「倒霉」呀!

《神探夏洛克》中的福爾摩斯也曾陷入絕境

第四階段,偵探將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這個部分,你可以寫得像《指環王》的結局一樣舒緩而娓娓道來,讓讀者得到休息。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擅長寫動作或追逐場面的作者,也不妨在最後這個環節安排刺激的逃脫,這同樣是偵探返回日常的一種方式。這裡你可以寫一個呼應開頭的封閉式結局,也可以寫一個偵探投入下一個案子的開放式結局。

英雄启程?他们是想看你的侦探「倒霉」呀!

《指環王:王者歸來》的最後,人王加冕,迎娶精靈公主

暴風雪山莊類的案件也可以用這個結構來敘述,第一階段開始冒險的召喚,一般就是所有人聚集到暴風雪山莊,以及出現了第一個受害者;第二階段,小說會逐漸向讀者展示這個密室環境的玄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將主角和讀者帶離他們熟知的世界;第三階段是偵探發現最初最大的懷疑對象不過是紅鯡魚,同時他對密室的秘密和來到密室的原因有了足夠深入的瞭解,終於使他得以確定兇手;最後,偵探會向大家解釋案件的前因後果,與大家一同回到外部世界。

不太典型的懸疑小說結構

上面提到的英雄之旅是一種典型的線性敘事結構:作者把事情按照時間順序娓娓道來,但是有一些其他的敘事結構也很迷人。「平移結構」也是一種常見的懸疑小說結構,它的特點在於把傳統線性結構中的情節移動順序,並且能容納多條故事線。昆汀的電影《低俗小說》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影片由 3 個彼此獨立而又緊密相連的故事所構成,3 個故事都各自講述了一個不同的事件,但他們卻都有著共同的戲劇屬性將它們緊密相連。觀眾可能需要看第二遍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

要用這類「平移結構」來講述懸疑故事,難度不小,這也是為什麼這類故事比較少見的原因。你需要設計一個大謎題和若干小謎題,在交錯的敘事中逐漸讓讀者發現小謎題的答案,最終湊齊拼圖,得到大謎題的答案。最好在各個故事線中留下「記號」,也就是方便讀者分辨本故事線與其他故事線關係的事件,角色的死亡或者建築物的倒塌,這種無法恢復或者重現的事件是最合適的。或者,你也可以用時間或者角色名來作為章節的標題,提示讀者這裡開始了新一條故事線。你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可以先按照時間順序寫,把每個重要的情節點放在一張卡片上,並用不同顏色的卡片區分不同的故事線,打亂這些卡片的順序,看看這樣產生的故事會不會有令人驚訝的效果。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他的小說《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中,為我們帶來了「環形結構」的範例。故事展開於一樁兇案發生 27 年後,每一章都帶我們回到兇案前後幾個小時之內的某個時間點,從這裡生髮出去,向我們介紹一個個看似不相干的人物的所做所為。到下一章,我們又從 27 年後回到了那天的另一個時間點。如此反覆循環,讀者終於理解了這樁兇殺案雖然事先張揚,卻還是照常發生的原因。類似的結構,也可以在社會派推理故事中用來描寫一個更多層次的世界。順便一提,許多懸疑推理小說不告訴讀者罪犯是誰,整個小說在回答「誰幹的」這個問題,而馬爾克斯的這部小說屬於另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類別,它告訴你兇手是誰,看點在於偵探如何通過觀察、詢問和推理還原案件發生的始末並捉住兇手或給他定罪。這也是一種有趣的結構。電影《普通嫌疑犯》和遊戲《逆轉裁判》系列都使用了這種結構。

英雄启程?他们是想看你的侦探「倒霉」呀!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加西亞·馬爾克斯 著

可能會遇到的常見問題

作為編輯,在審稿過程中,我們也見過許多結構有缺陷的懸疑小說。

第一種常見問題,是解謎部分太單薄,導致讓讀者覺得虎頭蛇尾。一開始懸念胃口吊得很足,但是到最後一句話解釋了所有原因(如謎底是兇手和另一個人長得一模一樣),這就會讓讀者感覺被作者騙了:「我想了那麼多,你就給我看這個?!」這是個結構問題,也是劇情設計問題。如果作者過度依賴巧合,把揭開謎團的關鍵建立在脆弱的小概率事件上,任何心智正常的讀者都不會原諒你。偶爾的一兩個小巧合可以存在,但是如果可以避免,最好一個也不用。

第二種問題是作品中段鬆弛。故事以一聲巨響開頭,一件案件發生;然後你介紹了人物,做足了基礎工作,幾個嫌疑人也開始引起了讀者注意;偵探開始偵查。這時候,速度慢了下來,好像情節也變得可預測了,這時候很多讀者就會感到沒趣,故事的高潮可能也會顯得平淡。如何讓情節生動起來呢?

首先,在高潮之前,你需要讓人物在情緒上和技能上做好準備。比如暴風雪山莊類的案件,人一個接一個死去,連主角也陷入危機之中,這就讓緊張感慢慢上升,在高潮有個爆發;同時,偵探收集了越來越多證據,這也是他最終對決時候擁有的武器。

其次,作者也可以多積攢幾條情節導火索,到高潮一下子全部解決。高潮部分一下子解決了前面所有的謎,這也可以讓讀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第三種問題和第一種問題相反,是在開頭沒有有效地引入主角人物,並介紹他的價值觀和目標。有的稿件裡,雜七雜八的事情寫了一堆,主角快到故事中間才登場;有的稿件裡主角倒是很快上場了,但是讀者遲遲沒有等到主角的特點和他解決案件的目的被展示出來。有時候,連大反派的描寫都會被這種不合理的結構拖累,導致雙方的爭鬥看起來無比瑣碎,莫名其妙。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讓主人公儘早登場,並且在同一場景或者鄰近的場景裡,通過具體的事件來描繪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儘量早地讓他與核心案件發生聯繫,並且給他足夠強烈的動機來解決案件,例如解決案件就能解決自己的人生難題,而失敗就會導致嚴重的懲罰或後果。

- end -

我們在「網易雲音樂」和「喜馬拉雅」都有專輯,諸君可以搜索「懸疑推理寫作課」訂閱收聽。除此之外,微信公眾號「豆瓣閱讀」和「懸疑故事小酒館」也將會在每週二和週四刊發音頻與文字內容,歡迎大家同步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