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在這裡還看到了多部宋元珍本,及明代稀見版本,在此無法一一道及。但該館所藏古籍之精,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看書的過程中,我見到了該館館長程章燦先生,程館長的作品我已讀過多部,十分感佩他對問題研究之深入,而直到今日才第一次與之相見。他待人之熱情,同樣令我印象深刻。當天晚上的講座就是由程館長做主持,他在講座完畢後,能夠以風趣幽默的口吻主評點我的所講。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名家專藏區域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潘重規專藏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潘重規介紹牌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名人捐獻區牌

參觀完線裝書庫後,史館帶我參觀了該館特意設立的名人專藏,這個區域佔該館很大的面積,每一份專藏用書架隔出半獨立的區域。我首先去看了“潘重規教授捐贈圖書特藏室”。這個區域約有二十平米,從書架上的陳列能夠看出潘先生的治學方向:經學、文獻學、紅學、敦煌學,當然也有一些其他學科之書。此區域的入口處還放有捐贈人的介紹牌,從上面的文字讓我得知,潘重規舊藏捐給該館的時間:“2007年,潘重規教授的女兒潘錦女士,女婿楊克平先生將其寓港圖書5000餘冊捐贈給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又看到一組舊木箱

我在這裡還看到了其他幾位學者的捐贈,既有中文也有外文,該館能夠獲得這麼多名家捐贈,正說明其影響力何等之大。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文獻修復中心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各種榮譽

參觀完捐贈專區後,史館和李丹又帶我參觀了該校文獻修復中心。該館的修復中心所佔區域比一般的圖書館大許多,這個區域的兩廊掛滿展板,以圖片加實物的形式介紹著中國書史及書籍修復史。在每個房間內,又看到了各種專業的修復工具,我每到公館參觀時,都能看到新的修復設備,可見在古籍修復方面所得到的重視程度遠超以往。更為難得者,修復中心內還有雕版恢復技藝,從版片著手,讓修復人員瞭解書籍的完整成書過程,這會使修復人員在修復古書時有了成竹在胸的把握感。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修復室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修復專用紙庫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學習刻版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夾書工具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練習洋裝書的修復

此修復中心內還有修洋裝書的專業人員,以我的觀念來看,中國古書的修復難度要低於洋裝書,因為中國古籍基本是單面印刷,故破損修補時可以從背面下手,而洋裝書大多兩面印刷,修補A面時會影響到B面,如何做到補書而不傷書,這確實是高難度動作。該館專門培養這方面的人員,想來在洋裝書修補方面會形成一些特殊的行業規範。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走廊兩側為書史介紹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古籍裝幀實物簡介

因為南京大學幾經合併,為了能夠講清楚該館藏書的遞傳史,我特意在網上購買了一冊1992年南京大學出版社所出王德滋主編的《南京大學史》,然而將這部近七百頁的專著翻完,也未找到講解該館藏書的沿革史,甚至該書內未曾給出圖書館的任何數據和介紹。無奈,只好向史梅館長求救,而後她發給我《南京大學圖書館簡介》。這份得簡介寫得既簡明扼要又數據翔實,既然如此,我也就不用將其話用成自己的語言,故將這份簡介全文抄錄如下:

南京大學圖書館歷史源遠流長,其發展可追溯到上世紀初建立的中央大學圖書館和金陵大學圖書館。

1902年清政府創辦三江師範學堂,並於學堂設藏書樓,薈萃中外書籍和各種圖冊,以供師生瀏覽。1905年學校改名兩江師範優級學堂,至1913年二次革命時,亂兵土匪乘機掠奪,校產蕩然,書籍亦僅存十之一二。1915年成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0年改名為東南大學。1923年東南大學圖書館館舍毀於火,圖書同燼。後齊孟芳先生捐資建新館,1924年落成,曾命名為“孟芳圖書館”,1928年去齊氏名,仍隨學校命名。1927年學校更名為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復更名江蘇大學,旋又改稱中央大學,圖書館亦隨學校一再更名。中央大學圖書館的藏書,主要是1924年以後建設起來的,至1937年5月已有中外文書刊共計407203冊,其中中文圖書117846冊。

金陵大學原是私立大學。美國教會自1888年起,陸續在南京建立了匯文、基督和益智等書院,後經幾次合併,於1910年成立金陵大學堂,1915年改名金陵大學校,不久改稱金陵大學,並於1916年遷至鼓樓新址。金陵大學圖書館在原各書院圖書室基礎上於1910年建立,當時僅有西文書2250冊。因金陵大學是教會學校,故受歷次動亂影響較小,圖書館藏書建設發展較穩定。至1927年11月收回教育權運動後,學校基本脫離了教會,改歸教育部主管。1929年建立了文、理、農三學院及中國文化研究所等教學科研機構,圖書館藏書也從數量到質量都有了較大的提高。1937年6月統計藏書量已達322369冊,其中中文圖書有106769冊,與當時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藏書基本上旗鼓相當。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京各機關學校紛紛內遷。中央大學因早有準備,故圖書設備均基本搬遷,但輾轉於戰亂之世,難免流離損失。到重慶後,又進行了補充,至1944年統計,已有中文藏書121679冊。金陵大學因與教會淵源很深,故一度存有幻想,及至形勢緊迫,乃倉促西遷,圖書僅運出十分之一,而留存南京校區的圖書於1942年被偽國立中央大學佔用。抗戰時期,在成都雖努力補充,但一時難以恢復,至1943年統計,中文藏書僅有16368冊。1949年中央大學改名南京大學,1952年南京學區院系調整,金陵大學圖書館文理科藏書併入南京大學,調整後的南京大學圖書館有藏書共73萬餘冊。

從以上這些介紹能夠完整地看出金陵大學的合併過程,以及相關圖書的分分合合,而對於該館的歷史沿革,史梅館長又發給我如下的圖表及介紹文字:

南京大學圖書館歷史沿革


南京大學圖書館:兼收幷蓄,私捐分藏(下)韋力撰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1952年院系調整,圖書館隨學校移址至金陵大學圖書館,同時併入金陵大學圖書館文理科圖書,組成了新的南京大學圖書館。 調整以後的南京大學圖書館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圖書館在館舍建設、文獻資源建設、技術設備支持、隊伍建設以及讀者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南京大學現有兩個圖書館,即2.1萬平方米的鼓樓校區圖書館和5.3萬平方米的仙林校區杜廈圖書館。

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豐富,經長期積累,形成了比較系統、完整的綜合性的藏書體系。至 2017年底,總藏書量達到 620餘萬冊(含院系資料室),其中館藏古籍線裝書近 40 萬冊,善本古籍有3000餘種、 3 萬餘冊。地方文獻、古代目錄學文獻以及叢書的收藏已形成特色。古代地方誌共收藏有 4000 餘種,近4萬冊。南京大學圖書館非常重視特色文獻的收藏,除古代方誌外,對新修方誌、文史資料、黨史革命史資料以及臺灣同鄉會文獻的收集,亦不遺餘力,共收藏的這類文獻約三萬餘冊件,涉及全國1900多個各級行政區,形成現當代地方文獻新特藏。此外,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民國文獻、東方學研究文獻、猶太文化研究文獻也十分豐富。

如此重要的一座大學圖書館,要想系統地瞭解其堂奧,需要靜下心來在這裡慢慢翻看,說不定還有很多珍本埋藏在書堆之中,若有機會,將其揭示出來,那是令人何等之開心。史梅館長介紹說,李丹主任和李軼倫先生都對文獻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那我等待著他們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披露出來,以便讓我有機會時再往該館去滿足自己的眼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