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光伏+”創新發展論壇在杭州舉行

4月11日,第四屆中國“光伏+”創新發展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論壇主題是“引領能源高質量發展新時代”。400餘位代表參會,就“‘光伏+’如何助力行業跑好馬拉松”等議題展開探討。

多樣模式助力光伏“跑馬”

光伏行業的發展就像一場“馬拉松”,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在技術和模式上有更多突破。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蔡剛在致辭中指出,“光伏+”模式打開了跨產業融合發展的新途徑,成為一條業內普遍認可的“跑馬”路徑。

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說,綠色發展對眾多行業提出了進行新能源改造的要求,給“光伏+”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時,技術進步也為“光伏+”帶來突破,使光伏全產業鏈更加智能、高效、經濟和環保。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603357)副院長易躍春表示,利用好太陽能與風電、水電在日內和季節間變化的互補性,以及水電、火電、光熱電站的調節能力,對於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在東部地區,土地資源緊張,採用“農光一體”、“漁光一體”等模式,將有效解決光伏電站選址問題。浙江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早在2014年就開始佈局東部光伏電站。該集團總裁陸川表示,正泰新能源為農光互補計劃提供了基金和農業產業後續發展的支持,在為社會提供清潔能源的同時,又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為光伏電站所在地的農民帶來實在的收益。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表示,在技術持續創新、光伏系統成本不斷下降的趨勢下,適用於不同應用場景的業務模式與選型方案將趨向多樣化,光伏應用也將進入為以提效降本、實現平價為目標的新階段。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正處於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光伏與扶貧的結合,可以成為一項實現行業發展和精準脫貧的“雙贏”的一項“光伏+”舉措。

截至2018年8月31日,全國共建成光伏扶貧電站裝機規模1363萬千瓦,累計幫扶貧困戶224萬戶。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說,利用光伏發電項目投資槓桿作用,“十三五”期間有望幫助280萬貧困戶脫貧。

用“光伏+”助力精準脫貧,河北省張家口市因地制宜探索了農光互補、牧光互補、林光互補等建設模式,達到了充分發揮土地綜合效益的目的。張家口蔚縣香島光伏生態農業示範園在農業大棚上搭建光伏板,並對鹽鹼地進行改良,種植綠色果蔬,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同時通過租賃土地、提供就業崗位等充分幫助農民增收,最大程度發揮惠農作用。

截至2018年底,張家口11個貧困縣已累計建成併網光伏扶貧電站123.7萬千瓦,帶動888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脫貧,脫貧人口占該市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的39%。“光伏扶貧電站在張家口不僅守護著碧水藍天,還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北省張家口市能源局新能源處處長劉峰說。

一些項目在助力扶貧的同時,也承擔了清潔能源供應、荒漠治理等多重責任。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參與的庫布齊沙漠項目正是集其中一個案例。

正泰新能源總裁陸川介紹,該項目採用租用農牧民未利用荒沙地建設,綠化固沙工程共完成1500畝,治沙綠化效果顯著。同時,僱用3000餘名勞務人員參與項目建設,幫扶貧困人口800餘戶,經濟支持3000餘萬元。此外,還為周邊建築材料企業帶來近億元營收,電站後續也將繼續帶動周邊致富。

“光伏+儲能”創新前景可期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企業技術水平的提升、競爭程度的加劇,光伏應用創新差異化發展的特點正在凸顯。劉譯陽表示,“光伏+儲能”應用項目雖然以技術示範和模式驗證為主,但還是達到近260MW的裝機規模,隨著各新能源企業對儲能的認識逐步加深,“光伏+儲能”的多元化應用模式將會快速發展。

談到“光伏+儲能”的重要性,廣東省水利電力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機電分院副總工吳新平表示,光伏作為新能源,更宜作為電網系統的基荷工作,但光伏出力具有隨機波動性,對電網供電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電網留出一定備用容量,以吸納這種不穩定出力。

吳新平介紹了海水抽水蓄能的模式。他說,將海水抽水蓄能與光伏系統結合,通過自動頻率控制來提高電網頻率調節精度,可以擁有更快的響應速度、更寬的調節範圍,同時可以解決大規模新能源併網帶來的頻率不穩定問題。

對於“光伏+儲能”的應用前景,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也表示樂觀。他指出,“光伏+儲能”,可以平緩光伏發電短期波動,起到削峰填谷作用,使太陽能在未來電力系統中發揮更大作用。他還表示,光伏與智能微電網的融合,可以利用光伏發電普適性以及與負荷曲線較好匹配的特性,推動智能微電網的降低成本和高效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