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駱洪賓|挑水吃的歲月

「散文」駱洪賓|挑水吃的歲月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前,還沒有自來水。那時,居住在淮安區古城的百姓家裡,有三樣東西不可或缺,一是大水缸,二是木扁擔,三是木水捅。春夏秋冬四季,去自然流淌的河裡挑水回家吃,是千百年的習慣。

淮安因水而興,因水而盛,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水資源十分豐富。城裡的古井也很多,因井水鹹,不能吃,可用作生活輔助用水。百姓人家的吃水,就近去河裡挑。文渠,是貫通淮安三城的一條河流,它引來運河水,供應著三城居民的飲用,排洩城裡雨澇。另外,城西有裡運河,城南有澗河、耳洞口……每一天的早早晚晚,大街小巷中常見挑水的人,成為古城裡的一道風景。

我家住在南門城裡的城牆腳下,挑水的地點有三處:一是城外的澗河,直線距離我家僅100米。但是,要翻越過古城牆遺存的高五六米的土堆。澗河是護城河,近10米寬,河邊長滿蘆葦和蒲草,水源來自城西邊的裡運河。澗河水自西向東日夜流淌不息,是我們附近人家去挑水的最佳河流。澗河沿岸的人家,洗菜、淘米、洗衣服、刷馬桶全在水邊。水渾濁而又不潔淨,好在水是流動的。再說,那個年代就是那個條件,講究不了。冬天,河面上結冰,就鑿開一個冰窟窿取水。二是裡運河。澗河水有時過髒,不能作飲用水時,我們就會沿著城外的堂子巷向西,上堆堤,去挑裡運河裡的水。這段路有600米遠。挑水的途中,要歇好幾次。三是耳洞口。從南門口小吊橋向南,穿過魏巷,距家有700米遠。挑回來的河水倒入水缸中後,要放入明礬攪動,淨化水的質量。水缸裡沉澱下來的汙垢,過幾日就要清理乾淨,俗稱“刷水缸”。

童年的記憶中,我從7歲開始挑水,直至18歲那年下鄉插隊當知青為止。那時,父母親忙於工作,要掙錢維持家裡的生計。於是,家裡的生活用水全部由我們姐弟負責。10歲前,我年小力弱,會和姐姐一同去河邊抬水,一根扁擔,一桶水,我在前,姐姐在後,水桶的重量多在姐姐的那一邊。後來,隨著歲數的增長,我和姐姐就單獨輪換著去挑水,挑水的木桶也逐漸地變大,水的份量也越來越多。記得家裡的圓水缸有1米高,能盛5擔水。年少的時候,水挑回家,用葫蘆瓢一下一下舀到水缸裡去。挑水是一件辛苦的事,不論早晚,也不管雨天雪地,必須要保證水缸裡有水。否則,因沒水而影響燒飯燒菜,輕則遭父母斥責,重則會被打屁股。每年的除夕晚上,團圓飯吃過後,我和姐姐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去做,就是把水缸裡的水挑滿,家家戶戶也都必須這樣,這是一種習俗。一是寓意一年到頭幸福美滿,二是大年初一忌諱外出挑水。

如今,自來水已普及城鄉,人們的生活飲用水呈多樣化,潔淨而又方便。挑水吃的歲月,已一去而不復返。

「散文」駱洪賓|挑水吃的歲月

作者簡介:駱洪賓,江蘇淮安人,1955年出生,初中文化,中共黨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散文學會會員,《市場信息報.城市觀察》週刊通訊員;散文、詩歌散見於《新華日報》《淮海晚報》《淮安區報》《光明網》《揚子晚報網》以及眾多網絡公眾號平臺;1963年至1972年淮安新安小學讀書;1973年至1979年淮安石塘公社李莊大隊插隊知青;1976年入黨;1980年至2015年淮安商業機械廠工作,財務科長,副廠長,黨總支書記。(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