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賣梨那些事兒

“嚐嚐烤梨。”清明節期間,同到河北趙縣梨花節賞花的趙大姐剛下車就把一個褐色的梨塞給記者。這個被趙大姐唸叨了一路的烤梨,吃起來冰涼爽口,“你知道嗎,擱以前這種梨只能當次品低價處理或者扔掉,小安受烤紅薯啟發,做成了烤梨,然後凍上,夏天能像冰淇淋一樣吃,賣10塊錢一個吶。”趙大姐口中的小安是冀華星合作社負責人安青川,“趙縣烤梨”的發明人。一談起梨來,安青川將他這些年經歷的“梨事起伏”一股腦兒倒給了記者。


趙縣賣梨那些事兒


趙縣梨園(資料圖)

從“採下梨梢愁”到“10塊錢一個梨”

2012年初,常在廣州、深圳賣梨的安青川忽然發現,家鄉的趙縣梨賣不動了。為此他傷透了腦筋,想了很多促銷辦法都未見效,成箱的梨依然堆在倉庫裡。這時他意識到,以前躺著賺錢的好日子真的要結束了。他試著找原因,發現問題出在口感上。這些年,梨畝產量越來越高,能達到七八千斤,口感卻一年比一年差。安青川無奈地說道,“產量到頂了,那幾年農民比著上化肥,聽說誰家產了幾千斤,用了什麼肥,其他農戶也跟著用。”

“說實話,我從學校出來後就開始收梨賣梨,眼看著梨成堆,心裡不是個滋味兒。”安青川熬了兩年後,終於下定決心,從源頭解決,“就想種點好梨,我是在梨窩裡長大的,靠賣梨起家,對村裡、對梨都充滿了感情。”

2014年,安青川試著做生態梨,第一步就是給古梨園減肥減水,此舉讓習慣了大肥大水的農民心裡犯起了嘀咕。大家怕減產,揹著安青川偷偷澆水上肥;又聽說要延後十多天採收,農民更怕,怕風怕冰雹,“梨掉地上算誰的責任啊”。第二年,安青川改變了策略,先和農民簽了80畝做示範,“不敢要太多,因為沒人幹活,梨田裡機器進不去,除草、包裝、套袋,樣樣離不開人。”安青川坦言,這80畝既不算承包,也沒流轉,地還是農民的,大家只管出力,不用其他投資,最後他再以保底價收購。對這80畝梨園,安青川的目標很明確——做好品質的梨。

為此,安青川的合作社提供了統一的技術標準、生產管理、農資購用、包裝採收、貯藏加工、品牌銷售,減了化肥和農藥,增加了有機肥、梨果套袋、粘蟲板、防蟲網、陣頻式殺蟲燈等。經過一系列處理,果品畝產驟減到5000斤左右,可果品品質卻提升了不少,尤其是口感受到了市場越來越多的認可。家住河北廊坊的趙女士對趙縣的梨念念不忘,“去年梨成熟時採摘了些,送給北京的朋友品嚐,吃完後她又跟我要,還轉送了朋友,也說好吃再要些。家裡剩的四五個全給她了,結果她捨不得吃,又帶到東北讓別人品嚐。”經過這樣口口相傳,慕名而來的人絡繹不絕。“現在梨不愁賣,好的10塊錢一個,十三四塊一斤,是普通農戶的梨價格的十多倍。”安青川自豪地說。

這也得到了石家莊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茂昌的證實,“現在普通農戶的梨不好賣,尤其到這個季節,路邊兜售的梨一箱十多斤也就賣十多塊。希望通過安青川的示範帶頭作用,吸引更多農民做好品質的梨。”

安青川表示,“經過4年的探索,現在我收購梨後先進行分選,個頭小的、品相不好的會製成烤梨。經過細分品類後,每畝收入能達到七八千元。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想打造雪花梨品牌,種出高品質的梨來,賣個好價錢。”

李茂昌和河北省農業農村廳市場與信息化處副處長王旭東也有著同樣的想法,“必須提高梨王的價格,去年20塊錢一斤太低了,要打造農產品品牌必須走精品化包裝。”“這可是800年甚至900年的梨樹產的梨,種得不錯,口感也好。梨王才20塊錢一斤,確實價格低了些。”有機農業種植專家朱安妮說,但僅靠走精品包裝還是行不通,得從品質上改變。“公司+農戶”這種形式,目前雖然可以帶動農民將產品賣出去,但好品質和生態可持續性才是把一個品牌故事持續講下去的法寶。

把好梨賣出好價錢,把農民留下來

安青川介紹說:“我們合作社與河北贊皇縣養蜂協會簽訂了協議,除了傳統的給梨授粉,提升坐果率外,還開發了梨花粉的深加工產業鏈,可做成飲品,也可以研製成面膜。凍好的烤梨夏天吃既解暑又解渴,在縣城能賣10塊錢一個。還有一些枯死的梨樹,可以做成木製品……我認為,當前除了要打造農產品品牌外,還要延伸全產業鏈。當然更希望政府能做好產業調整和規劃,像梨花就那麼幾天的花期,如果將不同花期的果樹或者植物分開種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觀賞。”

“鄉里曾想把觀景臺附近的3000畝地都流轉給我,我沒敢接。現在村裡沒啥人,我若接了人們就都出去打工了,人會更少。這幾年我也在想辦法留人,今年準備在80畝的基礎上擴大到200畝,目標是做有機梨,主打北京市場,農戶自願加入,所有的風險我承擔。我還計劃上條秋梨膏生產線,讓因為天災落地的梨不用降價賣或者爛在地裡,將來可以直接收起做深加工。下一步還要做電商,讓年輕人在家通過電商賣梨,既能提高農戶收入,也能解決農民家門口就業。”安青川說。

同樣,李茂昌也為鄉村沒人的事犯愁,他說:“這些經濟作物需要投入,可農民辛苦生產出來的產品卻賣不上價,20年來幾乎沒漲過價,越來越掙不到錢的農民大多離開了鄉村。希望安青川能帶動更多人留在農村。雖然生態有機農業是個好項目,但目前農民的認識不足,需要政府引導,資金、技術、科研投入上都需要國家層面的推動,最終才能達到農民增收的目的,把人留在鄉村。”

朱安妮認為,最好做出一個有機樣板來,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像山西靈丘的有機農業被評為扶貧經典案例,就是因為有好的帶頭人。“這裡有幾百年的古梨樹,如果做好樣板,走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農民會更有奔頭。”

王旭東表示,眼下國家正在推動供給側改革,要做大農產品品牌,推動鄉村振興,做有機農業將是必然。目前縣政府已在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積極布點,希望讓趙縣更多的農產品走向全國。

(本報記者 袁國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