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閉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在如何立身處世這個問題上,千百年來,歷代先賢著書無數來論述這個問題。但歸結起來,無外乎就是三點:

閉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一、閉住你的嘴

俗話說:"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有人在與別人相處時,誇誇其談,自認為似乎眼界很開闊,知識很淵博,積澱很豐厚,豈不知給人的感覺卻是輕薄、膚淺和狂妄。

還有人與別人相處時,想說即說,毫無遮攔,毫無迴避,往往無意中傷害他人。自古以來,禍從口出的例子數不勝數,輕則得罪人,重者甚至丟掉性命。

《艾子後語》中記載:趙國有一個方士好講大話,他自稱自己已經活了幾千年了,見過伏羲、女媧、神農、蚩尤、蒼頡、堯、舜、禹、湯、穆天子、瑤池聖母等等上古神仙。有一天,趙王從馬上摔下來,傷的不輕。醫生說,需要千年以上的血才能治癒,於是趙王就命令把方士殺了取血。嚇得方士趕緊澄清自己是吹牛,但是趙王不信他,認為他是為了保命而撒謊,還是把他殺了。

難怪莊子在《人間世》一篇中感嘆道:"夫言者,風波也!

"一句話說不對,人與人之間就出問題,引發風波。所以,學會"閉嘴",也是人生的一種大修行。

閉住嘴不是說不說話,而是會說話,就是孔子所說的"訥言"。孔夫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老子則曰:"大辯若訥。""訥言",即忍而少言,謹慎慢言,說話前要三思,切勿口無遮攔,信口開河。

古訓:閉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曾國藩在給他弟弟的書信中也指出,普通人有兩大凶德和弱點:傲慢和話多。某種程度上說,年輕的曾國藩犯過傲慢和多言的錯誤,但他都能在事後認真反省、改正,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格。

曾國藩剛進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風得意,一次在給父親過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誇誇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他在日記裡反思自己有三大錯。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自己作為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裡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參不透,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還能成什麼大事呢?

此後,他不僅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也經常反問自己"言多諧謔,又不出自心中之誠",這種言語習慣、個性缺點,"何時能拔此根株?"他不僅對自己有"戒多言"的要求,還把它當成家訓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內容,尤其是對他的兩個兒子和幾個弟弟反覆灌輸、強調這一點。

所以"沉默是金"不是一句空話,不知道該說什麼時,反倒不如保持沉默,不說話。另外,在不高興的時候不說話;心不平時,不說話;有牢騷、有情緒時,緊閉口,不說話。

古訓:閉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二、看住你的心

《易經》裡面講,"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眾。"訥言之人,必定有極強的自我約束力,從而不至於莽撞冒失。換句話講,吉祥的人之所以少言,是因為他的心安定,心安定下來就懂得審時度勢,察言觀色,所以話不多,但是話一出來就會讓人家覺得很能夠信任,所以他都在適當的時機才開口。

所以要想學會"閉嘴",前提是看住自己的心。心有定力,才會遇事不驚;處之泰然,才能寵辱不驚。臨事須有靜氣,而心定方能靜,正如《大學》所言,"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有這樣一則故事:兩個僧人看見"風吹幡(旗子)動",於是開始爭論到底是什麼在動,一個僧人說是"風動",一個僧人說是"幡動"。六祖慧能禪師聽後說道:"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是你的心在動)。"

古訓:閉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可以雲淡風輕地教書育人,也可率千軍萬馬平叛亂的王陽明,在解釋他兵法要義時說:秘訣僅"此心不動,隨機而動"而已。

朝廷派王陽明率兵前往福建剿匪,行至豐城時,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起兵叛亂。當時,王陽明最擔心的就是寧王攻下明朝故都南京,這樣寧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

於是王陽明利用反間計和虛假情況迷惑寧王,使其猜疑部下進攻南京的策略。王陽明趁機增派兵力,加固南京的防守力量,使寧王再無攻下南京的可能。

隨後,寧王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有人建議王陽明派兵救安慶,王陽明則說:"現在九江、南康已經被敵軍佔領,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現在南昌空虛,我軍銳氣正盛,可以一舉攻破。敵軍聽說南昌失守,肯定會回師來救,這時我們在鄱陽湖迎擊他,肯定能勝利。"

後來果然如王陽明所言,寧王叛亂僅三十五天就被平息。

叛變的寧王"妄動"不斷,所以才會接二連三地出現戰略失誤。如果寧王的對手也處於同樣的心境,那麼也會不停地犯錯。然而,寧王的對手是心如明鏡的王陽明,寧王的"妄動"被清晰地照在這面鏡子上。王陽明可以輕而易舉地抓住寧王的漏洞,進而"隨機而動"。所以,在王陽明成為寧王的對手時,寧王的結局就已註定了。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八個字,堪稱王陽明的"八字真言",乃陽明心學的最高精華。對此心不動,老子有最富有詩意的表達——"致虛極,守靜篤"。隨機而動,捕捉到事物的本質而在恰當的時機行動。要做到隨機而動,前提是此心不動,先讓你的心安定下來。

所以,只要看住自己的心,以不變應萬變,不管環境如何變化,不管有什麼樣的風風雨雨,不受干擾,不受誘惑,沉著應對,,就能不被外物所擾,不為外境所轉,既使身邊亂紛紛,也自能巋然不動。

古訓:閉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三、修好你的法

有人要問了:"我也知道要看住自己的心,可應該如何做到這點呢?"有"群經之首、諸佛之母"之稱的《金剛經》在一開始,也提出了這個人生的大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回答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謂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沒有妄想執著,就是降伏其心。

要想降伏其心,靠的就是修法,修正法,修好法,才能修成正果的境界。儒家稱之為超凡入聖,道家稱之為得道登真,佛教講見性成佛。

無論是哪種宗教的哪種法門,只要是不離"八正道"的原則,都可以成為我們獲得成功和幸福的不二法門。

何謂"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是如實的看世界,看人生。有了正見,才能對事理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破除外道的邪見,只有將正見作為基礎,才能精進不懈地修行。

正思維,是正確的思考。正思維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捨棄執著或自私之心、慈善仁愛、無害,這些是修行的意志決心。

正語,是語言的德行,要說真實語,避免說四種語言,即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正業,是正當的活動、行為及工作,也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作一切惡行。正語、正業這兩個階梯是很難攀登的,一旦登上這個高度,就已取得了相當了不起的自制能力,修行的前景就會變得清晰、寬闊。

正命:是謀生的德行,要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

正精進:是人生努力奮鬥的德行。若能堅守一個志願,力行一條正道,那麼就能很快地達成理想與目標,這就是"正精進"。如果平時心存邪念,以自我為重,有所求,就會考慮很多事,走了一段路後,發現對自己沒有利益,便想走另外的路,很快就間斷休歇下來,這樣必難會道。

正念:心念活動的德行。修行修什麼?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修念頭。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惡人到成佛,只在一念的放下。不生邪惡之心念,稱為正念,反之則是邪念。

正定:心得安住、或者借禪定境界而安住、隨順所觀察的正法而安住,不掉亂也不散失,收攝自心止於正確的解脫智慧中而且心得決定,這就稱為正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