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唐成軍 木鐸語文 2018-04-26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唐成軍

北師大語文教育研究方向

博士生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王梓睿

北師大語文教育研究方向碩士生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木語按

近年古詩文學習受到高度重視,新頒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大幅度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比重。古詩文作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小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內容。中小學生古詩文閱讀能力提升有三個基本方法:一是重視誦讀;二是掌握常用詞彙;三是積累古代文化常識。只有掌握行之有效的古詩文閱讀方法,才能發現、傳承與創新古詩文的獨特價值。

怎樣閱讀古詩文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近年古詩文學習受到高度重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這些重要文件都明確指出要把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並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新頒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大幅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比重。古詩文作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小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內容。但由於古詩文與現代文語言形式不同,閱讀古詩文與閱讀現代文也應有所不同。在古詩文閱讀中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1

重視誦讀

誦讀與朗讀一樣都是出聲讀,是在朗讀基礎上熟讀成誦。閱讀古詩文,首先要誦讀。開始可以慢讀,但要字字咬準,之後速度逐漸加快,口中成聲。要讀出文章固有的語氣、語調、節奏,讀出韻律和美感。在讀準字音、讀準句讀的基礎上體察語氣、辨明語義、意會情感、讀出特點。

誦讀時應注重停頓。古代詩歌,尤其是近體詩,講究平仄、押韻,朗誦應注意把握其節奏。五言詩一般是“三頓”,二二一節拍或者二一二節拍,第一頓的時間較長,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 /松間 /照,清泉 /石上 /流。竹喧 /歸 /浣女,蓮動 /下 /漁舟。”七言詩一般是“四頓”,二二二一節拍或者二二一二節拍,第二頓的時間較長,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 /一樹 /高,萬條 /垂下 /綠 /絲絛。不知 /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停頓有相同之處,比如主謂賓間、標點處應停頓等,但也有明顯差異之處。歸納起來有這麼幾點:

1. 發語詞後的停頓

古人習慣用“若夫、且夫、蓋、噫”等發語詞,發語詞後應稍作停頓。如《赤壁賦》中的“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且夫”後應停頓,是由前文的敘述轉入思考。

2.詞與詞之間的停頓

古代多單音節詞,少有雙音節、多音節詞。比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此“於是”不同於今天的“於是”,是“於”和“是”兩個詞,因此,“於”與“是”之間應停頓。

3.成分省略處應停頓

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後省略了賓語“之”,應停頓。把握了這些停頓,也就把握了文句意義,讀起來才會抑揚頓挫。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誦讀時還要特別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法不同,聲調不同,表現出的思想感情也大相徑庭。比如《岳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重音表達必須準確,否則影響情感的理解。如果前句作重音,語調高昂,偏重突出作者超然物外的高尚情志;如果後句作重音,氣勢加強,側重突出作者豁達樂觀的灑脫情懷。不同的讀法,體會到的情感是不一樣的。因此,誦讀時要深入理解和體驗,達到“如出吾之口,如出吾之心”的境界。這樣全神貫注讀幾遍,讀熟了,先放下,過幾天,再讀幾遍,直到爛熟於心,自然成誦。熟讀成誦可以有效地培養語感,積累文言詞語、句式和表達方法,久而久之,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正如黎錦熙先生所言:“古詩文若能貫徹‘口到’,自然‘聲入心通’,既得於‘心’,而應於‘手’,故亦促進其寫作。”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2

掌握常用詞彙

據調查,學生閱讀古詩文的一大障礙就是詞彙難理解。事實上,漢語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方法,且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的毅力,就可以克服這一難題。閱讀古詩文要遵循規律,掌握常用詞彙。

1.通假字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卻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一般認為,通假字的產生可能是由於書寫或抄書的人一時筆誤,寫了音同或音近的別字,或是因地方習慣而寫了另一個字。後人見古人有先例,便跟著寫,約定俗成,別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學會辨識通假字,對閱讀古詩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與本字的聯繫有以下幾種情況:

(1)讀音相近或相同。如“孰為汝多知乎”中,“為”通“謂”,“知”通“智”。

(2)聲母或韻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應”中,“亡”通“無”。

(3)形旁或聲旁相同。

如“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尊”通“樽”,通假字在古詩文中相對較為固定,積累到一定量,閱讀起來就容易。

2.一詞多義

要養成根據語境正確推斷實詞詞義的習慣。語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對詞義具有制約和提示作用。一般來說,不管一個詞有多少義項,在具體的語境中只能有一個確定的含義。因此,必要的知識儲備與較強的語境意識結合起來,就是我們“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關鍵。所以,平時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識積累,閱讀古詩文時要細心體察語境,要力戒孤立、片面。例如,“君子”一詞的意思,在《關雎》《論語》《愛蓮說》中有何不同,與“謙謙君子”“正人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中的“君子”又有何不同,就值得推究。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3.古今異義

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概括起來,古今異義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

(1)詞義擴大。即今義大於古義。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現在除了指長江黃河外,更多用於泛指,指一切江、河。

(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於古義。如“妻子”,古代指老婆和兒子,現在就專指老婆。

(3)詞義轉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則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捨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再如“無論”,今義是關聯詞,古義“無”和“論”兩個詞,意為是“更不用說”。

(4)感情色彩發生變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詞,“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見識短淺,而現在則是個十足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道德品行惡劣。

4.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裡,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改變原來的詞性。如劉禹錫《竹枝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雨”本為名詞,表示“雨水”,這裡臨時改變了詞性,用作動詞,作謂語,表示“下雨”。又如《陳涉世家》中“將軍身被堅執銳”中“堅”和“銳”本是形容詞,這裡也臨時改變了詞性,充當名詞,作賓語,表示“堅固的鎧甲”和“鋒利的武器”。這種現象就是詞類活用。詞類活用,常見情況有: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名詞作狀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等,閱讀古詩文應特別注意,靈活變通,否則語意不通。

此外,文言虛詞也是閱讀應該注意的一個內容。常見的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代詞、連詞、介詞、嘆詞和助詞等。文言虛詞很多,但常見者主要有:而、何、乎、乃、其、若、所、為、焉、也、以、矣、因、於、與、則、者、之等。虛詞的意思和用法也需要多積累。總之,對常用詞的學習,要藉助工具書和註釋,聯繫上下文反覆推敲,用心思考。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3

積累古代文化常識

古詩文是古代人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承載著古代文化,往往涉及古代的典章制度、名物掌故、風俗習慣以及古代的醫藥、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瞭解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古詩文。有些文章看似簡單,但如果不瞭解一定的文化常識,理解起來就會有偏頗和困難。比如,《陋室銘》中的“絲竹”,今義是“絲”和“竹”,但在古代指音樂,“案牘”本意是書桌和木片,但在古代常指官府文件。如果不瞭解這些文化常識,很簡單的兩個詞彙就會鬧出笑話。再比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加冠”就不是戴帽子的意思,而是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又如“太學”是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專門學校。如果不瞭解古代文化常識,閱讀文章肯定有困難。因此,平日要有意識地積累古代文化常識,為獨立閱讀古詩文打下良好基礎。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積累古代文化常識有兩條途徑。一是跟隨教材學。隨著古詩文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比重增大,古代文化常識也會越來越多。課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識通常有註釋,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會補充。因此,紮紮實實跟著教材學習,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比如,“楊柳”這個意象,我國古人通常用於表達對離人的依依不捨之情。通過學習柳永《雨霖鈴》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懂得這一文化常識後,理解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等詩句就容易多了。

古詩文中的格律、意象、典故、歷史等,已然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古詩文意義的生成與理解。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二是閱讀文化常識專著。對於剛開始閱讀古詩文的學生,可以找來文化常識的專著看。這類書籍通俗易通,閱讀起來沒有語言障礙,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對我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概況有個整體感知,當閱讀古詩文遇到相關問題的時候,再去查閱,久而久之就熟悉了。王力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將我國古代文化常識分為天文、曆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 14 個重要方面,事例豐富,內容齊全,分類科學,可以參閱此書,對擴大瞭解、加深理解、幫助記憶古代文化常識大有裨益。古代文化常識豐富而零散,平日應用心留意,耐心積累。古代文化常識雖然內容繁雜,但如果能分門別類,有條不紊地記憶,一定能化繁為簡,積少成多,為閱讀古詩文提供文化常識方面的儲備。

古詩文是學習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尤其文言,它是形成現代漢語正確語感的一個重要源泉。通過閱讀古詩文,中小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的語言文化,感受古詩文的音韻美與意蘊美,也才能真正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領略先賢的精神風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專題】怎樣閱讀古詩文


原刊於《中國教師》2018/04(總第299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