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祕籍:燒山火、透天涼(多位名醫經驗)

針灸秘籍:燒山火、透天涼(多位名醫經驗)


燒山火、透天涼,如武林中之絕世秘籍,高手施之出神入化、爐火純青,於頑麻冷痺等寒熱痼疾,可有拔刺血汙之效,本文講述各針灸大家於此二者針法迥異之處,領略高手華山論劍,針道奇玄。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洩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素問·小針解篇》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金針賦》

【燒山火】

操作方法: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

(1)進針時,醫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隨其呼氣時,將針刺入淺層(天部)得氣。

(3)得氣後,重插輕提,連續重複9次(行九陽數)。

(4)再將針刺入中層(人部),重插輕提,連續重複9次(行九陽數)。

(5)其後將針刺入深層(地部),重插輕提,連續重複9次(行九陽數)。此時,如果針下產生熱感,少待片刻。

(6)隨病人吸氣時將針1次提到淺層,此為一度。如果針下未產生熱感可隨病人呼氣時,再施前法,一般不過三度。

(7)手法操作完畢後,留針15~20分鐘,待針下鬆弛時,侯病人吸氣時將針快速拔出,急按針孔。

【透天涼】

操作方法: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

(1)在進針時,醫者輕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隨其吸氣將針刺入深層(地部)得氣。

(3)得氣後,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

(4)再將針提至中層(人部),輕插重提,連續6次(行六陰數)。

(5)再將針提至淺層(天部),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

此時,針下產生涼感,稱為1度。如果針下未出現涼感,可將針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過三度。涼感不論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現,可停止手法操作。

(6)手法操作結束後,可隨病人呼氣將針緩慢拔出,不按針孔或者緩按針孔。

1

焦勉齋的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進針氣至後,先將針上提至淺部,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的手法(不限於三一之數,以進多出少為原則,透天涼則以少進多出為原則)配合醫者之呼吸運氣,向下插針時,用緊按法,口鼻呼吸;向上退針時用慢提法,微微吸氣,這樣提插進退配合,約5分鐘即有熱感。

透天涼:進針氣至後,先將針插至深部,用緊提慢按,合醫者呼吸運氣而施術,向上提針時,醫者吸氣並用力捻轉針柄,向下插針時徐徐口鼻呼氣,進退提插配合,約5分鐘即有涼感。

2

陸瘦燕的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先進針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處),慢提緊按九次,按針時左轉;次進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處),提插、捻轉如前數;再進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處),施術同前;然後從地部一次退至天部,這樣為一度。反覆三度,倘熱至,出針揉閉孔穴;如無熱感,可反覆再施,直到熱至。(中醫五運六氣公眾號.整理)

透天涼:進針直至地部,在該部緊提慢按六次,提針時右轉;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轉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術;這樣一進三退,稱為一度。操作三度,若涼生,則可出針,出針前搖大其孔,不閉其穴。如無涼感,應反覆再施,直至涼生。

3

周樹東、周楣聲的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燒山火可補虛寒,法取三才逐步探三按拇前呼始入,一提拇後吸相關由淺漸深天至地,慢提緊按九成三疾以出針當疾捫,熱生針下效非凡。

有歌曰:“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分天、地、人三部徐徐進針。

初進針時可將針直入至適當深度,得氣後將針向上提至天部,隨即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因患者之呼吸而運用手法,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呼氣時向下三次進針為主,吸氣時一次退針為輔。呼氣時口唇微閉,如吹風狀,三次從口呼出。吸氣時即閉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進針時用緊按法,拇前食後行九陽數。停針時要用力按針不動。向上退針時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後,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進吸退;熱生以後將針從人部再至地部時,也同樣行之。患者即感有針下發熱,並能沿經傳佈,上下週流。當針深入地部後,將針再提至人部,如此反覆行之。最後一次出針至天部,少停再盡出針,疾捫其穴。

透天涼:透天涼可除煩熱,直針至地徐後撤緊提隨吸食指前,慢按隨呼食後說針下涼生再上提,三退一進熱自奪退針至天再入深,如此反覆同前撤。

有歌曰:“透天涼法退熱燒,一進三飛冷風飄。先針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緊提消”。

先一次進針至應有深度,再先深後淺,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針。直針入地得氣後,注視患者呼吸,緊提慢按,三退一進,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吸氣時向上三次提針為主,並用食前拇後稍向右捻,行六陰數。呼氣時一次按針為輔,同時拇前食後稍向左捻。吸氣時口唇微開,三次用口吸入。呼氣時即閉其口,一次用鼻呼出。當針下發涼時,即退針至人部,施術如前。能使涼氣循經傳導,最後遍體清涼。出針時不按針孔。所謂一進三飛或一退三飛者,意即連續前進三次或後退三次,輕巧快捷,猶如鳥之飛翔也。

4

彭靜山的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補法:適用於虛寒症。選好穴位,針刺得氣以後,這時拇指用力向前作龍眼推旋,當拇指向前推旋完畢,左手拇、食兩指用力夾住針柄上端,不使針向回鬆勁,急用右手拇指指甲,從上向下刮動針柄。這時病人痠麻的感覺,就變為熱的感覺。這種熱由針穴局部向遠處傳導。

透天涼瀉法:適用於實熱症。選好穴位,針刺得氣後,拇指用力以鳳眼法向後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夾住針柄上端,夾的緊點,固定針柄,不使它向回鬆勁,然後用右手小指指甲,從下向上刮動針柄。這時病人已產生的痠麻感覺,就會變成涼的感覺。其涼從內向外,直透出來,頗感愉快。

5

吳棹仙的燒山火、透天涼

靈樞經雲:“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繼起者用透天涼燒山火之兩手法。針灸家師承有云: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內轉為瀉。外轉為補。補瀉之法。可停針侯氣。遲遲轉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蓋儘量插之。而至於骨。則不可再插。儘量提之。而針以外出。則不能再用。故定為三提一插。提針呼氣。插針吸氣。為燒山火。蓋提數多。則氣之出於衛分者多振振惡寒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偶數。陰日用奇數。必能使之發熱。

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針吸氣,提針呼氣,為透天涼。蓋插數多,則氣之入於營分者多蒸蒸發熱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奇數,陰日用偶數,必能使其退熱。除寒退熱,乃針灸家必要之手法,故靈樞經列於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之末,等於冠諸本腧篇之首也。以上所言燒山火透天涼之正法,乃男用於午前,女用於午後。如男子午後,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則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以反而用之。歌曰:三插一提透天涼,三提一插火燒山,提針吹氣插針吸,女午後兮男午前。

6

劉炳權的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燒山火(熱補法)是指施術後病人自覺穴位針下有熱感。此法常用於治療寒證、虛證。它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進行操作,表層為天,中間為人,深層為地。方法是進針得氣後淺層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單方向捻轉(順時針),捻轉度為120度,頻率為每分鐘80~100次,捻轉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重,提時用力要輕,稱重按輕提。天部捻轉提插9次,完畢,然後將針進入人部,同法施術,完畢,再將針進入地部,同法施術,完畢後將針提至天部可重複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熱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

透天涼:透天涼(涼瀉法)是指施術後病人穴位針下自覺涼感,常用於治療熱證、實證。它亦是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進行,但此法與燒山火操作相反,由深層即地部開始,操作拇指向後單方向捻轉(逆時針),捻轉度為140度左右,頻率每分鐘60~80次,捻轉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輕,提時用力要重,稱輕按重提。地部捻轉提插6次,完畢,然後將針退至人部,同法施術完畢,再將針退至天部,同法施術,完畢後將針進入地部,可重複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涼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

7

羅逸仙、張鸛一的燒山火、透天涼

羅老先生燒山火:拇指與中指夾針,成蘭花式,待病人呼氣時進針天部(應刺深度的上1/3處),左捻九數;再呼,再進入人部(應刺深度的中1/3處),行九數;再呼,再進入地部(下1/3處),行九數。侯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提至天部,反覆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則病人自覺熱氣內生矣。

行此法須注意四點:

  • 一是適宜於虛證、寒證,凡火證、實證均禁用之;
  • 二是行針時,聚精會神,細心觀察病人呼吸與捻轉節律,不可紊亂;
  • 三是捻力輕徐均衡,不可忽輕忽重,忽快忽慢;
  • 四是吸氣提針時,以淨巾掩病人口鼻。


透天涼:拇指與食指持針,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進入地部,右捻六數,呼氣時將針慢提至人部,行六數;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數。如此再吸再插,反覆行之,六六三十六數,則病人自覺寒冷內生矣。

行此法亦須注意四點:

  • 一是適用於火證、實證;
  • 二要聚精會神,捻轉合拍;
  • 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
  • 四令病人以鼻呼氣,以口吸氣。


8

樓百層的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將針刺入應針深度的1/2時,行左右捻轉手法9次以侯氣,若覺針下沉緊,再刺入應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緊按的提插捻轉手法,一般可使針下產生熱感。

透天涼:將針刺入應針深度,即行左右捻轉手法6次以侯氣,若覺針下沉緊,再將針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緊提慢按的提插捻轉手法,一般能使針下產生涼感。

9

管正齋的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

(1)行降陰法:用左手押準穴位,右手持針刺入穴內。針分3次漸次的下降,先進至皮下天部,次進至人部,再進至地部,最後再由地部直接提出於皮膚外面。此法的要點是先淺後深,使針力著重於深部,徐內疾出。

(2)在痠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下,將針向左方向捻轉,每次180度~360度,即將針刺的右手(刺手)拇指向前進、食指後退的捻轉方向,反覆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生熱的感覺。

(3)慢按緊提,此“緊”字的涵義作“重”字解。“慢”字的涵義作“輕”字解。進針在天人地部提插針時,要用重插輕提。

(4)行九陽數:(周易:單數、奇數為陽,九數為老陽,七數為少陽。)進針在天人地部捻轉(或提插)3次,三三得九,為九陽數(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陽數)可少停,反覆行之。管老在行九陽數時,強調實效,不泥於古數,注重病人體質、敏感程度等客觀情況,所以有時僅用三三得九,有時用三九二十七……靈活運用。

(5)隨而濟之:隨順其經氣的流行而補其氣,如手之三陰經及足之三陽經,是從上而下,於刺針後捻插時,使麻酸脹重感覺,向下傳達,與經氣的去路相順。管老不僅重視針刺方向順行經氣,更強調針感順應經氣,並且巧妙地應用押手、循經、阻壓等輔助手法屢能達到針感順經之目的。

(6)行震刮術:先用左手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或右手食指做固定,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震刮30~60次,每可產生熱的感覺。

(7)乘病人呼氣進針,吸氣出針。

(8)出針後,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針孔,以扶正氣,使真氣存留,不任已入之陽氣外逸。

透天涼:

(1)行昇陽法:押手及刺手式,同燒山火。不同之點是,將針直刺入地部,然後分3次,作階梯狀,經人部天部提出於皮膚外。此法的要點是先深後淺,使針力著重於淺層,疾內徐出。

(2)在痠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上,將針向右方向捻轉,每次90度~180度,即將持針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後、食指前進的捻轉方向,反覆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生涼的感覺。

(3)緊提慢按,退針在地人天部提插針時,用重提輕插。

(4)行六陰數:(周易:雙數、偶數為陰,六數為老陰,八數為少陰。)退針在地人天部捻轉(或提插)時,針尖向上提起,使力在針體,每部各捻轉(或提插)2次,二三得六,為六陰數(亦可在每部各行六陰數)可少停,反覆行之。

(5)迎而奪之:與經絡循行的來源去路相反,如手之三陽及足之三陰經,是從下向上,於刺針捻插時,使痠麻脹重感覺向下傳達,與經氣的來路相逆。

(6)行震刮術:先用左手拇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向上震刮針柄,或以右手食指固定,右手拇指向上震刮針柄,震刮30~60次,每可產生涼的感覺。

(7)乘病人吸氣進針,呼氣出針。

(8)出針時,將針搖動,使針孔擴大,去針後不揉針孔,以瀉散其邪氣。

10

鄭毓琳、鄭魁山、李志明的簡易涼熱補瀉法

熱補法:醫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右手將針刺入穴內,候其氣至,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向前連續捻按3-5次,候針下沉緊,針尖拉著有感應的部位,連續緊按慢提3-5次,拇指再向前連續捻按3-5次,針尖頂著產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繼續沉緊,產生熱感。根據病情留針後,緩慢將針拔出,速閉針孔。

涼瀉法:醫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刺入穴內,候其氣至,左手減輕壓力,右手拇指向後連續捻提3-5次,候針下沉緊,提退一分許,針尖向有感應的部位,連續緊提慢按3-5次;拇指向後再連續捻提3-5次,針尖拉著產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松滑,產生涼感。根據病情留針後,急速將針拔出,不捫針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