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廣東不發展珠三角以外的地方”?

孝順父母是佛


不是不發展,而是不好發展,看看衛星地圖就明白了。珠三角真的是一個三角區,周圍基本都是山丘,珠三角以外城市很多都是“山城”,交通受限。珠三角雖然也是依山傍水,但至少一側靠江或靠海,其他城市包括像湛江,看似很好的位置,但因為雷州半島絕大多數被山嶺覆蓋,難以開發成半島城市,不然湛江也不會從曾經廣東GDP第二的交椅變成如今這般地位。

當然地理層面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是還是廣州、深圳這些城市虹吸效應太強了,很多千里之外跑來打工,周邊城市當然也不會錯過近水樓臺的機會,所以珠三角周邊城市的各層次人才都喜歡往珠三角扎堆,這裡畢竟有更好的條件和更高的收入。而深圳廣州的高速崛起既是實力所在,也是規劃所在,自然這兩個城市是最先在發展浪潮中收益的,其次是佛山、珠海等鄰近城市,這是必然順序。因此,原本發展滯後的區域,在面對人才和資本流失的局面時也無能為力。現在珠三角發展日趨飽和,生活和居住成本也逐漸增高,所以珠三角已經開始擴容,開始給曾經非珠地區的城市以更多機會與扶植,不過要看到效果也是很多年以後的事了。


城市發展報告


非珠三角地區當然也在進步,不過和珠三角地區的光芒比起來,確實黯然失色。太陽和月亮同時懸掛於天空,當然只能感到太陽的耀眼光芒。

2018年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GDP合計佔了廣東全省的80%以上。另外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12個地市,合計佔有不到20%。用太陽和月亮,比喻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在廣東省的經濟地位再合適不過了。

我們來看1989~2018年,廣東省經濟格局力量變化情況。當年,珠三角的四個最大城市——廣州、佛山、深圳、東莞——GDP分別是287.9億元、110.7億元、97.8億元和50.5億元,合計547億元,佔全省的比重是42%。

2018年,廣州、佛山、深圳和東莞的GDP分別是22859億元、9935億元、24221億元和8278億元,合計6.53萬億元,佔全省的比重是65%。

也就是說30年的時間,珠三角地區4個最大的城市,全省經濟的比重由42%提升到65%,提高了23%個百分點。廣深佛莞四市提高23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別的地方要下滑23個百分點。

1989~2018年,廣東省GDP總量由1381億元增長到9.73萬億元,增長了約69倍。同期,廣州和深圳有個最大的城市分別增長了78倍和246倍。兩者的增速均快於全省水平,尤其是深圳比全省平均增速高了很多。

(廣州)

我們再來看非珠三角地區。選兩個城市,粵北的韶關和粵東的梅州。1989年以上兩個城市的GDP分別是49億元和37.8億元,合計86.8億元,佔全省的比重為6.6%。

到2018年以上兩個城市的GDP增長到1343億元和1110億元,比1989年分別增長了26倍和28倍,讀者均低於全省的平均增幅。2018年韶關和梅州兩市GDP合計2453億元佔全省的比重是2.4%,和1989年相比下滑了4.2個百分點。(韶關)

其實非珠三角地區很多城市,改革開放以來的增幅,不但比全省平均水平低,比全國平均水平更低。1989~2018年,全國GDP增長了51倍。珠三角地區的廣州和深圳,明顯快於全國平均增幅,而非珠三角地區的韶關和梅州,則明顯低於全國增幅。

從這個角度看,廣東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集中到珠三角地區。非珠三角地區大量的經濟資源包括人口、資本、資源被珠三角地區抽走了。經濟發展的資源都被抽走了,怎麼放的起來呢?


財經知識局


作為粵西湛江人,看到這個問題確實有些感慨。90年代以來,粵西特別是湛江,就像被父母遺忘的孩子,省裡各種優惠政策和扶持較少,經濟發展落後。而以穗深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卻如同一個受寵的孩子,在資源的傾斜下,一日千里地成長著,已與國際接軌。所以我們粵西人眼睜睜的看著這不公平的現象,對自己的家鄉真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相對於粵西,珠三角確實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一是地理位置好,水陸交通方便,靠近港澳臺發達地區。二是珠三角地區是僑鄉,有利於吸引華僑回鄉投資。三是經濟基礎好,工農商業都有較好基礎。四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在這樣的分析下,如果你是決策者,99.9%也會率先發展珠三角。

我覺得省裡也不是刻意冷落非珠地區,也一直在提廣東省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任何事物的成功是有一個過程的,現在的不均衡局面,短時間用調控手段也難以改變了。因為經濟發展就是一個“猶太效益”,強者愈強,像黑洞一樣吸引四面八方的資源進來,而弱者愈弱,更多的人才和資源會流失。不過,隨著廣東省對非珠地區發展的重視,相信情況會得到改善的。


湛江縱橫哥


廣東珠三角外地區稱為粵東、西、北!這些地區的發展與珠三角有差距,但並非不發展。

粵東地區的工業基礎不錯,粵北的山區經濟也有特色。粵西更是我國重工業的落戶地。

廣東發展不平衡主要幾個原因,一是交通,省長年初也承認,省內高鐵落伍了。二是,錯失發展機遇,比如粵東的汕頭特區,並未能成為區域龍頭。三是,自我革新的能力上,有欠缺,一些民營大企業都難以立足這些區域,與珠三角民企自我改革能力相比,差距是較大的。就如,學習了樣板,而無法形成風格。總體上,地區無城市龍頭,區域無大企業龍頭,跨界無緊密合作龍頭。這與當今的大平臺經濟深度融合大勢,相去甚遠。


閒適人家


廣東省珠三角地區與非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差距較大,非珠三角地區地理位置沒有珠三角地區地理位置好。

2018年廣東省GDP的總值達到了約9.73萬億元,但是珠三角地區的GDP所佔比例達到了80.2%,而廣東省的東部、西部、北部山區這些非珠三角地區的佔比分別為6.6%、7.4%、5.8%。從佔比中我們可以發現,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較好,非珠三角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相比來就相對落後了,同時可以發現珠三角地區與非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從表中可以發現,珠三角地區與非珠三角地區的GDP總量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同時他們的GDP增長率也相差較大,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發展,兩地區的經濟情況不僅不會縮小還會慢慢擴大,兩地區的區域發展會更加的不協調。

同時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變化來看,非珠三角地區的預算收入普遍下降,與珠三角地區的高增長呈現出了鮮明的對比,而預算收入的投入方向一般集中在基建和教育等方面,由此下去將會導致惡性循環,投資環境根本沒辦法和珠三角地區相比。

其實並不是不發展非珠三角地區,而是非珠三角地區根本沒有足夠吸引企業的地方。


珠三角地區集中在珠三角洲平原,不僅靠近大海,而且土地平坦,地理位置極佳,較容易發展。目前珠三角與非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情況已經存在較大的差距了,所以現在首要任務是讓兩個地區的經濟增速相協同,其次再考慮縮小兩地區的經濟差距。

非珠三角地區可以利用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政策,將部分投資於珠三角地區的企業吸引過來,同時省政府也應該通過轉移支付為非珠三角地區提供財政支持,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


與財為伴


最近有人唱衰山東,說山東經濟不行了,可能會成為第二個東北,說山東官僚主義嚴重,民營經濟不行,說山東人沒有經濟頭腦,小農意識之類的,等等吧,然後又說江蘇,廣東各種各種好。說的對不對?我只能說有對的地方,但這是共性,不是山東的特色,山東人勤勞更不傻,山東缺少的是廣東珠三角的政策優勢,國家扶持,缺少的是蘇南浦東新區的強大輻射,說白了還是政策扶持。在中國,政策為大,北平經濟全國第二,為什廊坊不行?為什麼張家口,保定不行?缺少的還是政策。如果說是人的原因,那蘇北和粵西為什麼不行,難道蘇北和粵西就不是江蘇和廣東人了?山東什麼都不缺,缺的是國家畫的圈。


用戶9372877433723


當你提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估計很多人會運用,搬一些資料出來說粵東西北現在已經在發展中,轉移經濟也在精準扶貧中,那麼我覺得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定珠三角港澳大灣區了,為什麼要加一個“粵”。粵就是珠三角,為何富的地方越富,貧困的地方越貧?現在在農村建設所謂的新農村其實就是重新裝修農村房子的外牆,種幾棵樹,拉幾個標語而言,更有一些地方,形勢主義十分嚴重,村裡前排房子粉一些,造個樣子而已。所以真正的扶貧到哪裡去了,是省裡的標準是這樣還是如何?農民實質上有脫貧?有增收嗎?這個我相信只有普通百姓才有話說。講完


紅城大道


有人會這麼說,很大一部分原因估計是廣東除了珠三角地區經濟、教育方面比較完善還有一個原因估計是除了這些地區,廣東其他地區的交通、基建、醫療等也相對落後。

尤其在交通方面。往粵西地區的交通,無論是從鐵路還是航空都是為了往北上而鋪設,當地所帶來的便利只是順帶。

這些從廣東省每年的GDP就可以看出,除了珠三角,粵西粵北粵東所貢獻的GDP水平非常一般。

有個朋友,粵西地區的,有一回去她家作客。真真實實體驗到什麼叫做“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的水路九連環”。

那時候還沒有開通廣湛高鐵,可以選擇的交通工具除了大巴就是火車。但是火車每天的班次還少,還容易晚點。

選擇大巴,路上沒塞車,全程四百三十多公里(從深圳出發),走了6個小時到市中心。後來又走了差不多兩個小時才到朋友的家。

偏遠程度超出了以前我對廣東的認知。

可能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只能說明我這個朋友的家遠了那麼一丟丟,並不能說明什麼。

但也說明了,其實廣東差異非常大。別說是整體經濟,就是很小的每個村落的每個家庭的經濟差異都比較明顯。

廣東部分發展不如珠三角地區的省市,現在都非常多年輕人選擇到珠三角工作生活甚至是定居,也陸陸續續出現一些村子衰落的現象。

如果稍稍有留意,會發現在珠三角有非常多說著粵語有差別的廣東人。這一部分人大多都在90年代的時候趕上浪潮留在了珠三角,他們在珠三角做生意、買房、定居、小孩也逐漸成為新珠三角人。

至於說“廣東不發展珠三角以外的地方”,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珠三角以外其他地方的地形雖然也有沿海帶,但山嶺也是不少的,開發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


多多說錢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因為廣東的地理、歷史、政策以及人文等等的因素所產生珠三角與非珠地區經濟的差異性的,而非不想發展非珠地區的經濟的。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眾所周知,廣東雖為沿海省份,但也是一個多山區的省份。珠三角五萬平方公里的平原成了廣東的一塊寶地。而廣東第二大的平原是潮汕平原,面積僅為四千平方公里。其他的平原更小,多數為沿海丘陵地貌。因此發展經濟有它的侷限性。那麼珠三角的經濟集中性發展也是一種必然性,在星空圖上更能瞭解到這一點的。

二、有一位老人在南海上劃了一個圈。早期中國的開放不是向全世界開放的,而是為港澳臺以及東南亞的華人華僑開放的。因此產生了深圳、汕頭、珠海與廈門第一批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比鄰的香港的優勢在四個特區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許多華人華僑通過香港首選深圳投資。那麼鄰近的珠三角的城市也比廈門、珠海(珠海沒有通橋前,其交通與地理區域位置也是限制了它的發展。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貫通,人們才有更多的關注)、汕頭更具有地理上的優勢。再加上交通運輸上的成本問題,那麼東莞、廣州、佛山都比其他三個特區的競爭力大。而且更加有集中性,更加便於產生壟斷資源性。因此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更趨於在珠三角地區。

三、政策的傾向性也傾向珠三角地區。廣州是廣東的省府,這裡是華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集中了許多高校資源與醫療資源,也集中了此地區的商貿都市圈。其港口、空港、區域網絡交通樞紐以及大量的基礎設施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擁有的人才、技術、製造、科研等等的資源以及雄厚的資金也不是其他城市能企及的。因此大量外企選擇在這裡安家落戶。這樣就自然而然形成一種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的格局。再說,廣州也希望周邊的城市能先富裕起來,省政府也希望珠三角地區能先富起來。因此也就有了珠三角與非珠地區如此懸殊的貧富差距了。不過這些年廣東也意識到了這種經濟發展的弊端,也開始加強了非珠地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才有了湛江與汕頭這兩座省域副中心的城市。

其實這個問題是多種原因所造成的,一些地區如山多、交通不便利、水資源缺乏,農業耕地多以及人口少,教育醫療資源缺失等問題也限制了城市的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這些都是客觀因素所造成的,而不是廣東不發展非珠地區的經濟。





嚁月


其實廣東不是不發展珠三角以外的地方,而是直至目前來說珠三角是重點發展區域。珠三角不管是從地理位置還是交通來說都是廣東來說最具有發展優勢的地區。


以下引用一下網友整理出來的珠三角的優勢:1、優越的地理位置,距離港澳臺、東南亞較近;2、便利的海陸交通運輸;3、國家政策的扶持;4、勞動力素質較高;5、農業基礎好;6、著名僑鄉,便於吸引外資。


按照我國目前的國情,當時決定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是先實施“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動後富”這個方針的,所以把“先富”的發展目標瞄向了最適合先發展的珠三角,而現如今的發展程度確實一方面證明當時的做法是對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問題。


其實貧富差距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地方都會有,也不能一下子就改變局面,現在能做的只有在保持發達地區正常的發展速度之外,多多帶動周邊比較落後的地區,國家也一直在出臺政策,比如扶貧、粵北粵西開發等,只是大家可能目光比較多投向珠三角地區,而比較少關注周邊區域。


關注【廣州的故事】,可以瞭解更多關於廣州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