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國之間的電影之戰,看點十足

生活中的競爭關係足以“刺激”一個人。兩個領國在影視業上的現象就說明了這一點。

人口大國之間的電影之戰,看點十足

中國和印度既是領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也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於影視行業來看,印度從歌舞片到現實力作的前車之鑑,力使中國從功夫片到現實、科幻、古裝等百家齊放,也試圖詮釋“中國故事”的爆發力。

可如果壓力源長時間存在,便會無限期地保持非戰即逃的模式。2005年以後,印度電影的電影生產就已經超過了年均1000部,現在坐擁著世界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孟買,電影產出量穩居世界第一。反觀中國,2006年拍攝的故事片總量創紀錄地達到330部,而2016年總量突破900部,位列世界第三。在質不達量的十年裡,現終回到年產800部,並走上“由大到強”的路。

在印度電影裡能看到什麼?

走心、歌舞、正能量。

2017年,印度電影推進中國市場,得益於前期和電影本身的質量,阿米爾•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市場拿到了13億票房和豆瓣9.1的高分。

人口大國之間的電影之戰,看點十足

由這部電影開始,印度電影被大量引進中國市場,在引進片配額有限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著每月一到兩部印度電影的節奏。

對於有著文以載道傳統的中國人來說,這些文藝作品毫無避諱地直面敏感的社會問題就足以得到中國觀眾的好感,而煽情混雜幽默使得影片中的公共討論不至於令人沉悶壓抑。

但從去年開始,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票房整體下滑嚴重:《神秘巨星》7.47億元、《小蘿莉的猴神大叔》2.85億元,《起跑線》2.1億元、《嗝嗝老師》1.45億、《巴里巴霍王2:終結》7683萬元、《廁所英雄》9460萬元、《蘇丹》3613萬元。

雖然近年來的印度電影都以社會現實問題為故事背景,但在這些社會矛盾面前,主人公無一例外是以用愛發電的方式化解了矛盾,基本可以總結為“不打針不吃藥,坐下就是跟你嘮,以談話的方式進行治療”。

將在中國電影看到什麼?

造夢、商業、梳脈絡。

從《我不是藥神》到《流浪地球》,可以看到中國的商業電影也正在顯影出自己的脈絡與軌跡。在黑暗影院中那塊造夢的幕布上,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對於現實問題的觸摸。

在中國電影撕不開商業標籤的氛圍下,不妨順勢拿起這把利器,以換取質量優乘、票房兼得的作品。拿青春電影舉例,一直以來僅被關注票房,以致“青春黑馬”的稱號從未被削減。那在這光環面前,所有的問題最終都有如摩西劈開紅海一般迎刃而解的機會。

作為即將上映的電影《心跳二十七度》,在青春類型的基礎上,力求勵志元素的加成,能夠為一部分人帶來思考,從而傳播至另外一部分人。雖然這部電影也只是照亮了中國電影的局部不適,現在看來也還只是含糊其辭的。但誰都不能抹殺它思想性和娛樂性的事實,以《心跳二十七度》為代表的優質國產電影正試圖為題材造夢,為行業造夢,更為觀眾造夢。

人口大國之間的電影之戰,看點十足

21世紀之前,中國電影對標的是歐洲電影,電影美學、思想性成為幾代電影人追求的目標。新世紀以後,中國人擁抱了好萊塢,美國式大片成了新的業內標杆。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培育中國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