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劉自鴻:我們正前往一個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柔宇劉自鴻:我們正前往一個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 企業家夜讀

導讀

這裡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企業家夜讀》,今天做客節目的,是柔宇科技創始人兼CEO劉自鴻。

柔宇劉自鴻:我們正前往一個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 企業家夜讀

劉自鴻,柔宇科技創始人兼CEO,清華大學本科及碩士畢業,2006年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電子工程學博士,2009年博士畢業後曾在IBM公司紐約全球研發中心工作。2012年,劉自鴻與兩位“清華+斯坦福”校友在美國硅谷、中國深圳、香港同步創立柔宇科技。2017年,劉自鴻當選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2018年,柔宇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條類六代全柔性顯示屏大規模量產線成功投產。

柔宇劉自鴻:我們正前往一個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 企業家夜讀

柔宇劉自鴻:我們正前往一個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 企業家夜讀

我們會在所有平整的表面上裝設顯示屏。文字已經從紙漿裡轉移到了電腦、手機、遊戲機、電視、電子顯示屏和平板電腦的像素當中。字母不再白紙黑字地固定在紙上,而是在玻璃平面上以彩虹樣的色彩,於眨眼間飛速來去。

屏幕佔據了我們的口袋、行李箱、儀表盤、客廳牆壁和建築物的四壁。我們工作時,它們就在我們面前安坐,無論我們做的是什麼樣的事情。

我們現在成為了“屏幕之民”。

在屏讀將會轉變的眾多媒介中,書籍是第一個。屏讀首先會改變書籍,然後會改變圖書館;之後,它會給電影和視頻動手術;再之後,它會瓦解掉遊戲和教育;而最終,屏讀將會改變每件事。

就像穆里爾·魯凱澤所說的那樣:“組成宇宙的是故事,而非原子。”這些故事將會通過屏幕呈現出來。無論我們向哪裡望去,都會看到屏幕。

有一天,我在給汽車輪胎充氣時看了一部電影中的些許片段。另一天晚上,我則在一架飛機的後座上看了部電影。而今天晚上的早些時候,我又在手機上看了部電影。我們在任何地點觀看著屏幕。

播放視頻的屏幕會在最出乎意料的地方——例如在ATM機上和超市結款臺前,突然出現。這些不斷出現的屏幕已經為極其短小、只有三分鐘的電影創造出了受眾,而廉價的數字創作工具則已經將新一代的電影製作者們武裝起來,他們在迅速地為那些屏幕填充內容。

我們正前往一個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凱文·凱利(美)《必然》

讓人們更好地去感知世界

大概五年前,我創業後不久,有一次我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當時有人提到說,美國有一個很有名的預言家以前預測過很多大的趨勢,他就是凱文·凱利,後來我就一直很關注這個人。大概去年的時候在朋友圈裡面發現了他寫的一篇文章,提到了關於未來的十個大的趨勢,其中的一個章節就重點提到了關於“屏讀”。

我很贊同他其中的很多觀點,在這本書裡面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詞就是——“屏幕之民”(People of Screen)。我覺得這個詞非常生動地展現了屏幕在未來世界中的重要性,他所想呈現的意思就是說將來在任何地方、任何表面都可能會是一個顯示,而不是今天只有我們的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機才能做顯示。我們將來可能每個人的生活都會跟屏幕息息相關,甚至屏幕會變成我們身體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柔宇現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專注在柔性顯示、柔性傳感這個新興的領域,所以我們的工作其實很自然地會跟屏幕有很大的關係。

這種柔性顯示它本身就是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不需要拘泥於一個方方正正的東西,希望能夠把我們以前在生活中很多不能顯示、沒有生命力的物體變得可以交流、交互。它可以是一個柔軟的衣服、一個弧形的輪胎、一個帶有弧度的沙發的背面,都可以變成一個顯示屏,所以其實將來的屏幕確實會變得無處不在。

我覺得科技本身的目的是希望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像柔性顯示、柔性傳感這樣的新的人機交互的技術,它是讓我們跟物體、跟大自然、跟世界交流變得更加簡潔方便。以前我們要尋找一個信息,只能去找到固定的一些載體,而今天如果很多東西都能夠變成一個信息的交互界面的話,生活會變得更加簡潔和方便。

當然每個人怎麼去利用這樣的技術,怎麼去權衡時間的分配,我覺得這並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更多的是大家在生活方式上怎麼去選擇,而且這種現象實際上人是可以控制的。所以我並不擔心屏幕會過分佔據人們時間的這個問題,將來的柔性顯示、柔性傳感,它的本質目的還是讓人們更好地去感知世界。

柔宇劉自鴻:我們正前往一個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 企業家夜讀

劉自鴻帶隊參展CES(國際消費電子展)

圖中為柔宇設計的弧形汽車中控

柔宇劉自鴻:我們正前往一個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 企業家夜讀

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點非常重要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的家人給了我足夠大的空間,這一點我特別感謝。他們希望尊重我自己的興趣和我自己的相對擅長的東西,讓我自己在這個過程當中去發現,有的時候可能要碰點壁,這種碰壁也未必是件壞事情。

在小學的時候吧,我就開始迷戀上了檯球,那時候我也就比檯球桌稍微高一點點,打遠處的球都是自己爬到桌上去打。今天我再想想,其實這樣一項愛好對我後來有很大的幫助。

在臺球裡面有很多哲學,比如說一般打檯球的人都會盯著眼前的球去打。其實在真正打檯球的時候,我們要去看不僅是眼前這一個球,我們要看第二步、第三步甚至第四步,為了這一場球能夠贏下來,我可能要做一個更難的選擇。這在生活和工作中其實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很多時候只看到眼前的一些事情,你很容易失掉整個大局。

我上學的時候對於理工科一直有著特別強烈的興趣,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對物理的興趣比對其他學科的興趣要強一些,所以我就特別渴望能夠進入到跟物理強相關的學科。

那時候我在新華書店看到過一本書,介紹了全國過去十幾年的一些“狀元”的經歷。看了之後,發現有一大半“狀元 ”都是在電子工程系,我想這個電子工程系應該不是很容易進去吧,所以想挑戰一下自己。同時也發現電子工程系裡面介紹到很多和物理相關的東西,那時候也正好是我的興趣,所以我想就這個系吧。進去之後發現真的是一個非常非常有意思的專業,因為它能夠接觸到我們今天信息技術的所有最前沿的東西。而且它涉及的範圍很廣,從硬件、軟件到操作系統,很多方面。

我是本科、碩士都在清華電子工程系,從江西到清華接觸的人越來越多,真的是開啟了另一扇窗。來自於五湖四海的人,從每個人身上能看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背景。

那時候在大學裡,希望能夠讓自己儘可能地去接觸到更多的東西,比如說加入到學生藝術團,去參加一些協會、社團。有些同學會覺得這樣的活動或許跟你學習成績沒什麼關係,好像有點兒浪費時間,但是我真不這麼覺得。我覺得其實在大學裡面,當你有機會去接觸一些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會讓你的思維方式更加開闊。

有的時候,當你在某一個領域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而且你沒有去關注到其他事情的時候,你很容易覺得這個世界缺少你就不可以。其實這個世界是很豐富多彩的,每一個行業都有它非常獨特的重要性。

我覺得找到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一個學科點真的是蠻重要的,如果沒有找到的話,我覺得要先冷靜地去想一想——到底自己擅長什麼、感興趣的是什麼?否則很容易在後邊花很多時間,那可能會事倍功半。我見到的那些最優秀的各行各業的人才,都是在比較早的時候意識到了他自己最感興趣和最擅長的是什麼,這一點特別重要。

柔宇劉自鴻:我們正前往一個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 企業家夜讀

2009年,26歲的劉自鴻從斯坦福大學博士畢業

柔宇劉自鴻:我們正前往一個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 企業家夜讀

解決問題就是創造價值

我覺得其實創新也好,創業也好,它最後都要能夠解決問題。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說生活當中碰到一些問題,沒什麼可怕的。有問題就意味著有機會,解決問題就是創造了價值。

當時想到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實一直都沒有脫離人跟人、人跟物、人跟大自然的交流。而交流的過程當中,五官是接受信息最為主要的方式,視覺信息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那麼在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其實人有兩個本能的需求是從來沒有改變過的:一個是便攜性,人總是希望這個東西很便攜,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手機能這麼流行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人又希望能夠有視覺的愉悅感,有視覺衝擊力,所以顯示屏它越做越大。

可是這兩者恰恰是矛盾的,因為一般越大的東西它就越不便攜。越小的東西,它便攜,屏幕的衝擊力又不夠。就這麼一個矛盾,然後促使了我當時就思考,如果能夠把顯示屏做成可以變形,可以捲曲,可以摺疊,那麼就可以把這樣的矛盾在一個產品和技術上得到很好的解決了。

當時想到這個就很興奮,然後騎著一個自行車跑到我導師的辦公室,跟他提了這個想法。聽完之後他開始是有點詫異,因為這是一個很新的領域,還沒有很多的專家在研究。當時我跟他說,很多事情就是要在別人沒有做過的基礎上,敢於去做,敢於去創新,敢於去嘗試,最重要的是它符合科學原理。

做全柔性顯示屏其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去做這件事情,沒有成熟的技術,沒有什麼可以參考的東西。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從最基礎的一些原材料、工藝開始一步一步做。所以到2014年我們發佈0.01毫米柔性屏的時候,產業界很多人都不相信這個事情那麼快做出來。當時很多人來了公司看,說——“哇!真的做出來了!”

從這點上來說,我覺得柔宇的團隊做得很驕傲的一件事情,就是從一開始就沒有去跟隨或者模仿誰,是一直在不斷地開拓。對於未來的各個產業和社會發展來說,如果有越來越多的這種開拓性的企業,我相信那種生命力和戰鬥力是無窮的。

柔宇劉自鴻:我們正前往一個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 企業家夜讀

“讓人們更好地感知世界”是劉自鴻給自己定下的使命

柔宇劉自鴻:我們正前往一個屏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 企業家夜讀

我們不預測未來,我們創造未來

因為2008年在IBM暑期實習,後來2009年他們就給了我一個offer,所以當時也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畢業之後就在IBM工作。但那個時候做的跟柔性顯示沒有關係,還是在半導體的這種硅芯片行業。2012年的時候,因為還是想做柔性這一塊相關的事情,當時也想到了一個新的方法去實現產品和工業化的路線,就決定創立柔宇。

在硅谷待的那幾年,我覺得真的是啟發蠻大的。硅谷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創新系統,它是從人才教育到產業到企業,到風險投資,就是這樣一個閉環。比如說優秀的這些創意,從學校裡出來,風險投資願意去支持,然後再把它們複製成很大的一個企業。這企業反過來再投資,或者是反過來去捐贈,支持學校的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所以它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我覺得一個新技術的發展要成為一個產業,需要雙輪驅動——一方面有技術創新,一方面要有金融、資金的支持,離開任何一個都會原地打轉。一個社會的進步,一個產業的發展是要靠創新去驅動。但另一方面,如果只有技術創新,沒有資金的支持,就可能變成一個實驗室的產品,或者是一個小範圍的事情。

我覺得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有很好的人才資源,有很多很好的學校,有很好的產業鏈,有很好的風險投資。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珠三角這一塊有很多很出色的企業,也有很好的創業的平臺和環境。如果說能把這些資源能夠聚集起來,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機制能夠建立起來的話,我相信在這邊一定能產生巨大的能量。

像珠三角這一塊電子產業鏈的發達程度是非常高的,再加上深圳本身是非常開放、國際化的一個城市,有很多很優秀的人才,所以我們在深圳就啟動了柔宇這些事情。

當時我在我們第一個公司的前臺那邊貼了一句話,寫的是“我們不預測未來,我們創造未來”。我覺得有太多的人可能在做預測未來的事情,我們還是專心地去把我們比較擅長、比較感興趣的事情,能夠結合一些未來的發展方向,落實到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一些東西。

我們的使命叫做“讓人們更好地感知世界”,這是我們從一開始創立的時候到今天從來沒有變過的一個使命。

《企業家夜讀》

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的一檔

專注於企業家群體的閱讀朗讀節目

每週日晚九點準時播出

蜻蜓FM、喜馬拉雅FM等同時呈現

往期精彩

胡葆森《循道追光 感恩時代》

程虹《我感到了陽光》

夏華《生如夏花》

張躍《九三年》

劉棠枝《平凡的世界》

譚文清《財富的福音》

曾強《雨巷》

艾路明《阿拉善之歌》

劉昕《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梁建章《給我未來的孩子》

苗鴻冰《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餘鋼《門前》

俞敏洪《給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信》

尹燁《大醫精誠》

陳榮華《只有一個人生》

劉積仁《遠方》

宋志平《再別康橋》

閱讀的價值

讀書,獲得更多的生命經驗

慢下腳步,感受寧靜和自由

詩歌就像給靈魂洗澡

心靈深處有風景



採寫|焦 浩

合成 | 秦梓元

視覺 | 劉思琪

旁述|楊 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