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瓷瓶內壁是否施滿釉?


你說的這個情況在宋元瓷瓶裡面是很常見的,行話叫“器裡施釉”:

【器裡施釉】宋元瓷器在施釉上基本上已成共識,即器內外均施釉,在眾多的發掘出土瓷器上我們很少見到器內不施釉的情況,只是有的瓷器在內部施釉不像在外面那樣精細。但偶見器外不施釉的粗糙器皿。

我們再來看看其他部位的施釉情況:

【通體施釉】宋元瓷器通體施釉的情況日益增多,通體施釉在宋元瓷器中十分普遍,而且出現了以窯口為特徵的通體施釉現象,如汝窯瓷器大多都是通體施釉,很少出現不是通體施釉的情況,在宋元時期像這樣的窯口還有不少。但同樣不施釉的情況也是以窯口為特徵,如鈞窯瓷器就有許多是施釉不到底足的情況,總的來看,通體施釉在宋元時期應是一種時尚。

【施半釉】施半釉的情況在宋元瓷器中急劇減少,少到了相當的程度,以至於我們很難找到標準的施半釉情況,當然也有一些瓷器在施釉上露胎比較多,像唐代那樣施半釉的情況幾乎不見了。

【口部施釉】宋元瓷器的口部一般均施釉,但眾所周知在定窯白瓷碗中有一部分是芒口,也就是在口部未施釉,不過此類口部有芒的瓷器窯口上基本限於定窯,在數量上也不是特別多,我們在鑑賞時有所瞭解即可。

【底部施釉】底部施釉的情況在宋元瓷器中越來越多,瓷器進一步向精緻化的方向發展,無論是瓷器的外底和內底基本上都施釉。官窯瓷器的底部一般都施釉,但民間窯場的瓷器有的不在外底部施釉,一般情況下內底均施釉,只有個別的情況內底未施釉,類似缸胎的模樣。

【底足施釉】宋元瓷器底足均施釉的情況越來越多,主要是因為許多官窯的瓷器底足施釉,而像定窯等其他民窯場生產的瓷器,底足未施釉的情況還是相當普遍。

【腹部施釉】絕大多數宋元瓷器在腹部施釉,即使有腹部不施釉的情況,施釉的部位距離底足也比較近,僅腹部以上施釉的瓷器數量很少。

【近足施釉】宋元瓷器近足部施釉的情況經常見到,相當多施釉不及底的瓷器,其施釉所到達的部位就是近足部,甚至有的將足部刷上半釉。

【足部施釉】宋元瓷器足部施釉的情況很多,這與通體施釉瓷器的增多有密切關係,但即使不是通體施釉的瓷器其足部施釉的特徵也不是很複雜,從出土器物來看,宋代瓷器足部未施釉的瓷器在總量上依然還是居多數,但主要以民窯瓷器為主。



玉陽堂


剛看到這個問題,覺得太大,無法回答,但兩天後仍未見到比較客觀的答覆。審視了一下手邊有限的宋元立件,也多少回憶一下多年來上手的宋元瓷器,似乎有些規律可以總結,冒昧談談。

宋元瓷器差別很大,不可一概而論。每個窯口有自己的約定俗成的施釉方法,也無法一概而論。因此還是麻煩點,分別談談。

宋代五大名窯,汝窯的立器僅存世一件,在河南博物院,沒上過手,但可以肯定內壁為滿釉,因為支釘燒的技法就是為滿釉器設計的。官、哥、鈞、定立件,都上手過幾件,均為滿釉,似無例外。

宋瓷民窯,耀州、磁州、南宋龍泉等,也多有上手,印象中也均為滿釉。北方黑釉、登封窯珍珠地立件,也都是滿釉。吉州窯梅瓶及小玉壺春瓶看過幾件,但不記得是否滿釉,但曾藏過一件吉州大缽,內無釉。熟悉吉州窯的藏友可作補充。

元代瓷器則大為不同。首先,很多窯口的立件外壁施釉不到底,也有內壁不到底,總之,粗放的多。譬如龍泉窯小香爐,內壁僅口沿處施釉。磁州窯白瓷內多為褐釉,器內用蕩釉法施釉,也有覆蓋不全的地方。

總之,宋元瓷立件內壁是全釉,應具體到時代及窯口,一句話是解釋不清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