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公園“真龍”現身,探訪30000年前人類祖先的故居


欒川縣龍泉公園廟坡的“恐龍洞”遺址發掘引起考古界的轟動,入選2018年河南五大考古新發現,併入選201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欒川龍泉洞遺址屬於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30000——40000年以前,處於猿人向現代人進化的關鍵時期。

懷著朝聖的心情,專程去龍泉公園探訪,參觀30000年以前人類祖先居住、生活的這個既充滿神奇,也充滿神聖的山洞。山洞位於龍泉山公園大門西側的一處懸崖下,後面西側懸崖上松柏蒼翠,東側則是一片竹園。坐西向東,避風又遮雨,一早就能迎來初升的太陽。

山洞遺址考古現場的西側臺階上建有一個小小的龍王廟,廟門刻著一副對聯:思風調雨順,念五穀豐登。傳達著人們樸素的願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門口下邊有一個漢白玉龍頭,堰根立著一塊石碑《龍泉碑記》,


石碑上記載的是東海龍王三太子游歷人間,發現這個人間盛景後,在此居住修煉。後逢乾旱,遂興風作雨降下甘霖,救民於乾旱之中。人們感其得,就把這座山叫做龍泉山。後來被修建成為龍泉公園,供人們免費遊覽休閒。

山洞的東側,也立有一塊石碑,與《龍泉碑記》為民間所立不同,這塊石碑是欒川縣建設局於2002年立的“恐龍遺址”碑,當時根據山洞發現的眾多“龍骨”,初步認定為75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為了保護這個遺址而立的。

近幾年,經過考古發掘,真相逐漸明朗,證實這裡在30000年——40000年前,是古人類居住的“故居”。當時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祖先已經掌握了用火、保存火的技術,學會製作、使用石器、骨器等,這一發現,為研究古人類從猿人進化到現代人的關鍵時期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實物支撐。


最主要的考古成果就是發現了當時人們有意識地使用火塘通過掩埋火種的方式保存火種,打製、磨製石器、骨器,生產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我們的祖先已經變得聰明起來了。一位考古工作者正在專心致志地進行發掘,用小刷子認真地刷著土層!

考古現場雖然用鐵絲網圍著,但過往的遊客還可以透過鐵絲網清楚地看見發掘情況。在沒有被保護之前,這裡曾經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山洞,洞口已經坍塌,被巨石堵住了洞口。現在的發掘現場只有20多平方米的面積,卻發現了數萬件有價值的考古實物。

遊人也許不太瞭解發掘現場的考古價值,但龍王廟的傳說口口相傳。人們視龍為神靈,而華夏民族又被稱作為“龍的傳人”。這座龍王廟與其說是為龍王而立,其實更是對我們祖先的紀念。我們的祖先才是真龍,經過上萬年與大自然的不懈抗爭,終於脫胎換骨,進化成我們現代人。作為龍的傳人,生活在30000年以前的古人,才是真正的“龍”。


石洞的中間部分因採石而被人為挖斷,並遭到毀壞,暴露在外邊。現在發掘的只是洞口部分,隨著發掘的深入,祖先的生活軌跡會更加清晰地展現給我們。

站在遺址洞口的懸崖上,向南望去,欒川縣城盡收眼底。高樓林立,鱗次櫛比,一排現代化的小城繁榮景象。30000年前的祖先,吃完烤熟的食物以後,是否也這樣或站或坐在這個懸崖上下,一邊曬著太陽,一般憧憬著30000年以後的子孫們該是如何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