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平仄、平仄杆、正格、寬格、格律詩、古體詩、畸格怪體?

四聲、平仄、平仄杆、正格、寬格、格律詩、古體詩、畸格怪體?

四聲、平仄、二元化

古韻將平聲稱之為“平”,上、去、入聲,合稱為“仄”。

新韻把陰平(第一聲)和陽平(第二聲)合稱為“平”;上聲(第三聲)和去聲(第四聲)合稱為“仄”。

上述就是四聲“二元化”,只是時代不同,語言規範標準也隨之不同,平仄概念內涵外延也有異同。

孤平定義:

王力先生孤平定義為,除韻字外,詩句中只有一個平聲字。若如此,那麼“馬蹄韻”平仄理論又如何解釋呢?

啟功先生孤平定義為“兩仄夾一平”。針對包含韻句在內的非韻句平仄句式,較為全面明確,易於識別。本人採信遵守之,平仄規則檢驗每試不爽!

平仄押韻標準有古韻和新韻之不同。古韻以方言為基礎,有入聲字。新韻以國家頒佈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規範方言,入聲字已分別規範到四聲中了!

古人詩作及今人標示為平水韻的詩作,以古韻及方言入聲字為平仄押韻標準。

今人現代格律詩,以國家頒佈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為平仄押韻規範標準。

四聲、平仄、平仄杆、正格、寬格、格律詩、古體詩、畸格怪體?

平仄杆”、首句正格

古律絕處於探索階段,不可能像今人那樣明確正格理念!

正格平仄理念,是在古今四聲系統基礎上的“二元化”歸納總結。

啟功先生的“平仄杆”是“兩兩交替”的理論基礎;兩仄兩平像馬蹄聲,能突出詩句中漢字節奏感,體現漢字平仄整齊對稱的建築美,形成漢字聲調的抑揚頓挫的聲律美,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首句第二字和末字平仄,決定首句的四種基本正格類型。

首句第二字仄聲,詩家稱之為“仄起”;第二字平聲,詩家稱之為“平起”。

首句末字仄聲,詩家稱之為“不入韻”;末字平聲,詩家稱之為“入韻”。

所有正格平仄,都能從啟功先生總結歸納前人平仄理論研究基礎上,所發明的“平仄杆”上截取。截取的首句正格平仄,按字數確定。常見的是五言和七言。今以五言律絕正格首句平仄組合為例(其餘仿此類推):

一、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二、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平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四、平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在“平仄杆”截取首句平仄的基礎上,使用替、對、粘規則,不難推出後面各句的正格平仄來。例如:

五絕·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①

平平仄仄平②(押韻)

仄平平仄仄③

平仄仄平平④(押韻)

:即正格句中漢字聲調,兩仄兩平交替。寬格句中“二四六”(雙數位置)漢字聲調按“仄平仄”或“平仄平”交替。“一三五”(單數位置)漢字聲調,在規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條件下,可以“不論”。

:即上下句平仄相反,見①②句,③④句。

:即上聯第二句與下聯第一句平仄相同,見②③句。

:即首句入韻及雙數句末押同韻母的陰平陽平聲調的漢字。押韻的漢字,詩家稱之為“韻字”,又叫“韻腳”。

四聲、平仄、平仄杆、正格、寬格、格律詩、古體詩、畸格怪體?

寬格種類、格律詩“大忌”

在上述正格平仄基礎上,規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的變格稱為“寬格”,包括詩聯界認可的“三仄首”、“三平首”、“三仄中”、“三平中”和“孤仄”(接近句末者較少用)。例如:

仄仄平平仄①

平平仄仄平②(押韻)

平平平仄仄③

仄仄仄平平④(押韻)

黑色字體是寬格。

在上述“寬格”五絕基礎上,各句開頭添加兩個相反平仄,就變化為寬格七絕了: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仄仄)仄仄仄平平④(押韻)

——重要的再說一遍:

①②句,③④句平仄相反,詩家稱之為“對”。

②③句,平仄相同,詩家稱之為“粘”。

“兩兩交替”的正格,詩家稱之為“替”。

律絕和律詩首句末平聲字,及雙數句末的平聲字,詩家稱之為“韻”。

相對正格而言,“三平首”、“三平中”、“三仄首”、“三仄中”都是在正格平仄基礎上的變格,與“孤仄”一樣出現在古例中,由於受時代語言詞彙發展階段的侷限,而被詩聯界所認可,是律絕和律詩的“寬格”。而“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被詩聯界視為“大忌”!何也?說明正格基礎上的變格是有條件限制的。

離詩句末字越近,變格要求越嚴格,反之,變格要求越寬鬆。對比分析可知,這是對古例變格較合理的解釋。古人“寬格”是在出了好句,侷限於當時同義或近義字詞沒有當今豐富,沒找到合適的字詞替換和調整平仄,不得已而為之,而非“兩兩交替”的理想平仄組合。

四聲、平仄、平仄杆、正格、寬格、格律詩、古體詩、畸格怪體?

古體詩、畸格怪體、寬格律絕

在新的同義或近義字詞不斷增加的當今時代,今人如果追捧古人“寬格”,捨棄新韻正格,而自己又出不了名篇名句,甚至一味追捧“失替的“孤平拗救體”、失對的“偷春體”、失粘的“折腰體”,或以“學者”,“大師”自居,煞費苦心地羅列一大堆古體詩名篇名句,為這些自詡為“格律詩”的畸形怪體大開綠燈,就更加不如古人了!例如:

瑤池綠柳欄亭瘦,

平平仄仄平平仄

畫墨丹青入眼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境,

仄平仄

秋。

仄仄仄平(舊韻)

仄仄仄平(新韻)

——在第三句中,第二字“皇”當用仄聲字,卻誤用平聲字,造成與第六字“聖”不同仄而“失替”。第四字“去”當用平聲字,卻誤用仄聲字;造成孤平“硬傷”!

若按舊韻平仄標準,第四句第二字“國”是古“入聲字”為仄,與第六字“玉”當平卻仄,有誤用仄聲字出律之嫌。

若按新韻平仄標準,第四句句第六字“玉”當用平聲字,卻誤用仄聲字,與第二字“國”不同平,也有失替之嫌!

若按格律詩體裁形式粘對要求分析,第三句第二字“皇”平聲與第二句第二字“墨”仄聲,當同仄卻相反,有“失粘”之嫌,有人追捧為所謂的“折腰體”。

後兩句雙數位置(即二四六字)上下平仄當相反,卻相同,有“失對”之嫌,有人追捧為所謂的“偷春體”。

首句第四字“柳”與對句韻腳“收”,以及第四句第四字“有”與句末的“秋”字,都存在韻尾相同的“擠韻”之嫌。首句末(白腳處)的“瘦”與第二句末韻腳“收”字,韻母相同,有“撞韻”之嫌。

孤平、失替、出律、失粘、失對、擠韻、撞韻,漏洞百出,若作為格律詩推崇,恕我實在不敢恭維。

四聲、平仄、平仄杆、正格、寬格、格律詩、古體詩、畸格怪體?

若作為無平仄押韻規則的古體詩,並標示為“古絕”或“古風”,則是一首不錯的詩。

若能調整平仄為:

秦始皇東巡(步韻改詩)

七絕·平起(首句不入韻)

瑤池綠剪蘭亭薈,

平平仄仄平平仄

畫墨丹青入眼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抗老秦皇東覓聖,

仄仄平平平仄仄

金童玉女碧螺酬。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第三句“三平中”,第四句“三仄中”,雖不符合“兩兩交替”(即兩平兩仄音步交替的正格平仄要求),但也在詩聯界認可的“寬格”範圍內,借用畸格怪體追捧者的話說,姑且算是“瑕不掩瑜”吧!

四聲、平仄、平仄杆、正格、寬格、格律詩、古體詩、畸格怪體?
四聲、平仄、平仄杆、正格、寬格、格律詩、古體詩、畸格怪體?

觀點小結

替、對、粘、韻,是律絕和律詩與古體詩的分水嶺和試金石。

繼承需要吐故納新,創新也得遵守律絕和律詩體裁賴以存在的“替、對、粘、韻”基本規則

今人應該與時俱進,倡導以國家頒佈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為平仄押韻規範標準新韻正格。新韻正格,是大勢所趨,是本人和初學者與時俱進者的共同首選。

而盲目追捧“大師”失替的“孤平拗救體”、失對的“偷春體”、失粘的“折腰體”等畸格怪體,及盲目推崇復古舊韻,無異於邯鄲學步,前途不敢樂觀。

四聲、平仄、平仄杆、正格、寬格、格律詩、古體詩、畸格怪體?

結束語

事實勝於詭辯。本人無意也沒必要勉強誰接受分享的平仄常識!誰要是喜歡自創或追捧各種各樣的畸格怪體“格律詩”,或大力推崇復古舊韻,敬請自便,沒人攔著!

有人總是質問我:你文章觀點,出自古代哪個朝代,哪個古人,哪一年,哪一個月,哪一天,哪個時辰,哪個地方,說過的哪句話,或者哪本書,哪一版,哪一章,哪一頁,哪一句,哪個詞,哪個字?似乎出自古人親口說的,親手寫的或古版印刷的格律規則,才是“真理”,崇古復古之神態躍然紙上,請君穿古裝,坐馬車去向早已壽終正寢的古人取“真經”吧。故意刁難或個人攻擊者、簡單標籤式否定者,恕我無可奉告!

本文寫作目的、期望與致謝

對陸續分享的律絕和律詩平仄押韻常識做綜述總結,旨在義務幫助初學者,方便集中地瞭解,所需要律絕律絕和律詩創作審美常識。既然是義務分享,就無意也無必要勉強誰接受!

水平有限,錯漏難免。歡迎友好探討交流,在評論區,引用文章原句,便於訂正錯漏,達成共識!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謝絕標題黨在此簡單貼標籤或不文明個人攻擊謾罵!

謝謝大家光臨!

四聲、平仄、平仄杆、正格、寬格、格律詩、古體詩、畸格怪體?
四聲、平仄、平仄杆、正格、寬格、格律詩、古體詩、畸格怪體?
四聲、平仄、平仄杆、正格、寬格、格律詩、古體詩、畸格怪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