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開往春天的列車”,看看被稱“中國鐵路活化石”的百年小站

乘坐“開往春天的列車”,看看被稱“中國鐵路活化石”的百年小站

燕山深處有一段“最美鐵路”,每年春天,和諧號和花海在這裡相約,成為“開往春天的列車”。百年京張鐵路著名的“人”字線和建設中的京張智能高鐵在這裡組成一個“大”字,似乎寓意中國鐵路正在翻開新的一頁。京張鐵路和京張高鐵的交會處,是被稱為“中國鐵路活化石”的青龍橋火車站。

穿過濃廕庇日的樹林,“青龍橋車站”五個字赫然在目,字下方鐫刻著一百年前流行的韋氏拼音字母。小站始建於1908年,坐落在青山和長城懷抱之中,站名是關冕鈞在光緒戊申(1908年)秋季題寫的,現仍留存。漢字從右向左,字母從左向右,中西文化在此留下了交融的痕跡。站房依然保留修建時的樣式,青灰色的古樸外牆,古老的油燈座、百葉窗,仍保留原貌,具有明顯的上世紀西洋風格,尤其是牆壁上的兩盞壁燈,就像站房的一雙眼睛,注視著百年來的歷史變遷。站房旁還有一組退役的人工手扳道岔,早年鐵路工人正是通過它來改變列車行進方向。

陳列室除了實物還掛著各種老照片,我們可以從中一窺這座歷經滄桑的火車站的歷史。詹天佑的精彩文章《敬告青年工學家》被節選刻在銅板上,格外醒目:

莽莽神州,豈長貧弱?曰富、曰強,首賴工學。交通不便,何以利運輸?機械不良,何以精製作?若夫礦產之闢興,市場之建築,孰非工學之範圍,皆系經營之要著。嗚呼,我工學家之責任,不亦綦重耶!晚近以來,人才蔚起,各專科碩學濟濟,或積經驗,以邃故知;或渡重洋,以求新理。而國內學校所產英才,亦日增不已。工學之前途,發達可期,實業振興,翹足以俟,將不讓歐美以前驅,豈僅偕扶桑而並騎。雖然,默察社會之情形,細觀工學界之狀況,有不能已於言,而為我青年工學家告者,厥有數端。爰簡陳之以為針砭。

從2008年起,青龍橋站停止辦理客運服務,改為技術停車,也就是說,這裡不出售車票,乘客乘坐在延慶站和北京北站往返的旅遊專列在這裡不能上下車,但仍然可以乘車感受“人”字線,可以在列車上看到這座百年小站。

南口至八達嶺段是百年京張鐵路保留較完整的一段,在18公里的距離中,分佈著南口、東園、居庸關、三堡、青龍橋5座老車站,青龍橋車站是保護最好的一座,因此有“中國鐵路活化石”之美譽。2009年,首都博物館和北京鐵路局在青龍橋車站共同舉辦了“工業遺產——京張鐵路青龍橋車站”展覽,從那時起,小站多了一個“標籤”——工業遺產;2018年,京張鐵路正式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青龍橋車站是其重要歷史遺存。

乘坐“開往春天的列車”,看看被稱“中國鐵路活化石”的百年小站

站在站臺上,放眼望去可見不遠處山脊上蜿蜒曲折的殘長城,恰巧這時候,一列和諧號悠然駛來,在古老長城的映襯下,瞬間產生一種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撞擊的感覺,真是一幅難得的和諧畫面!

讓京張鐵路舉世聞名的,是青龍橋車站附近的“人”字形鐵路。

1905年開始修築的京張鐵路,是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自主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京張鐵路所經過的地段山高路險,修築的過程極為艱難,按當年的計量單位,“由南口至八達嶺,高低相距一百八十丈,每四十尺即須墊高一尺”。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火車怎麼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

著名愛國工程師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之”字形線路,也稱“人”字形線路,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用鐵軌書寫了兩個“人”字,這樣就大大減緩了列車爬山的坡度。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列車可以行駛到更高的位置,八達嶺隧道可以儘可能縮短距離。

乘坐“開往春天的列車”,看看被稱“中國鐵路活化石”的百年小站

據青龍橋火車站站長楊存信介紹,八達嶺隧道長1091米,如果沒有“人”字形線路,距離要延長一倍。當時由於經費有限,只使用了一個火車頭,上山的時候推進運行,下山的時候牽引運行;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改用兩個火車頭,前後牽引推進,這樣火車可以裝載更多的人員和貨物。

以當時的工程建築水平,隧洞與“人”字形鐵路相結合,那真是令人歎為觀止。2013年,國務院核定公佈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京張“人”字形鐵路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第七批“國保”名單中唯一仍在運營的一段鐵路。

為了紀念詹天佑先生,在詹天佑逝世三年後,中華工程師學會呼籲,國民政府出資,在青龍橋車站西側設立了京張鐵路紀念碑及詹天佑全身銅像。銅像的後面是詹天佑與夫人譚菊珍的墓,呈站臺狀,是1982年經家屬同意,當時的鐵道部從北京海淀萬泉莊遷移至此的。墓碑雖年久然纖塵不染,可以看出青龍橋站職工們對詹天佑先生的崇敬之情。

父子共同守護青龍橋68年

青龍橋火車站站長楊存信已經在這裡工作了38年,他的父親曾經也是青龍橋車站的站長,如果算上父親的工作年限,父子倆一共守著青龍橋站度過了68個年頭。談起青龍橋火車站,楊站長不愧是一部“活字典”。

“人”字形鐵路和“詹式掛鉤”,久傳為詹天佑設計,楊站長說:“詹天佑先生的後人跟我說了很多次,‘人’字形鐵路和‘詹氏掛鉤’並不是詹天佑先生髮明的,只能說是詹天佑先生把當時國外最先進的設計方法首次引入中國,這在當時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詹天佑銅像下方鐫刻著“詹公天佑之象”,很多遊客來到這裡總有疑問:“‘象’字是不是寫錯了?應該是‘像’吧。”起先楊存信也納悶兒,為了搞清“像”“象”之別,他請教了很多學者,從詹天佑嫡孫詹同濟先生那裡得到答案。原來所用“象”字意為這尊紀念銅像沒有任何藝術加工,見像如見人,是代表詹公原貌的意思。《詹天佑研究文集》中也三次提到“詹公天佑之象”之意。

車站有七塊半石碑,上面刻著一些奇怪的符號,原來這些符號叫“蘇州碼子”,是中國明清兩代和民國初期民間的“商業數字”。京張鐵路興建時正是用“蘇州碼子”來標註長度和高度,這也驗證了這條鐵路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今天,七塊半石碑依然安放在青龍橋車站。

從當年的蒸汽機車到曾經的內燃機車,再到如今的高速動車,一次次的跨越,青龍橋車站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希望它能繼續見證我們的未來。

攝影:蘆興

監製:陳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