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說不易,聽音樂則需要更高的天賦

音樂的歷史深不可測,如同無邊無際的深淵,只有去聆聽,才能知道它的豐厚,才會意識到它的邊界是不存在的。在那些已經家喻戶曉的作者和作品的後面,存在著星空一樣浩瀚的旋律和節奏,等待著我們去和它們相遇,讓我們意識到在那些最響亮的名字的後面,還有一些害羞的和傷感的名字,這些名字所代表的音樂同樣經久不衰。

——餘華

读小说不易,听音乐则需要更高的天赋 | 余华的私人FM

記者:請問餘先生哪一年開始聽西洋古典音樂?

餘華:我開始聽古典音樂的時間比較晚, 1994年3月買的音響。 以前, 也用 Walkman 聽過一些磁帶, 但從嚴格意義上說,應該是1994年剛剛開始。

記者:您是一位作家,您認為音樂比小說還重要嗎?

餘華:沒有任何藝術形式能和音樂相比。 應該說, 音樂和小說都是敘述類的作品, 與小說的敘述相比, 音樂的敘述需要更多的神秘體驗, 也就是音樂的聽眾應該比小說的讀者更多一點天賦。

記者:那麼,您現在一天大約聽多長時間的音樂?

餘華:我早上起得比較晚, 從起床一直到深夜我都聽,只要是可以坐下來靜心聽的時候。到了深夜,我就用耳機聽。

記者:寫作的時候聽不聽?

餘華:不聽。

貝多芬的痛苦在我看來很像是激動

读小说不易,听音乐则需要更高的天赋 | 余华的私人FM

記者:聽說您對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很高的評價?

餘華:我喜歡為內心而創作的藝術家。 在我看來,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是為內心的需要而創作的, 他一生都在解決自我和現實的緊張關係, 所以我尊敬他。 如果拿貝多芬和馬勒作為柴可夫斯基的兩個參照系, 我個人的感受和體驗可能更接近柴可夫斯基。 貝多芬的交響曲中所表達的痛苦, 是一種古典的痛苦。 在貝多芬的交響曲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痛苦的聲音, 可在那些痛苦中我們找不到自我的分裂, 所以貝多芬的痛苦在我看來很像是激動, 或者說在他那裡痛苦和激動水乳交融了。貝多芬的交響曲中,我最喜歡的是《田園》,《田園》表達了至高無上的單純。

記者:您的意思是說,貝多芬代表了十八世紀?

餘華:貝多芬創造的是一個英雄時代的音樂, 因為他不復雜, 所以我更喜歡聽他的單純。 馬勒音樂中的複雜成分,你在貝多芬那裡很難找到, 但在柴可夫斯基那裡可以找到。馬勒和柴可夫斯基其實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但我總覺得柴可夫斯基是馬勒的前輩。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裡,有深不見底的絕望

读小说不易,听音乐则需要更高的天赋 | 余华的私人FM

記者:有一種說法, 認為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裡表達的只是他個人的痛苦, 而馬勒音樂裡表達的是整個猶太民族及世紀末的痛苦, 馬勒能在音樂中超越痛苦, 而柴可夫斯基卻永遠跳不出來。

餘華:一個人和他所處的民族、 時代背景都是聯繫在一起的。只要完整地表達好一個人的真實內心,就什麼都有了。我聽柴可夫斯基的音樂, 不用去了解, 一聽就是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的產物。 我覺得柴可夫斯基是馬勒的前輩, 就是因為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中沒有超越。 幹嗎非要超越呢? 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中充滿了一種深不見底的絕望。

記者:您認為絕望和超越絕望,這兩者有沒有高低之分?

餘華:深陷在絕望之中, 或者說能夠超越絕望, 這應該是同等的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況。 就我個人而言, 我更容易被絕望吸引,這使我更容易被它感動。因為絕望比超越更痛苦,也就是說絕望是一種徹底的情感,而超越是一種變化的情感。柴可夫斯基是把痛苦赤裸裸地撕給人們看, 所以我以為柴可夫斯基比馬勒更能代表十九世紀的世紀末。

……

我覺得柴可夫斯基比馬勒更像自己, 或者說對自己的瞭解更徹底。 柴可夫斯基是從他自身出發, 也就是從人的角度進入社會, 而不是從社會出發來進入人。

我覺得柴可夫斯基倒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很相近, 因為他們都表達了十九世紀末的絕望, 那種深不見底的絕望, 而且他們的民族性都是通過強烈的個人性來表達的。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中, 充滿了他自己生命的聲音。 感傷的懷舊, 纖弱的內心情感, 強烈的與外在世界的衝突, 病態的內心分裂, 這些都表現得非常真誠。 柴可夫斯基是一層一層地把自己穿的衣服全部脫光。 他剝光自己的衣服, 不是要你們看到他的裸體, 而是要你們看到他的靈魂。

……

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中, 我們經常會聽到突然出現的不和諧: 一會兒還是優美的旋律, 一會兒就好像突然有一塊玻璃被敲碎……他音樂中的不和諧因素, 是他的自我和現實的緊張關係的表現, 充分表達了他與現實之間的敵對, 他的個體生命中的這一部分和另一部分的敵對。 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內心扭曲, 或者說是內心分裂的作曲家。 他身上其實沒有什麼浪漫, 在他同時代的作曲家中, 我們很難聽到他音樂中那種尖利的聲音。 它突然出現, 打斷甜蜜的場景, 然後就變成主要的旋律…… 一個正常的人, 在與現實和自身的關係中屢屢受挫, 遭受各種各樣的打擊, 最後是傷痕累累、 破衣爛衫地站在地平線上, 揮揮手就要告別世界了。 聽到這裡, 我都想掉眼淚。 有人說柴可夫斯基沒有深度, 我不明白他們所指的深度是什麼。

莫扎特不懂人世——天使會懂人世嗎?

读小说不易,听音乐则需要更高的天赋 | 余华的私人FM

記者:您認為柴可夫斯基與莫扎特之間,有什麼聯繫?

餘華:莫扎特是天使, 而柴可夫斯基是下地獄的罪人。我的意思是說, 莫扎特的音樂是建立在充分和諧的基礎上的音樂, 他的旋律優美感人, 而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在旋律上來說, 也同樣是優美感人的。 因為柴可夫斯基有罪, 所以他的音樂常常是建立在不和諧的基礎上。 有人說莫扎特是超越人世, 其實他是不懂人世——天使會懂人世嗎? 而柴可夫斯基是因為知道的太多了,所以他必須下地獄。

勃拉姆斯的敘述是文學中的但丁

而不是荷馬

读小说不易,听音乐则需要更高的天赋 | 余华的私人FM

記者:要是柴可夫斯基與勃拉姆斯相比呢? 勃拉姆斯的交響曲,被公認為是充滿了理性思考深度的,你怎麼認為?

餘華:勃拉姆斯讓我想起法國新小說派的代表人物羅伯· 格里耶, 這樣的比較可能貶低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交響曲給我的感覺是結構非常嚴謹, 技巧的組合非常非常高超, 他差不多將海頓以來的交響曲形式推向了無與倫比的完美, 雖然偉大的作曲家和偉大的作家一樣, 對結構的把握體現了對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可是勃拉姆斯高高在上, 和我們的距離不像柴可夫斯基那樣近。

記者:勃拉姆斯相比之下, 是不是比較掩飾或者壓抑自己的情感,去追求結構和德國式的理性思考?

餘華:勃拉姆斯的交響曲, 總要使我很費勁地去捕捉他生命本身的激情,他的敘述像是文學中的但丁,而不是荷馬,其實他的音樂天性裡是充滿激情的,但他剋制著。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他的小提琴協奏曲。 我覺得在所有的小提琴協奏曲中, 勃拉姆斯的是最好的。 與勃拉姆斯的交響曲相比, 我更喜歡感性。 勃拉姆斯的情感傾注在小提琴上時, 就有一種情感的自由流淌, 非常輝煌, 讓我們聽到了勃拉姆斯的生命在血管裡很響亮地嘩嘩流淌。 我喜歡他的所有室內樂作品, 那都是登峰造極的作品, 比如那兩首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 在那裡我可以認識真正的勃拉姆斯, 激情在溫柔裡, 痛苦在寧靜中。

肖斯塔科維奇作品的力量,

不以時代為前提

读小说不易,听音乐则需要更高的天赋 | 余华的私人FM

記者:很多人認為,貝多芬晚期的作品,馬勒、西貝柳斯、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才是真正重要的?

自然, 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利去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音樂, 當一個人說他不喜歡馬勒, 而喜歡鄧麗君時, 他本人並沒有錯。

對藝術的欣賞一方面來自自身的修養, 另一方面還有一個觀念問題, 比如受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 許多人喜歡肖斯塔科維奇, 認為他的音樂是對斯大林時代對知識分子精神壓抑與摧殘的真實控訴, 其實這樣的評價對肖斯塔科維奇很不友好, 他們把他作品力量的前提放在社會和知識分子問題上, 如果這個前提一旦消失, 也就是說斯大林時代一旦被人遺忘, 知識分子的問題一旦不存在了, 肖斯塔科維奇是否也就沒有價值了?

肖斯塔科維奇作品中那種焦慮、 不安和精神上的破碎, 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時代的壓力,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內心的力量。 那個時代裡受到壓抑的藝術家不只是肖斯塔科維奇, 為什麼他最有力? 柴可夫斯基在這方面, 就是他在表達內心時不僅有力, 而且純潔, 我所說的純潔是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任何來自內心之外的東西, 正是這種純潔, 才使他的力量如此令人感動。 所以我說那種認為柴可夫斯基是民族作曲家的看法不是很確切, 他就是作曲家, 任何放在作曲家這三個字前面的話都是多餘的。

現在還有一種很荒謬的觀點,好像真實地傾訴自己情感的作品,讓人聽了流淚的作品,反而是淺薄的。 藝術為什麼不應該使人流淚? 難道藝術中不應該有情感的力量? 當然情感有很多表達的方式, 使人身心為之感動的、 使人流下傷感或者喜悅的眼淚的方式在我看來是最有力量的。 我們要的是情感的深度, 而不是空洞的理念的深刻。

總之, 隨便否定一個大師, 好像一揮手就把托爾斯泰、 巴爾扎克、 柴可夫斯基、 貝多芬否定了, 這都是二十世紀的毛病。我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不喜歡柴可夫斯基,就好像這個時代要否定那個時代, 是一個時代對另一個時代的報復心理。

現在, 當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我們這個時代也將被另一個時代取代時, 恰恰是對過去時代大師們重新理解的開始, 對柴可夫斯基, 對托爾斯泰都有重讀的必要,通過重讀,我們有可能獲得新的精神財富。

——整理自《文學或者音樂》

選篇《重讀柴可夫斯基——與雜誌記者的談話》

读小说不易,听音乐则需要更高的天赋 | 余华的私人FM

來自餘華的文學&音樂清單

《文學或者音樂》

28 篇精讀筆記·30 年閱聽史所得·近百位大師璀璨再現

比無限清單更好的閱讀,那就是重讀

读小说不易,听音乐则需要更高的天赋 | 余华的私人FM

古典發燒友的音樂筆記

破解文學和音樂的“通感”之美,聆聽柴可夫斯基、馬勒、肖斯塔科維奇等音樂大師的作品與心靈。

引領文學經典的啟蒙之旅

細剖詳解博爾赫斯、福克納、馬爾克斯、托爾斯泰、海明威、卡夫卡、契訶夫等巨匠正典。

非普通讀者的閱讀範本

餘華以多重視角解讀經典,為什麼讀,以及如何讀。

互動時間

读小说不易,听音乐则需要更高的天赋 | 余华的私人FM

有沒有一段音樂

讓你淚流滿面

無論是古典的、浪漫的、民族的,抑或是流行的

情感的力量,比空洞的理念更加深刻,更直達人心

分享你的故事

評論區點贊最高的三位,送出譯林精美筆記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