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面試技巧:課堂教學案例指導

教師面試技巧:課堂教學案例指導

案例1.《彈力》

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彈力》必修一第三章第2節

教學建議:

1.讓學生自己動手感受在拉橡皮筋時手的感受,通過回憶初中所學習的知識並舉出生活中的有關彈力的例子,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2.通過橡皮筋與橡皮泥的演示實驗,學生直觀的觀察現象的共同特徵,從而引出對形變的講解。並且根據形變是否可以恢復,引出彈性形變的概念。

3.概括彈力的定義,並總結彈性產生的條件。

4.通過用微小量放大法做演示實驗,判斷桌面對手會產生彈力,並判斷彈力的方向。

有關資料:

微小量放大法在物理學中有廣泛的應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一百多年後,卡文迪許利用微小量放大法由扭秤實驗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G的數值。

典例展示——導入參考

情景:學生在拉動皮筋時,手會感覺到皮筋給手的一個力

內容: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分發了橡皮筋,現在你們自己動手拉動一下皮筋,感受一下,在拉動皮筋的同時,手有什麼樣的感受?手會感覺到一個力的作用,這個就是在初中接觸過的彈力,那麼在生活中又有哪些彈力的存在呢?玩蹦床,壓縮按動筆上的彈簧時都能感到彈力。那彈力產生的條件是什麼呢?彈力的方向應該如何判斷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研究——《彈力》。

教師面試技巧:課堂教學案例指導

案例2.《摩擦力》

課文來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3節《摩擦力》

教學建議:

1.本節課摩擦力的知識在學生初中已經學習過,並且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因此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導入,展示兩組與摩擦力相關的場景圖片,展示生活中處處存在摩擦力,從而引出本節內容。

2.展示小人推箱子的場景圖,探討在幾個場景中是否都存在摩擦力,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引出靜摩擦力的概念,結合初中知識以及靜摩擦力的概念,總結得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3.分析以上場景可以得出只要箱子與地面間沒有產生相對運動,靜摩擦力的大小就隨著推力的增大而增大,並與推力保持大小相等。

4.在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是否會無限增大時,教師演示實驗,把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木塊,從而引出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教師面試技巧:課堂教學案例指導

有關資料:

1.假如沒有了摩擦力,我們無法拿起任何東西,我們能拿東西靠的就是摩擦力,摩擦力來自於物體本身的凹凸和我們手上的指紋,而沒有了摩擦力,物體與手都很光滑,當然拿不起東西;想寫字卻拿不起筆,筆又不能和紙產生摩擦;想吃飯碗筷卻拿不住,手拿筷子要靠手與筷子之間的摩擦力,沒有摩擦力就拿不穩筷子,同樣筷子就夾不穩菜,牙齒也更不能咬住飯菜了,人就無法吃東西了;想喝水又提不起杯子;想穿衣服卻拿不起穿不上;想工作勞動,但任何工具都一次次從手上滑落:還不僅如此,擰瓶蓋、扭把手等一系列的力的作用也都無法進行……這樣的話,生活處處都是重重困難。

2.假如沒有了摩擦力,我們無法行動。因為腳與地面沒有了摩擦,而沒有摩擦力的道路比冰還滑,人一走動就會滑倒,而且滑倒後就無法站立,要站立必須用手或身體其他部位用力在地面依靠摩擦力才能站立起來的,我們既站不穩,也無法行走在冰上步行,那簡直就是寸步難行。我想由於冰滑,走不多遠就累得滿頭大汗,那時人們只有伏倒在地上才會覺得好受些吧。

典例展示——導入參考

創設情景多媒體導入法

上課,同學們好,請坐。

今天上課前,我們先來一起看兩張圖片,分別是花樣溜冰比賽,下雪天在地上鋪炭灰,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他們與什麼有關呢?沒錯,是摩擦力,在我們生活中摩擦力處處可見,初中所學習的摩擦力的概念是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繼續研究《摩擦力》的相關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