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煩縣地理座標為東經111°31′~112°02′,北緯37°51′~38°13′,位於太原市西北的呂梁山區腹地,距太原市區97公里,境域總面積1289平方公里。
[3]地形地貌
婁煩縣境內西北部群山環繞,東北部丘陵起伏,山脊與毗鄰縣(市)成天然分界線,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拔2708.9米,最低海拔1030米。
氣候
婁煩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徵是氣候乾旱,雨量較少,氣溫較低,風力較小,光照充足,溼熱同季,分季節看:冬季漫長、乾燥寒冷,夏季炎熱、雨季集中,春季風多、升溫較快,秋季短暫,天氣涼爽。全年平均氣溫在7.1℃—8.1℃之間,無霜期為120—140天,年平均降雨428毫米,全年偏西風,年平均風速2.5米/秒。日照總時數為2872.6小時。乾旱、霜凍現象較多,“十年九旱”、“春凍早霜”是其主要特點。
土地資源
婁煩縣小水溝生態發展
婁煩屬山多坡廣的黃土高原,婁煩縣總面積1289.85 平方公里,約佔山西省總面積的8‰,約佔太原市總面積的18.3%。
截至2012年4月,婁煩縣有耕地283.15平方公里,林地337.02平方公里,城鎮工礦佔地28.73平方公里,其餘為牧草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5]
水利資源
婁煩水庫(3)
汾河位於婁煩縣城東部,縱貫南北,流經境內37公里。境內較大的河流還有:澗河、嵐州河、赤泥河、細米河、天池河、西川河、南川河。流域面積922.8平方公里。洪水總量:豐水年6847萬方,平水年5441萬方,中等乾旱年4251萬方。
婁煩縣有清水河溝40餘條,均屬小泉小溝水,年清水總量為218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也較為豐富,據初步測算,豐水年13971萬方/年,平水年12051萬方/年,中等乾旱年10771萬方/年,地下水可開採量為10.9萬噸/日。按其埋藏條件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自來水三種。婁煩縣水域面積6.75萬畝,佔總面積的3.48%。
礦產資源
婁煩境內已探明的主要有:煤、鐵、大理石、硅、鋁釩土、石灰石、石墨、漢白玉、石英石、磷、石膏、雲母、水晶石、銅、金等。尤其煤、鐵、硅、大理石較為豐富。[4]
婁煩縣已探明的煤儲量達15億噸,以肥氣煤為主,另有焦煤、汽煤等品種,具有埋藏淺、易開採、煤質好等特點,發熱量均在8000大卡/克以上。主要分佈在境內南北兩端,煤田面積65平方公里。鐵礦儲量在6億噸以上,主要分佈在西部尖山、皇姑山一帶,含鐵品位均在45%以上,可露天開採,是太原市主要礦源之一。
婁煩縣已探明的硅礦儲量為100萬噸,主要分佈在米峪鎮鄉,硅的含量達98%。大理石儲量1億立方米,品種主要有米紅、灰蘭、黑色、白色四種。石灰石遍佈全縣。
生物資源
婁煩縣境內林木中針葉林以落葉松、紅松、白松、雲杉、柏樹為主;闊葉林以楊、柳、榆、槐為主。果樹種類主要包括蘋果、梨、桃、葡萄、杏等。野生果樹主要有山桃、山杏、酸棗、山定子、雞桑等,此外,灌木中沙棘資源豐富。
野生動物資源中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褐馬雞、梅花鹿、鹿麝、豹、黑鶴、白天鵝等。[4]其它野生動物還有狼、狐狸、獾、野豬、野兔、狍、黃鼠狼、松鼠、灰頭鸚鵡、野雞、畫眉、大雁、燕、杜鵑、啄木鳥、鷂子、鴿子、麻雀、黃鶯、斑鳩、蝙蝠、烏鴉、喜鵲、貓頭鷹、百靈鳥等。之外,還有魚蝦、龜蛇等。
婁煩縣牧坡廣闊,草原豐盛,品種繁多,據調查有4000餘種。中藥材藥用植物有24個科,400多種,主要有冬花、黨參、白芷、枸杞、板蘭根、甘草等。另外,馬家莊鄉楊灣村引種的西洋參已獲得成功。
“周王繪圖有樓煩國”。樓煩原是一個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稱,後來演變為地域概念,成為歷史上郡、縣、鄉的名稱。今婁煩縣地名,去歷史上“樓”字之“木”旁,誤將“樓煩”寫作“婁煩”始於明末清初,在清代“樓煩”與“婁煩”還一直混用。原因之一“樓”、“婁”二字在古漢語中可以通用,人們為省筆劃所致。原因之二,據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重續靜樂縣誌》載,有人認為古“樓煩”為胡人佔據之地,後來在這裡居住的漢人為了避諱自己成為胡人,而沿用了音名改變了“樓”字的字形。另外,在二十八宿中“婁”星為“吉星”,意為這裡“吉星多”、“吉星高照”。[1]
建制歷史
西周至春秋時的樓煩國相當於北起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帶,後擴展壯大,其範圍大致包括北至內蒙清水河一帶,西達陰山之南,南到山西靈石,東迄河北平山縣,東南邊緣太原市區。[2]
戰國時期,樓煩國為趙武靈王所破,歸屬趙國,樓煩這個地名就在這一帶以郡、州、縣、鎮一直延續下來。
[2]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先把全國劃分36郡, 後來擴展為46郡,就增設了樓煩郡。
西漢因置樓煩縣,治所在今朔城區夏官城村。今太原市的婁煩縣在漢代屬汾陽縣地,魏晉南北朝時期為牧苑。
西晉末,因戰亂劉琨徙樓煩縣民越過陘嶺重置樓煩縣,縣址在今原平市大陽村。
婁煩縣
北齊縣廢。
隋大業四年(608年)復置樓煩郡,轄靜樂、臨泉、秀容(今忻州市)3縣,郡治在今寧武縣寧化鄉。築樓煩城,其地址在今婁煩縣境舊婁煩舊址(今汾河水庫淹沒區)。[2]
唐代郡廢。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州,名為憲州。唐初憲州轄樓煩、天池、玄池三處牧馬監,為唐北邊疆軍馬主要來源地,時有“婁煩駿馬甲天下”之謂。今太原市的婁煩縣唐初為樓煩監牧地,置監牧使。龍紀元年(公元889年)在憲州城又增設樓煩縣, 成了州縣兩級所在地。
五代北漢憲州與樓煩縣沿唐制。
北宋及金,樓煩改屬嵐州。
到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樓煩縣併入管州,改置樓煩巡檢司。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樓煩縣改屬永寧州。
明初廢縣為鎮,併入靜樂縣,設巡檢司,屬太原府。
清延明制,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婁煩為鎮,屬忻州府靜樂縣管轄。
辛亥革命後,民國初年(公元1912年),廢府,改州為縣,並於各省設道,靜樂縣屬山西省雁門道。全縣劃為三個區,今婁煩縣大部分地區為原第二區,為婁煩鎮,直到1940年1月“晉綏事變”前夕。
民國29年(公元1940年)屬晉西北行政公署三專署靜樂縣。
1940年1月7日,中共靜樂縣委在婁煩地區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此後,縣政府機關一直常駐於婁煩地區,所屬地域也大部分為今婁煩縣。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11月晉綏邊區將原歸八專署管轄的靜樂縣改稱婁煩縣,同時劃歸三專署管轄,縣政府設在婁煩鎮。
1946年2月婁煩又歸靜樂縣,並屬六專署。[2]
1949年10月至1971年4月,婁煩境域一直屬靜樂縣。
1958年,修建汾河水庫時樓煩鎮為水庫淹沒區,原地居民西遷至何家莊、童子崖重建樓煩鎮。
1971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復建婁煩縣,屬呂梁地區。
1972年4月1日改屬太原市。縣人民政府駐地婁煩鎮。
閱讀更多 旭東讀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