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區,湖北武漢市市轄區,位於武漢市西郊,地處漢江與長江匯流的三角地帶,地跨東經113°41′-114°13′,北緯30°15′-30°41′之間。區境北傍漢江與東西湖區唇齒相依,南臨通順河與漢南區山水相連,東瀕長江與江夏區隔水相望,西與漢川市交錯接壤,東北鄰漢陽區,西南鄰仙桃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區總面積1100平方公里,轄12個街鄉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常住總人口45.93萬人(2017年末)
[1]。商末周初,先隸南國,後屬鄖國。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國。秦統一中原時,屬南郡。1948年,與沔陽、漢川建立中共川漢沔縣委、縣政府。1949年,恢復漢陽縣建制;隸屬沔陽專區。1951年,改屬孝感專區。1959年,劃屬武漢市。1960年,復屬孝感專區。1992年,設立武漢市蔡甸區。
境內著名景點有:沉湖溼地、九真森林公園等。
蔡甸區前身為漢陽縣。商末周初,先隸南國,後屬鄖國。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國。
秦統一中原時,屬南郡。西漢時,北部屬安陸縣,南部濱長江一帶屬沙羨縣,同屬江夏郡。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沌陽縣。東漢末建安初年,復為安陸縣。
三國時,魏、吳分據江夏郡,置石陽縣(又名石梵)、沙羨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石陽為曲陽;惠帝永興二年(公元305年),改曲陽為曲陵,復置沌陽縣。南北朝時屬郢州江夏郡、司州漢陽郡,置沌陽、灄陽縣(後廢)。隋屬沔陽郡、置沌陽、漢津縣。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因漢津縣位於漢水北岸,依“山北為陰,水北為陽”的舊例,改名為漢陽縣。唐先後隸沔州漢陽郡、鄂州江夏郡。
五代十國時,先後屬吳和南唐,仍隸鄂州,為漢陽軍(領漢陽、漢川)治所。
宋初,屬荊湖北路漢陽軍。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27年),改漢陽軍為漢陽府,隸屬湖廣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漢陽府,縣屬湖廣佈政使司武昌府;十三年(公元1380年),恢復漢陽府。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北、湖南兩省分治,漢陽府隸屬湖北布政使司,仍轄漢陽、漢川兩縣。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湖北布政使司將德安府孝感縣和黃州府黃陂縣劃為漢陽府的轄地。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又將安陸府沔陽州列入漢陽府管轄,從此漢陽縣成為附郭首縣。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準漢陽、漢口分治(陽夏分治),漢口鎮及周圍數鄉從漢陽縣分出,另立夏口廳,同屬漢陽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漢陽府為漢陽縣,屬湖北省江漢道。後又屬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蒲圻專員公署第一和第三行政督察區。1926年,成立中共漢陽縣委會(縣委機關設漢陽城區)。
1932年,與漢川建立中共川陽縣委會。1941年,與黃陂、孝感建立漢孝陂邊區工作委員會。
1948年,與沔陽、漢川建立中共川漢沔縣委、縣政府。
1949年2月,川漢沔縣委分為沔東縣委和川漢縣委, 川漢縣委轄4個區,其中有漢陽一區和四區;4月撤銷川漢縣委、縣政府;5月16日漢陽縣全境解放,同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恢復漢陽縣建制;7月, 正式建立漢陽縣人民民主政府;8 月, 改為漢陽縣人民政府, 隸屬沔陽專區。1951年,漢陽縣改屬孝感專區。
1959 年, 劃屬武漢市。1960年,復屬孝感專區。1975年,劃歸武漢市為武漢市四個郊縣之一。
1992年9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漢陽縣,設立武漢市蔡甸區,其行政區域不變,區治仍設蔡甸街。
人口
2017年,全區常住人口45.93萬人。戶籍人口46.1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71萬人。全年共出生5930人,出生率 11.8‰;死亡2381人,死亡率4.74‰;自然增長3549人,自然增長率7.06‰;符合政策生育率99.48%,出生人口性別比108.66。[1]
民族
2011年,蔡甸區共有21個少數民族(蒙古、回、維吾爾、苗、壯、滿、侗、瑤、白、土家、傣、水、土、俄羅斯等),共有少數民族人口917人,雜散居在蔡甸、大集、奓山、玉賢、張灣、索河、永安、侏儒、洪北、消泗、桐湖等街鄉鎮。其中1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回族和土家族(主要分佈在蔡甸街)。
境內地勢由中部向南北逐減降低,中部均為丘陵崗地,坡度較緩,最高處九真山海拔263.4米,為全區群山之首。北部為平坦平原區,地面高程多位於20-24米之間, 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南部為窪地平原區,屬於漢水與長江兩個河漫灘之間的湖窪低地,高程在19-22米之間。 北有漢水逶迤西來,南有長江浩瀚東去,東荊河自西向東橫切全境,構成三面環水之勢,全境地貌是壟崗為主體的丘陵性湖沼平原。
氣候屬北、中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 具有熱豐、水富、光足的氣候特徵。年平均無霜期為253天, 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450毫米左右, 且雨量分佈的地域差異不明顯,但年際差異較大,最高降水量可達1865.8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可達2111.8小時,光能輻射每平方釐米112.4千卡,均集中於春、夏、秋三季, 具有明顯的溫光同季的特點。南北溫差不明顯,平均氣溫為16.5℃。春季月平均為16℃,夏季27.6℃,秋季17.5℃,冬季4.8℃,一年中最冷月與最熱月多出現在1月和7月,極端最高溫達39.6℃(1978年8月3日),最低溫為-14.1℃(1977年1月30日)。
礦產資源
境內現有礦床(點)58處,9種。1、溶劑石英砂岩礦。11處,儲量9926萬噸。主要產於大集街伏牛山、玉賢鎮鹽山、奓山街奓山、侏儒街橫山一帶。2、耐火粘土礦。3處,儲量150萬噸。主要產於大集街姜灣、玉賢鎮蝙蝠山、 蔡甸街鳳凰山。3、水泥石灰岩。9處,儲量19238萬噸。 主要產於侏儒街、奓山街宗許灣、永安街張灣等地。4、 玻璃石英砂岩。3處,儲量1740萬噸。 主要產于軍山鎮大軍山、永安街雷公山、索河鎮嵩陽。5、水泥粘土礦。 產於侏儒街烏龜山。6、建築石英砂岩。11處,儲量80841萬噸。主要產於蔡甸街鳳凰山、索河鎮六神山、軍山鎮王家山等地。7、磚瓦粘土礦。17處,儲量5651萬噸。 主要產於張灣街牌坊灣、蔡甸街丘灣等地。8、河沙。沿漢江分佈。9、煤礦。2處,主要產於奓山街陳家嶺、蔡甸街。
實際開採礦種有水泥石灰岩礦、石英砂岩礦、玻璃石英砂岩礦、耐火粘土礦和磚瓦粘土礦,主要滿足武漢市建築業和水泥及其他產品生產原料。
水利資源
境內長江過境流程19.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0913立方米/秒;漢江過境流程37.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784立方米/秒;東荊河由仙桃市入境,過境流程77.3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7.82億立方米。境內降雨以蔡甸區站數據為標準,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10402.9萬立方米,漢江多年平均過境客水量536億立方米。雨水豐沛,地表水資源較豐富且地下水貧乏,地表徑流總量(即全區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47321萬立方米。境內河汊縱橫,湖泊星羅棋佈,大小湖泊57個,承接了區內絕大部分地表徑流產水,蓄水面積93.4平方公里。其中:東湖、西湖、小奓湖、桐湖、官蓮湖、沉湖主要湖泊正常蓄水位在19.5-22.8米之間,正常蓄水量約1.26億立方米。在汛期時為洪水調蓄區,其中東湖與長江相通,小奓湖與東荊河相聯,沉湖、官蓮湖、桐湖等與杜家臺工程分洪道為一體,汛期洪水可排,枯水期江水可引,調度運行十分方便。有塘堰8492口,蓄水容積3381萬立方米。2002年,國家投資2.67億萬用於兩江干堤達標整治建設,使兩江干堤全面達到防禦“五四”型洪水標準。
動物資源
家養畜禽有如下:主要有豬、牛、雞、鴨、鵝、家兔、貓、狗等30餘種,以山禽和水禽為主。其中白鸛、黑鸛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小天鵝、小麂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客禽有天鵝、野鴨和雁等。醫用動物(MedicalAnimals)生物製品原料如血清馬、雞胚等;檢測工具如家兔;中藥原料如鹿(茸)、熊(膽)、牛(黃)、馬(寶)、虎(骨)等。16種觀賞動物(寵物,Pet)貓、狗、鸚鵡、金絲雀、金魚等。
植物資源
主要植被25種,其中灌木類有鹽膚木、山胡椒、胡枝子、杜鵑、梔子、六月雪、南竹、冬青、竹類、野薔薇、野花椒、芫花、白棟、奓木、野山楂、野柿子、紫藤等17種。草木類有絲茅、蕨類、蘚類、狗尾草、苔草、撥葜、葛藤等8種。樹種共有69科,140屬,250種,主要用材樹種有馬尾松、溼地松、火炬松、馬褂木、杉木、水杉、池杉、側柏、川柏、樟樹、檫木、法桐、楓香、意楊、榆樹、柳樹、楠竹、泡桐等。主要經濟樹種有柑桔、銀杏、梨、桃、枇杷、茶葉、葡萄、李等。
水稻,蓮藕、冷食瓜、蔬菜;豆類、薯類、蠶豆、為主要作物;經濟作物以棉花 ,油籽、蔓青、大芥、胡麻、大麻、等為主;蔬菜作物主要有蘿蔔、白菜、芹菜、韭菜、蒜、蔥、胡蘿蔔、菜瓜、蓮花菜、菊芋、刀豆、芫荽、萵筍、黃花、辣椒、黃瓜。
水產資源
水產資源有如下:有魚類資源16科77種,其中理科魚類48種,佔62.3%,青、草、鰱、鱅、鯉、鯽、鯿、鱖、烏鱧是主要經濟魚類。主要經濟水生動物有甲魚、蟹、黃鱔、泥鰍等。
閱讀更多 旭東讀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