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日本】從石田梅巖到稻盛和夫的商業哲學

【“近觀日本”是旅日作家、中歐商學院客座講師陳藥師在界面新聞開設的專欄,講述日本的商業和文化】。

超越日本

日本企業還值得中國學習嗎?從GDP來說,中國已經超過了日本,從互聯網產業來看,日本人極為羨慕中國互聯網行業讓我們生活變得特別便利,比如在手機支付方面,日本遠遠落後於中國,甚至在中國,連地鐵裡要飯的都自帶二維碼可以微信支付。

那到底,日本企業還值不值得學習呢?

一方面,我們看到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產業玫瑰色的光景,但另一側,我們看到的是依然有無數消費者不辭勞苦地從日本揹回來大量消費品,甚至是沉重的馬桶蓋。他們對於日本產品的迷戀近乎狂熱,連退燒藥都篤信日本的更好。他們在日本能大口大口、放心的痛飲下去一升牛奶,他們感慨日本街道的整潔,人與人之間彬彬有禮的交往之道。他們還喜歡在深夜看《深夜食堂》,或者在靜謐的東京街道尋找一家還在營業的深夜食堂,當然,在那裡沒遇到什麼故事,只有一杯冰酒、幾盤小菜。

這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敘事。在戰後,日本政治特色不斷被消磨,對日本的關注只限於經濟層面,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後才真正洞悉了這個國家的崛起之道,鄧小平坐上新幹線都無法抑制內心的激動:太快了!就像有鞭子在抽打一樣。

但是很快,日本社會的經濟神話迅速跌落谷底,他們經歷了強烈的物質主義洗禮,他們在全世界投資、收購,女性把奢侈品一件件搬回了家。但隨著泡沫經濟崩潰,日本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歲月。

弔詭的是,即使當中國的GDP超越了日本,我們依然會感慨,為什麼日本有全球最多的百年老店、千年老店?這個世界上,企業壽命超過100年的公司數量,日本排第一,美國第二,美國也值得讚歎,這個國家建國才200多年,長壽企業遙遙領先於歷史悠久的歐洲國家。企業壽命超過200年的公司數量,日本還是排在第一。

此外,壽命超過300年曆史的日本企業數量接近了4000家。也就是說,從17世紀的德川幕府到現在,有4000多家大小不一的公司存活了下來。

商業哲學之美

在我們經歷了四十年激盪的改革開放、創業守業之後,很多管理者開始思考企業如何基業長青。

即使到今天,日本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模板,為什麼日本企業能長盛不衰呢?在於日本商業哲學本身的生命力。

日本企業傢俱有某種特質,叫和魂商才。這個詞誕生於明治維新時期,是偉大的企業家教父澀澤榮一總結出來的,到了那個時候,企業家精神獲得昇華,他結合中國儒家思想,提倡企業應該尊重仁義禮智信的經營理念,為社會做貢獻才是企業存在的意義。

彼時,日本商業不斷崛起,很多大公司成為商業決鬥場上無與倫比的強者,中小企業則要麼成為附庸,要麼煙消雲散。

澀澤榮一敏銳的發現了商業界亂象,他也堅信企業的使命不僅僅是賺錢,就如同一個人存在的價值不應該只是吃飯、喝水河水、呼吸而已。

當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澀澤榮一的思想不是孤立存在,憑空出現的,他只不過收集了散佈在日本商業歷史沙灘上的貝殼,重新雕飾成了一個巨大的思想體系而已。

三井財團在四百年前就提出,以顧客為導向的經營哲學。管理學家德魯克說,這可能是人類第一次提出以顧客為導向的經營理念。

古代日本的近江國,就是現在的滋賀縣一代,商人輩出,他們有一個公認的經營哲學: “三方好”(買方好、賣方好、世間好)經營理念,澀澤榮一認為,這一思想是更日式經營哲學的源泉所在。

而從古代以來,日本經營者都奉行克勤克儉的哲學,如同清教徒般不追求奢華的生活,但求企業能長久永續。

鈴木正三被認為是日本企業家精神的奠基人,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日本戰國時時代末期期末年,日本的社會正由混亂走向建立秩序的過渡時期。鈴木正三做過武士、官僚,最後出家。他認為經商也是一種修行,他提出能在嚴寒酷暑中做艱苦之業時,諸多煩惱之心就已經轉化成為大人之覺。或者通過艱苦創業能消滅內心的貪嗔痴。他進一步指出,創業的場所就是道場,對於職員還是經營者,都是在修行。

數百年後,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延續了鈴木正三的思想,稻盛和夫提出了工作禪的概念,工作就是一種修行,在修行的過程中,你能獲得內心的寧靜與滿足,超越工作帶給你的虛榮感和金錢。

商業哲學與宗教

這些商業哲學基於對商人自我修養的提升極為有意義。另一方面,將商業哲學上升到宗教層面恐怕日本的歷史也早於其他國度。

生活在17世紀後半段以及18世紀中葉之前的日本商業思想家叫石田梅巖,他的洞見在於將商業思想與從明朝流傳過來的心學結合在了一起。心學來自於明朝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王守仁。其核心是知行合一,強調思想與實踐的結合。

石田梅巖正是王陽明忠實的粉絲,他極力主張知行為一,提出“知性至行易”。為達到知性,首先要勤勉於靜坐的冥想工夫;其次是排除利己心及求利慾望。他對於商業哲學的闡釋根基是心學,然後抓取了佛教、道家的一些思想,糅合統一。石田梅巖的功績在於,他將商人的思想學術化、倫理化,並上升到宗教觀念的高度,來闡釋士農工商各行業的社會平等與商人獲取利潤的正當性、合理性,與市民社會的要求相適應,從而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石田梅巖指出,商人獲取利益必須正當。

後世稻盛和夫提出三信的經營哲學,也就是信念、信用、信心,可以說與前人對商業哲學的敘述如出一轍。

我們其實很容易捕捉到日本商業哲學之所以能傳承下來的原因,起因當然是日本商業脈搏本身就在一直跳動並且延續下來,百年老店如此之多,傳承的不僅僅是財富、技術,更重要的是被家族廣泛認可的經營理念。

學者傅高義在《日本新中產階級》中對日本家族企業有著生動的描述,他說,日本家族企業在遴選繼承人上,非常慎重,雖然他們遵從長子繼承製,但更看重繼任者的才華,對企業經營哲學的認可。

對於繼任者來說,他們承擔著巨大的責任,因為一旦企業在自己手上斷送了,就會被社會認為是對先人的背叛和傷害。

有整整四百年曆史的大丸百貨店創始人叫下村彥右衛門,他制定了企業經營的家訓,傳播給後人恪守,家訓寫道:先義而後利。也就是說,企業要先考慮自己的社會責任,考慮自己的誠信,其次再思考賺錢的事兒。作為下村彥右衛門的後人都盡忠職守地奉行著祖輩留下來的勸誡。

我曾經拜訪過宇治的一家抹茶店,這家店鋪有五百年的歷史,店鋪不大,三層小樓,沒有分店。這家店鋪在過去曾經為天皇和將軍供應抹茶。他沒有我設想的那麼龐大,但一直堅守做抹茶延續數百年。

店主是家族企業繼承人,他不會玩智能手機,不會上網,唯一會做的事情,就是製作抹茶。在他的茶室一直掛著祖宗的遺訓:一個道字。我請他解釋道的含義,他笑著說,道可道,非常道。總之要恪守。

回到主題,今天,我們是否還有必要向日本企業學習呢?電影《小偷家族》裡有一句話說:自己選擇的才是牢固的。今天日本浮現在我們腦海、眼中的樣子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至少是在可供選擇的條件下做出的選擇。

而我們呢?怕的是無從選擇,迷失了自我。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