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什麼原因導致許多農田拋荒,怎樣才能激發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呢?

頁川木木1


先打下算盤,糧食一百斤就一百二三十元,畝產按1000斤每畝(高產情況下),一畝田就1300元收入,成本:種子、農藥、化肥、人工、機械共計每畝算700元,一畝純收入600元。一戶平均約4畝,算下年收入就那麼二三千元。外出務工呢,按最低收入算,至少也有三萬元每年以上收入吧。可想而之,這是導致拋荒最主要原因吧。

有人問還有那麼多沒拋荒的,的確是有原因有二,其一年紀大的在家不能外出務工的勞動力,不過這類人群平均年齡上了60歲,守著家裡一畝三分地,解決吃飯問題,老一輩人是勤儉節約不想荒廢了良田,但也是種一年算一年在堅持著。其二土地流轉近些年是趨勢,促年在增加,也大大減少了農田拋荒。

總之,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業。國家也制定了一系列關於農業的扶持政策。隨著政策利好於農業,農業升極轉型後拋荒也會隨之減少。


鄉里胖伢


種地虧本,我這基本沒人種了,都是丘陵地,一塊地幾分,東一塊,西一塊,水溝、渠全廢了,就算流轉了,土地平整、建路、修溝渠、修抽水站費用也很大,平均一畝地要5000-10000。以前國家把土地平整費用給土地大戶自已平整,很多人跑關係、搞假流轉,拿到錢後不種地,去挖礦、炒房,現在土地平整國家招標,平整後的土地不能種,溝渠不能用。當年我流轉1000畝土地,平整項目1000萬,有人招到標後200萬賣了,買的人聽說賺了2-300萬,平整的田,一邊水深半米,陷到腰了,一邊沒水;平整的地也是一邊高一邊低,高的地方全是硬黃土,旋耕機都只打下去10釐米,所有的溝渠都不能用,我們自已請幾臺挖機挖了一年,項目我們沒簽字,錢照樣領走了。如果一千萬給我們,我們只要300萬就能全弄好,結果是一千萬,半拉子工程。這就是中國農業現狀。


阿牛china2016


主要是什麼原因導致許多農田拋荒,怎樣才能激發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呢?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孩子,家裡有四五十畝地,我深知農民種地的辛苦,辛苦勞作一年沒有收入或收入也只夠解決溫飽問題,導致大齡青年都出去打工。打工掙的多,勞動力都出去了,大片的農田就沒有人種了。

我記得去年我家種了十畝花生到收成的時候下了一個星期雨到處都是水花生都泡在水裡。一點點下去拔再抱到沒有水的地方。有的花生泡的時間長都臭了,花生這幾年價格低,這樣泡的花生更賣不上價。總的算下來拋除肥料農藥種子人工真的沒有錢了,還沒有出去打工一天還掙個200元。所以種地收入回報太低,風險大收穫沒有保證,再遇到天旱,水淹,冰雹,大風大雪的襲擊,更可能顆粒無收。

現在國家對農民有補貼,種田,買農機,看病,養老等。國家對農民的惠農政策也激發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還要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對補貼的也再提高一些。提高農民種田的回報率,加強對農民科學種田技術的培養,才能激發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安徽芊芊


主要是什麼原因讓農田拋慌,怎麼樣才能激發農民來種地呢?

感謝提問者的提問,我是三農人農村一味,作為一個返鄉大學生,我來給大家談談我為什麼放棄了城市那麼好的工作而回來搞農業創業吧。

我畢業於2013年,畢業後到了世界500強企業上班,那時候工資也是一個月5000到6000元,對於剛畢業的我來說一天不是那麼累的工作,還拿著這麼高的工資,其實我很滿足。

但每年回家後,看到我們老家荒廢的土地,心裡就不是滋味,童年的時候一到春天滿山遍野都是綠油油的麥田,彩籽花,那種清香只成了回憶,所以我感覺很悲傷,心裡有一種念頭那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把村名們鼓動起來繼續種田呢?

當我和村裡的叔叔阿姨談論到此事時,他們都說一年只種地,麥子,玉米,彩籽又買不了多少錢,而且還得耽誤一年的功夫,出去打工一年兩口子掙個5.6萬不是問題。終於讓我明白了他們為什麼拋棄了田,出去打工。

在2017年的時候,由於國家大力支持返鄉青年創業,而且也是國家的政策,我看到了希望,既然國家都在支持,那說明也是一次商機,正好我們當地最近幾年有一種經濟樹“花椒”價格非常的好,所以我就辭職回家種起了花椒,現在已經3年時間了,➕上之前父母種的一年也夠自己的生活。而且我也估計村民們去種植這種樹。

自己投資也建起了辦公樓,準備今年做自媒體網絡電商,把我們這裡的花椒銷往全國各地。讓更多的人嚐到我們農村的這一味。

所以激發村民的種植,那就是村民能看到一畝地的收入如果超出了他去外面的勞動,那麼他就會種,現在我們本地的村民他們每家都是幾十畝花椒,再也沒有之前的荒地了,因為幾十畝花椒園一年的收入也有7.8萬,他們也沒有必要把主業放在打工上了。





農村一味


造成農田拋荒的主要原因之一,種田不緊辛苦,而且賺不到錢。一畝田能收稻子1000斤左右,現在稻穀1.5元一斤,人工費,化肥,種子,加起來如果遇到天氣不好,可能還要虧本。記得小時候種兩季稻穀,早稻和晚稻。那時沒有機械,全靠人工,暑假時候天氣非常熱,收割完早稻後,立馬要把晚稻種下去。倆畝地我們四個人差不多要五六天才能做完。累得腰痠背痛。這麼累還不賺錢,你說誰還想做。



現在的就業選擇多了,年輕人一般都是上班,或做點小生意,來錢遠遠比種田來的快。而且沒這麼辛苦。


如果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田拋荒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首先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如果每個月給農民發放工資,按每戶種植面積大小提高相應的補貼,讓農民在生活上得到保障。我看用不多久田拋荒問題就會得到解決了。

農民一年到頭做最辛苦的事,得到的卻是最少的收入。那些明星隨便一場商業演出就是好幾十萬。職業無貴賤之分。如果沒有農民伯伯種糧食,我看誰還有力氣演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鄉村小優


農田拋荒的主要原因,一是投入和產出收入不成正比,甚至虧本。二是多數沒有形成規模,沒能機械化生產,刀耕火種的實在太苦太累收入又少。我在廣西一個三四線小城的鄉下,離城裡十三個公里。家裡五口人才不到五畝水田,如果種水稻滿打滿算一年兩季就收一萬斤左右的稻穀。而機耕費、化肥,護理、收割、收來還要曬乾儲藏。這都還不算,最起碼得浪費一個人圍著這幾畝田守著。一萬斤穀子最多也就兩萬元,而就在我住的小城裡那怕去早餐店打工每月也有兩千五元的工資,你說還有誰願意去日曬雨淋的守這幾畝田?


開拖拉機迎接春天1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點心得。我老家是農村,時常回老家,也聽說過,也見過荒廢的田地。對於荒廢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1、付出和收穫不成比例,或者說,賠本。我家在河南,平原,家裡平均每人七八分地。我記得小時候,收的除了交公糧基本上夠吃。改革開放後,大家紛紛外出打工,家裡糧食才有結餘,能賣一點。隨著經濟發展,部分地被收,家裡目前一畝多地。根據村上人說法,目前種地僅能落下一季秋。意思是除了成本,一年下來僅能收貨一季秋天作物的收成(我們這多是種玉米,也就是種玉米的賣的錢基本就是一年的淨收入,兩畝地,也就能收兩三千元)。而相比外出打工,只要肯下力氣,吃苦,即便在建築工地,大半月也就掙出來了。2、種地辛苦。即便是現在機械化程度高了,種、收都使用機械化,中間除草,打藥都需要人工。收小麥,收玉米,曬小麥,曬玉米等,都很辛苦。3、農村空心,只剩下老年人,小孩,年輕點的都外出打工,老年人也種不了太多地。


超級小沐沐


我是一個農民也來談談土地為什麼被拋荒吧?先我們來算一算紀帳,我家田二畝多一點加上地共計三點八畝,一年收水稻二千五佰斤,玉米五六佰斤,一年總收入三千多元,敢問這樣的收入誰還種它,我家常住人口六人,我如呆在家裡種地以現在的物價,我們只能喝西北風,打工就不一樣須然苦點致少能養活家人,要想農民極極種田,國家必須有正確的方法,種子賣天價,化肥賣天價,農藥賣天價,農機賣天價,等等凡是賣給農民的都是天價,但是農民種出來的國家來定底價,這是什麼世道種田怎麼活,想想都後怕。農民用一點耕地修建一個住房還要這樣手續那樣手續,請了支部書記又請國土局,在請建設所,各個單位給點錢,修個房下來打發他們都要上萬。遍地都是拋荒田,十里八村難見一個壯年人連雞鳴狗叫之聲都沒有了政府視而不見繼續下去五致十年過後十八億畝怕是保不住了。


獨立尊嚴平等


在我們這地方人多地少,一個人只有4分田,又是梯田,不能用機械化,都要人工,累得要命,請人牛耕一畝田一次6oo元,谷種一畝田I2o元,扦一畝田一人一天|5o元化肥5o鉀肥90元,5o斤尿索6o元農藥5o元,抽水費|5o元,收回家二時間3oo元。一畝田的開支需要|52o元加治蟲三次工資2oO元共計|72o元。一畝田收l2oo斤谷摺合人民幣l56o元,還要虧損|6o元收回來還曬沒有算工資,試想還有誰願意種稻谷,要想土地莫拋荒,建議國家給種地農民按月發工資才是唯一辦法。等過若干年後,5o,60,7o生的人死了後,中國完全無人種地了,食物都要從國外進口。


段龍輝509


其實農民的想法很簡單,什麼東西有錢賺就種什麼。要想解決當前一些地方農田拋荒問題,激發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就必須讓種田有錢可賺。具體來說,要看以下“三個一點”:

第一,糧食價格能不能合理性地漲一點?

我一說漲點糧價,可能就會有人噴我了,說什麼不顧及農村穩定,亂起鬨。其實,說這話的人一般都不是農村人,起碼現在不是,因為他要買農民種出來的糧食吃。如果糧食價格漲了,他要出的買糧吃的錢就更多。

但是,很多農民都說,一斤糧食價格都比不過一瓶水,這樣的糧價實在有點低。但是話說回來,糧食是國家戰略安全物資,而非純商品的產品,既要保證農民種糧有一定收益,又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人人都有糧吃,適當地漲一點糧價能不能做到呢?

第二,化肥農藥等成本能不能再降一點?

農民種糧,最主要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我相信,現在的農村裡,想靠種糧出售賺大錢的農民不會很多,想要賺錢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解決。

種糧不賺錢的原因除了糧價低外,最主要是因為成本太高,特別是種子、化肥、農藥、機耕等成本,不斷地在上漲。往往到了收穫的時候一算帳,很多農民不僅沒有賺錢,而且還將人工虧了進去。

如果能針對種糧提供對應的農資補貼,降低投入的成本,以鼓勵農民多種糧,是否有可能做到呢?

第三,國家對種糧的補貼能否再高一點?

我知道,一直以來國家對糧食生產非常重視,出臺的扶持政策也很多了。按照現在的種糧綜合補貼每畝可能也有一兩百塊了,全國18億耕地補貼已經很大。

但是否有可能只針對糧食這一產業給予更多更高的補貼?或者國家以儲備的方式高價收購農民出售的餘糧?

市場是最好的調節槓桿。人們都有一種趨利心理。當一種產品在市場上暢銷好銷、能夠賺錢時候,將會有很多人搶著去種它。糧食也是這樣。不知我說的是否有道理?

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桂農通”,更多三農問題解答與您一起分享。謝謝您的點贊,謝謝您的留言,謝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