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巷陌,人道大師曾住!衚衕裡的中國文化史

“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先生的這句名言為我們揭示了大學的真諦!而學校裡教授們的人格魅力、做事風格則直接影響著一所大學的學風!在北京老城區的衚衕裡隱著不少名人舊居,這其中就不乏昔日的大師們·········

一、東堂子衚衕75號 蔡元培故居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蔡元培先生像

1917年元月的北京天氣格外寒冷,一輛馬車停在了位於沙灘的北大紅樓前,眾多北大校職員工早已在這裡守候等待著新任校長的到來。當蔡元培先生步下馬車時,校職工按照慣例鞠躬敬禮,他們沒有想到,新校長並未目無旁人的傲慢走去,而是脫帽予以鞠躬回敬。正是這“鞠躬回敬”不僅讓人們感受到了新校長的與眾不同,更是由此拉開了北大輝煌的帷幕········ 在擔任北大校長的十年間,先生以“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為辦學方針為北大延攬眾多英才,促進了新思潮的傳播和學術的繁榮。使得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蔡元培故居外部 燕都拍攝

儘管曾身居要職,但蔡元培先生一生儉樸未置一宅一地,在北大任職期間,先生先後在西城、東城、宣武租房居住。其中位於東堂子衚衕的75號院保存最為完好,且意義重大,蔡元培先生1917年至1923年間在此居住,期間爆發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這座宅院也成為了“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之一。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蔡元培故居內部 燕都拍攝

現在的故居大門為倒座房後開,並不是最初的大門,整座院落坐北朝南為一三進四合院,其中第一進院的倒座房就是當年蔡元培先生的會客廳。2000年東堂子衚衕西口拆遷改造,蔡元培故居原本是要異地重建,但後經政協委員建議及北京市領導批示,蔡元培故居原址保留並對院落進行修繕維護,成為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每週一至五對外開放。

二、東總布衚衕32號 馬寅初故居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馬寅初先生像

東總布衚衕32號院是馬寅初先生於1950年5月購買,整座建築為西洋風格。圍牆較高,院內建築是一棟二層西式樓房,現在馬寅初的後人仍在此居住。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馬寅初故居外部 燕都拍攝

作為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早在1914年馬寅初便已經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成為享譽國內的知名學者,並於1916年任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1927年應蔡元培先生之邀南下杭州,並於1928年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在民國政府任職期間,馬寅初依舊保持學者本色,同時兼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上海國立交通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馬寅初故居內二層西式小樓 燕都拍攝

1948年底,馬寅初借道香港,轉赴北京,參加新中國的籌建。並於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學校長。1952年大學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自東城區沙灘遷至海淀區原燕京大學校址,馬寅初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為避免遠道奔波,馬寅初被安排在燕南園63號居住,在此期間因發表《新人口論》而遭到錯誤的批判。1960年馬寅初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又搬回東總布衚衕32號。1979年平反恢復名譽並任北京大學名譽校長。為表彰他對於人口學的貢獻,1993年3月,被授予首屆中華人口特殊榮譽獎。

三、 西海西沿2號 梁巨川、梁漱溟故居

1918年深秋,一位六旬老人步履沉重的邁出家門,家門口的什剎海成為了他人生的終點!就在投湖自盡的幾天前他曾問25歲的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答道:“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梁巨川像

梁巨川是清末官員、學者。光緒間舉人。曾任內閣中書、民政部主事等官職,1918年面對民國初年國家的種種亂象梁巨川投湖自盡,以求警醒世人。

該碑原立於積水潭畔普濟禪林寺山門外的土坡上,是梁巨川的生前好友彭翼仲所立,後毀於文革時期。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梁巨川、梁漱溟故居外部 燕都拍攝

梁巨川雖仕途黯淡,但為人正直清高,喜歡結交文人雅士。在一次拜訪著名報人彭翼仲先生時,梁巨川被沿途什剎海畔的風景所吸引,隨在此置業作為書齋使用。這就是今天的西海西沿2號。從1914年置宅到今已歷經百餘年。

1925年梁漱溟搬到此處居住,為了紀念父親,梁漱溟特意對院落和花園進行修繕及部分增建。並在父親生前住所的北屋廊下懸掛“桂林梁先生讀書處”匾額一方,左右配以對聯一幅,上聯:“忠於清所以忠於世”,下聯:“惜吾道不敢惜吾身”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梁漱溟先生像

梁漱溟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民主人士、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1916年,年僅23歲的梁漱溟在《東方雜誌》上發表《究元決疑論》一文,這篇文章引起了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的注意,梁漱溟被邀請到北大擔任講師。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梁巨川、梁漱溟故居內部 燕都拍攝

1952年,梁宅西花園部分被總政總政文工團徵用。作為報償,總政出款與政協一起將舊居加以翻新油飾,並在通往西花園門處增蓋西房三間作為附設用房。房屋修繕後,已在頤和園內居住兩年之久的梁漱溟先生搬入,並一直居住到1966年。

四、興華衚衕13號 陳垣故居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陳垣先生像

1992年北師大著名教授啟功先生欲將自己賣畫所得善款設立獎學金,用於獎勵在教學、科研和學習中取得顯著成績的青年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當大家都建議啟功先生用自己名字命名獎學金時,啟老則以自己的授業恩師陳垣先生的書齋——“勵耘書屋”中的勵耘二字命名獎學金以報答老師的教育之恩。當年正是陳垣先生的慧眼識珠將只是初中肄業但卻頗具才華的啟功招致輔仁大學。

現在位於興華衚衕的13號院就是陳垣先生的故居,從1939年搬入至1971年去世,先生在此居住了32年。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陳垣故居外部 燕都拍攝

這是一座標準的兩進四合院,這裡不僅是陳垣先生的住所,也是學生們經常看望先生求教學問的地方,啟功先生在回憶文章中就曾提到,當年他和餘遜、柴德賡、周祖謨四位年輕教師就經常在老師的書房裡請教問題、聆聽教誨,也因而被戲稱為“南書房四行走”。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陳垣故居的第一進院落已成為不折不扣的大雜院 燕都拍攝

除了學術方面陳垣先生還十分重視師生們的個人儀表,輔大青年教師牟潤孫平常不太注意修邊幅,經常忘刮鬍子,每逢這時去見陳校長,陳校長就用手朝他的下巴一指,他就知道又忘了刮鬍子,惶恐不已。後來就養成每見陳校長必先摸下巴的習慣,但百密仍有一疏,有一回臨見校長之前,忽然發現又沒刮鬍子,回去已來不及了,趕緊跑到陳校長隔壁不遠的餘嘉錫先生家借刀子現刮。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陳垣故居二進院已闢為陳垣先生紀念室 燕都拍攝

興華衚衕離輔仁大學很近,陳垣先生自1927年起輔仁大學校長直至1952年“大學院系調整”。在此期間,先生不僅為輔大聚集了聚集了朱希祖、馬衡、餘嘉錫、鄧之誠、沈兼士、劉半農、范文瀾、羅常培等國內一流學者,還和全校師生一起度過了艱難的抗戰歲月。

七七事變後,輔仁大學因有德國教會背景而成為淪陷區中一座堅守民族尊嚴的孤島。在校長陳垣的帶領下,全校師生拒絕日偽當局威逼利誘,拒不接受日偽教育部命令,仍遵國民政府之學制及教材。陳垣校長為師生講述《日知錄》和《鮚埼亭集》,以顧炎武、全祖望等抗清志士的民族氣節勉勵學生。在全校師生的堅守下,輔仁大學成為整個抗戰時期北平唯一沒有懸掛日偽國旗、沒有誦讀日偽奴化教育課本的高校。

1952年5月19日,私立北京輔仁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併組成新的北京師範大學,原輔大校長陳垣出任合併後的北京師範大學校長。昔日輔大的學風、校風也被陳垣校長帶到北師大。當年被陳校長格外器重的啟功先生日後更是成為北師大知名教授。

五、新開路衚衕73號 劉瑞恆故居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劉瑞恆先生像 圖片源自網絡

提到劉瑞恆大家可能會有些陌生,但要提及他曾擔任校長的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那可是大名鼎鼎!這座百年學府為我國培養出了眾多醫學人才,被譽為中國醫學殿堂!

劉瑞恆先生是我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先生於1913年獲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先後在上海紅十字會和中國哈佛醫學院工作。1918年,經伍連德醫生推薦來到北京協和醫學院任外科醫師。1924出任北京協和醫院代理院長,成為協和醫院首位擔任院長的中國人。1929年開始兼任北平協和醫學院校長,成為協和首位擔任校長的中國人。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史

劉瑞恆故居外部 燕都拍攝

協和醫院在建院之初,還在附近擇址建設了兩座別墅區和幾棟專家住宅,專供在協和醫院工作的高級教授們居住。現位於新開路衚衕的73號院就是協和當年為劉瑞恆先生建造的住宅,是一處帶花園的二層小洋樓。但在1926年居住在此的劉瑞恆先生可無心欣賞這典雅、寧靜的庭院風貌。他捲入了一場公案········

1926年3月8日,協和醫院迎來了一位病人,這就是已身患尿血癥的社會名流梁啟超。經過透視,醫生髮現其右腎有一黑點,診斷為瘤,遂予以手術割除。術後解剖此腎,果見有一大如櫻桃的黑點,後經化驗為良性腫瘤排除癌症。但卻由此引發一場中西醫之爭,陳西瀅、徐志摩、魯迅均捲入這場爭論中。後來不知怎麼著,原本的中西醫之爭卻演變成“醫生由於判斷失誤,將梁啟超健康的左腎切去,而將病變的右腎保留”,一時間“梁啟超錯割腰子案”被鬧的是滿城風雨,作為主刀醫生的劉瑞恆更是被推向了風口浪尖。但事後證明,這卻是一條不折不扣的謠言,所傳之言並無確鑿證據,包括與梁家十分熟悉的費慰梅在其所著的《林徽因與梁思成》一書中提到的梁啟超“割錯腎”的信息來源也是聽一位朋友“告訴的”。

在梁啟超去世後,其子梁思成在《梁啟超得病逝世經過》一文中也提到其父“入協和醫院檢查多日,認為右腎生瘤,遂於3月16日將右腎全部割去,然割後血仍不止。”而梁啟超本人則在手術後發佈一則《我的病與協和醫院》的英文聲明,該聲明至今保存在協和梁啟超的病例檔案中,這份聲明後來被翻譯成中文並在《晨報》中發表,在聲明中梁啟超特別提到“右腎是否一定要割,這是醫學上的問題,我們門外漢無從判斷。據當時的診查結果,罪在右腎,斷無可疑。”“右腎有毛病,大概無可疑,說是醫生孟浪,我覺得冤枉。”

2006年北京協和醫院舉辦了一次歷史病案展覽,一大批珍貴病例檔案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其中就包括梁啟超的英文病案。這份原始檔案不僅完整記錄了梁啟超先生住院、檢查、手術的全過程,也擊碎了纏繞在劉瑞恆先生身邊的流言蜚語。

時光荏苒,撫今追昔!這些代表一個時代的大師已離我們遠去,他們留給後人的除了一處追思以往的故居,更多的還是他們的教育思想及學術成果,這些寶貴財富值得後人借鑑與思考!

(作者 燕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