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唐雲,我國著名畫家,也是一位收藏家。生於西湖邊嗜茶的他,愛好宜興紫砂壺。


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生前有紫砂老壺、名壺數十把,其中僅曼生壺就八把,故有齋號稱“八壺精舍”。 這八把曼生壺是唐雲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平日裡不輕易露面。自唐雲紀念館落成以來,集體亮相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次。

世人得一把曼生壺已屬三生有幸,唐雲如何有幸奇蹟般連獲八壺?且聽慢慢道來

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陳曼生以文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將詩詞、書法、繪畫、金石融入紫砂壺,將文人藝術與制壺技藝有機結合,完成了紫砂壺從工藝品到文人藝術珍品的轉變。

兩把合歡壺和扁壺、瓢壺、匏壺、提樑壺、笠蔭壺、井欄壺,這八壺的來源各不相同,每一把壺都有一段故事。有的是他從藏家手中重金買到的,也有在古玩市場慧眼識珠低價淘到的,有朋友慷慨贈送的。唐雲的“八壺精舍”當然不止這八把壺,但卻以這八把曼生壺聞名。

▌不還價,四兩黃金一把壺


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唐雲所藏合歡壺


在八把曼生壺中,只有一把是在 1949年以前得到的,就是唐雲常用的那把合歡壺。其時,他從杭州到上海不久,在一次酒會上,無意聽說一位叫阮性山的人,手中有一把曼生壺,現在要出讓。唐雲看過阮性山畫的梅花,但並不認識阮性山。通過朋友介紹,唐雲見到了這把壺。壺的顏色及造型已使唐雲喜不自勝,一看壺的刻銘——“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再看壺底,有“阿曼陀室”四字,頓時不忍釋手。

畢竟是買賣,阮性山開口要價是四兩黃金。初到上海的唐雲,生活還漂泊不定,哪裡有四兩黃金!但唐雲在購置藏品上自有他的豪氣,只要喜歡,即使千金,從不討價還價;不喜歡的,價錢再低也不購買。這次他沒有還價,籌措了四兩黃金,把這把壺買了下來。

從此,唐雲的家中總算有了一把曼生壺,為他的“八壺精舍”樹立了根基。後來唐雲才知道,這把壺原是他的老朋友陳伏廬的,阮性山和陳伏廬也是好友,合歡壺是阮性山從陳伏廬手中購進的。

▌胡佐慶舊藏的合歡壺


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唐雲所藏合歡壺


建國初,唐雲是古玩市場常客。他常在吉祥寺吃過中飯,睡過午覺後漫步到五馬路的古玩市場。在那他買過字,買過畫,也買過鼻菸壺、玉器之類的小玩意。而他真正所要搜尋的還是曼生壺。

一天,唐雲走進一家古董店,老闆笑臉相迎,給他斟上一杯上等的龍井茶。老闆和唐雲閒聊著,試探著他想買什麼東西。當談起“曼生壺”,店老闆說:“曼生壺倒是有一把,壺主病了,急需用錢……”“拿出來看看。”一聽說有曼生壺,唐雲立刻興奮。“在家裡,我去拿。”老闆說著就去取壺。

一刻工夫,老闆把壺拿來,說:“這是胡佐慶的收藏。”唐雲知道,胡佐慶是有名的茶壺收藏家。唐雲接過茶壺一看,只見壺底有“曼生”印,一看那壺銘,唐雲的眼睛就亮了,壺銘是:“八餅頭綱,為鸞為凰,得雌者昌。”這壺銘是什麼樣的含義,唐雲還來不及去想,馬上就說:“好東西,我要了。”

“只是價錢可能大了些,人家等錢用。”老闆說。

“既然人家等錢用,你說多少就多少。”唐雲。

“二百五十元大洋!”店老闆要了價。

“就二百五十元大洋。”唐雲一摸口袋,才知道自己身邊並沒有帶錢,立刻又說,“只是我身上沒有帶這麼多錢。”而曼生壺卻緊緊握在手中,似乎是怕別人買去。

“你先拿去,改天再送錢來。”老闆對唐雲是絕對是信任的。經過一番籌措,第二天唐雲按時就把錢送到了。

▌送貨上門的扁壺

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唐雲所藏扁石壺


“有扁斯石,砭我之渴”,這是八壺精舍內第三把茶壺的壺銘。此壺原是上海收藏家宜古愚的藏品。這時,宜古愚家境衰落,老人又生了病。在新中國建立前,他家中的收藏都已散落,這時就不得不賣他視若生命的曼生壺了。古董商們知道宜古愚要賣曼生壺,已經幾次上門,可是宜氏幾次都沒有把此壺賣出,他很關心這壺的命運,到了古董商手裡,將來就不知它要流落到誰家了。

宜氏得知唐雲收藏曼生壺,竟親自把壺裝在錦盒之內,送到唐雲家中。

“鄙人不才,現在吃的是敗家子的飯。”宜老不無傷感地說。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唐雲安慰老人家。

“是啊,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把它轉讓給你,到了你的手裡,它就不會有第二次被轉讓的命運了。”老人黯然淚下。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事情都很難說。”唐雲說。

“不會的,不會的,你會與它終身為伴的。”宜古愚斷言。

果然,唐雲一生都將此壺愛護有加。

▌借十元錢買的瓢壺


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唐雲所藏瓢壺


有一年,唐雲到北京,要畫家周懷民陪他去逛什剎海的古玩市場。北京是明清兩代的帝都,特別是到了清代,文物古董精粹多匯流到北京。唐雲漫步在古玩市場,東張西望,突然看到一把紫紅色的石瓢。唐雲走到地攤前,彎腰把壺拿起,捧在手裡一看,果然是曼生的佳作,那壺銘特別使唐雲歡喜:“不肥而堅,是以永年。”

一問價錢,攤主只要二十元錢。這時唐雲身上雖然只帶了十元錢,但他並不還價,向周懷民借了十元錢,把這把壺買下。

“你買這東西幹啥?”周懷民問。

“個人歡喜,我歡喜它就買了。”唐雲看似隨意地說,其實是胸有成竹。

▌胡若思代買的匏壺


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唐雲所藏匏壺


提起八壺精舍中的第五把曼生壺,唐雲總是說,“這把要感謝胡若思。”

胡若思是大風堂的門人,山水畫家。一次,胡若思到蘇州,在舊貨商店看到此壺,就自作主張地給唐雲買了回來。 唐雲一看,原來是一把“匏壺”,是曼生壺中不多見的造型。那壺銘簡潔古樸明瞭:“飲之吉匏瓜無匹。”

後來,唐雲得到這把壺的拓本,才知道此壺原為清代大收藏家吳大澂的藏品,應是吳家的傳世之寶,不知為什麼卻流落到市井。

▌滿足歡喜的提樑壺

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唐雲所藏提樑壺


唐雲的一位朋友魏仰之,是位書畫愛好者,收藏古今書畫頗豐。他在廣東工作時,專程去北京,陪唐雲去什剎海古玩市場。他也想借助唐雲的眼力,在古玩市場上買幾件東西。這次,魏仰之什麼也沒有買到,唐雲卻又買到一把曼生壺,而且只花了五十元錢。這是一把提樑壺,壺的把柄造型很別緻。那壺銘是:“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

“茶壺你買它幹什麼?”魏仰之問。

“個人有個人的歡喜。字畫你買它幹什麼?不也是為了滿足歡喜嗎?”唐雲說罷,兩人哈哈大笑起來。

▌亞明家裝醬油的笠蔭壺


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唐雲所藏笠蔭壺


1979年,唐雲去南京參加中國畫的評選工作,和亞明相遇。酒餘飯後,他們在一起聊天,亞明說起他家有一把茶壺,是用來裝醬油的,壺嘴被堵住了,燒菜急用醬油時,偏偏倒不出來,用鐵絲也無法搞通。

“你拿來我看看,能不能給你把它弄通。”唐雲說。

相隔一天,亞明果然把那把裝醬油的紫砂茶壺拿來了。唐雲把沾滿醬油的茶壺在手中把玩,愛不釋手,根本不提捅茶壺嘴的事。

“這東西很好,你留著玩吧。”唐雲說。

茶壺沒有通,亞明又只好把它帶回家中扔在一角。

過了幾年,唐雲和亞明在山東參加全國美協會議。兩人的房間門對門,不開會就在一起聊天。唐雲又想起亞明家中放醬油的那把茶壺,就問道:“你那把放醬油的茶壺還在吧?”

“你喜歡?”自己能有一件東西使唐雲念念不忘,亞明自然也很高興。

“我喜歡,那是一把曼生壺。”唐雲說。

“既然是老友喜歡,不管是什麼壺,我都送給你。”亞明說。

再過了一年,唐雲又有南京之行。剛到賓館住下,他就打電話給亞明:“你那把茶壺肯定送給我嗎?”

“肯定、肯定。”亞明說。

“我現在就去拿。”唐雲有些急不可待。

結果亞明將壺清洗乾淨,第二天便送給了有些“猴急”的愛壺者唐雲。

▌惶惶不安的井欄壺

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唐雲所藏井欄壺


井欄壺,顧名思義,壺的造型就像是井欄。此壺是唐雲從上海文物商店買回來的,壺銘為:“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飲庶幾,永以為好。”買東西的人,總是希望價錢便宜些,可是這把壺便宜得到卻使唐雲心中有些惶惶不安,他帶著惋惜的心情想:像這樣好的壺,居然不標高價,中國的文物也太不值錢了,這是因為不懂,還是不尊重傳統文化的價值?

往事如煙,隨著近些年我國經濟騰飛以及文物藝術品市場不斷髮展,人們對收藏的熱度高漲,但是像唐雲先生這樣入藏曼生壺的情況恐怕已經很難再有了。

▌唐雲簡介

唐雲,字俠塵,生前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代院長、名譽院長等職。

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曼生壺

曼生十八式是由身為“西泠八家”之一的清代書畫家、篆刻家陳鴻壽設計,紫砂藝人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親手製作的十八種經典紫砂壺款式,因陳鴻壽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壺”。


一個畫家,為何會藏有8把曼生十八式


陳曼生把金石、書畫、詩詞與造壺工藝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創作了一種獨特而成熟的紫砂壺藝術風格,開創了文學書畫篆刻與壺藝完美結合的先河,創造了獨特的壺藝風格,曼生壺在壺史上留下“壺隨字貴,字依壺傳”的經典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