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相權能制衡皇權,明朝廢相是歷史一大倒退,對此你怎麼看?為何明清兩朝的國祚卻並不短?

燕抄水


這個問題問得有一定道理,但是明和清的歷史又各有不同。而且,整個中國的中央集權歷史,就是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的過程。

漢朝初年的制度,幾乎是中華帝國曆史上最好的制度,這就是虛君實相的制度。秉承黃老之術的漢初統治者們,基本只負責垂拱而治,以及選拔三公人員。在這個執政模式下,漢初的七十年是經濟快速復甦並且騰飛的七十年。

但是漢武帝繼位以後情況就變了,這位荷爾蒙旺盛的皇帝,不可能讓政事兒都丞相說了算,因此他就在宮內搞了個內朝,並且專門設置了大司馬、大將軍來分權。而作為本來的管事兒的,漢武帝時期的丞相,幾乎無一得好死。

此後,這個循環就在不斷持續——為了對抗外朝的相權,皇帝們不斷製造著新的內朝機構來抗衡並架空外朝;而外朝在不斷被架空的過程中,內朝機構的負責人又變成了實際上的宰相。為了制衡這個宰相,內朝又得重新設立機構,如此循環往復。外朝的權力不斷被削弱,內朝權力不斷增強。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的文官首領也就是宰相,實際官職裡帶“相”字的其實只有丞相。而司徒、大將軍、尚書令、中書令、尚書僕射、同平章事等,名字不同,但都是從內朝官裡分出來,並最終成為宰相的。

而到了明朝,丞相被廢了,但是還得有人幹活,所以內閣大學士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而已經無人可用的皇帝,就只能用宦官來制約大學士,這就是明朝閹禍橫行的主要原因。而到了清朝,一方面皇帝全都乾綱獨斷,自己說了算;另一方面由於有旗人背景,使得滿洲皇帝自己也有恃,自然就不需要丞相,也不需要宦官了。

說廢除丞相是歷史的倒退,這不全對,這實際上是中國君主專制的必經之路。而正是因為皇帝一家獨大,臣子沒有也不敢有造反的心思,這才能夠使明清兩朝的皇權一直比較穩固。魏晉南北朝的時候,臣子們權力倒是大,結果皇帝換得比門聯還頻繁。

所以,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也許從穩固政權的角度來說,未必是一點好處也沒有的。



青言論史


丞相這一職位最開始設立可是為了替天子背黑鍋用的………相權的確是制衡皇權的一大利器,但是這也得看是什麼丞相和什麼皇帝。

舉個例子,在大漢王朝太宗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統治時期,丞相作為百官之首擁有很大的權力,甚至於大漢天子的詔書丞相府認為不合理都有權駁回,皇帝毫無辦法,但是為什麼英明如漢文帝漢景帝卻依舊給了丞相那麼大的權力?原因就在於丞相不僅僅可以分擔皇帝的重壓,還可以替皇帝背黑鍋!如果有的政策實行出了很大問題,甚至於弄得天怒人怨,那麼天下百姓首先想到的是丞相的問題——你個廢物,天子那麼信任你,這點事兒你都辦不好!這時候天子就可以出來收拾殘局順便收取一波民心,當年太宗孝文皇帝就是這麼和張釋之唱雙簧的。

而事實上這個政策可能是皇帝的意思,但是如果沒有丞相的話,那麼天下人就會認為——哦,原來天子也是人啊,也會犯錯啊…這就會導致天子的神聖性受到傷害,對於統治穩定不利。其實漢武帝這方面就不如他的父祖,頻繁罷相導致一出問題天下人就會認為是天子犯錯了…

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大權獨攬,他自己是開國帝王威勢無可匹敵,吊打世界,但是這就導致了他駕崩以後文官集團通過內閣完全控制了朝廷,皇帝幾乎就是被鎖在了紫禁城。至於滿清這個倒退到奴隸社會的朝代小編就不提了…




未來3區科技


主昏昏於上,丞相總攬大權,又叫虛王實相,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先進的制度。

因為丞相和皇帝不一樣,他是經過選拔產生的,不是世襲的。他是可以被問責的,一旦丞相的治理出了問題,那個平時可有可無的皇帝就可以站出來責罰丞相,檢討過失,修正政策。然後換一個丞相,國家又可以繼續勝利前進了。

比如管仲,比如諸葛亮,他們教育經歷和政治經驗都遠勝於他們的皇帝,國家交給他們治理,完全符合皇帝的利益。

這個時候,相權和皇權實現了完美的平衡,這是相互配合不是相互制衡的關係。

但是平衡也經常被打破。當丞相的權力大大壓過皇權的時候,當丞相是外戚,比如王莽,或者當丞相是軍閥,比如曹操,那相權完全有可能壓制住皇權。這就會形成相權和皇權的對抗,給國家政治帶來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等於是皇帝自己來當丞相,丞相可以質疑皇帝卻不能質疑,丞相可以換人皇帝不能換人,當然會大大降低政治決策的靈活性和科學性。即使後來通過票擬製度把一部分的權力又還給丞相,那仍然是大大的退步。因為票擬不署名,不負責,責任仍然是皇帝來擔。

整個明朝,相權被大大的削弱了,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助手,他們雖然比清朝的軍機大臣權力大那麼一點,但是仍然擺脫不了“秘書”的實質。

明清的政治總的來說是退步的。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反正國家的制度設制主要是皇帝的事,自然是他認為怎麼對自己有利就怎麼辦,歷史上各朝代的權力分配之所以改來改去,還不是開國皇帝鑑於前朝失敗的制度設制,導致了亡國的教訓,都是一個爭奪領導權的鬥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有高牆,我有鑿子,貓有貓道,狗有狗洞,豬往前拱,雞往後刨,沒有什麼是不可破的!

國家設立一個皇帝是出於收聚民心的需要,讓一個普通人來領導一個大國是不行的,咱們都是一樣的人,憑什麼你領導我們?想讓一國之人聽你的,就得使勁抬高他的地位,所以才把皇帝吹捧成天的兒子,皇帝的意思就是天意,這樣老百姓才服你,有不滿也不敢反抗。

這一來皇帝就是聖人,是永遠不會錯的,但皇帝又不能什麼都幹,所以下邊總要搭個班子,讓這個班子負責日常事務,漢朝就叫丞相制,但一般丞相的權力都特別大,形成象曹操那樣的專權,弄得皇帝一點權力也沒有,後來就改成六部制,而且有了科舉制度,從此讀書人才能做官,這個制度分了丞相的權力給六部,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但這個制度的缺點是容易造成武將造反,唐朝的藩鎮割據,節度為王,到五代時又發展成武將隨便廢皇帝,所以趙匡胤廢除了六部制,改為宰相負責制,禁軍全歸皇帝,但這種書生當權容易導致腐敗無能,讓外國推翻,所以明朝朱元璋設立內閣,廢除宰相,設立三省六部,讓三省和六部互相掣肘,加強了皇權,但這種制度導致君臣惡鬥,兩敗俱傷,所以清朝廢三省而設軍機處,皇帝的權力進一步加強,不過清朝極為腐敗,遇明主還行,遇庸主就兵連禍結了。

這種制度改來改去,無非為了爭權奪利,並非為了國家人民,說不上進步與落後,這種變革只在最上層進行,只是皇帝與周圍大臣的權力分配,與整個統治機構幾乎無干,不會影響到中下層,所以從郡縣制以來,中下層並沒有什麼改變,與老百姓更沒有什麼影響。


用戶5861741武佔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在君權至上的古代,哪有什麼相權制衡皇權說法,所謂的宰相最初不過是幫助君王處理政務的幫手而已。皇帝離普通人太遠,拿地主老財做對比能更清楚一些,這皇帝就相當於家有良田萬畝的大地主,這宰相就是管家了,良田都是地主的,管家靠著地主發薪水過日子,除了換個東家他又能拿什麼去制衡呢?

管家也是大權在握,畢竟地主老財只管著家立良田是否增加,每年能有多少財富收入,他不會管具體事情的,如果當地主也得像長工那樣去下田幹活,不能坐享其成,這地主當的又有什麼滋味呢?地主如此,皇帝更是如此,高高在上,只要有收益就好,具體事情,還是交給管家宰相安排吧

地主家要不要個管家其實無所謂,大不了自己管事唄

鐵打的皇帝流水的宰相

君王一脈相承,是世襲,而宰相,則是優選而來,所以,比之君王,宰相更善於管理。有時君王年幼,或者能力稍差,有個宰相輔佐,也是必要的


只是所謂一朝權在手,急把令來行,宰相萬一看上皇帝位置了,聯合百官廢帝自立怎麼辦呢?後來有聰明的帝王,或者叫聰明的地主,想了一個辦法,一次弄來一堆管家。他們互相監督……

到明朝時,這一堆管家叫內閣,內閣老大叫首輔……這下皇帝可以高枕無憂了;清朝時,皇帝比較勤政,幹了管家的活,還另外配了一個叫軍機處的秘書處,朝堂運行也算通暢

至於廢相算不算曆史倒退,這個難說,畢竟宰相的活君王幹了

就歷史發展來看,民智在逐步開啟,帝王個人的家天下,會逐漸演變成全民所有的股份制人人持股。原先管家所做的活,該怎麼幹,是個新問題

以上


靈石蘊珠寶


首先有兩點是要明確的:

第一,中國古代王朝政制(非政治)發展的趨勢就是相權逐漸變弱,皇權逐漸加強,明清廢除宰相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之前歷朝歷代削弱相權的基礎之上。因此,廢除相權並不是一種歷史的倒退,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說是一種進步(就中國古代政制發展的規律而言)

第二,在中國古代,皇權從來不可能被相權所制約,因為中國古代的模式是君主專制,雖然相權是制度賦予的,但君主還是有權廢除這種制度,只不過明清之前對於顧問機制的發展並不完善,所以廢除宰相會導致政治體制無法正常運轉。因此,相權能制約皇權,也是一個偽命題。

在有了上述的認識之後,可以再來看相權的廢除對於明清國祚的影響。明朝廢除宰相設立內閣,使得皇權極大加強(內閣只是顧問機構,沒有決策權,只有參謀權)。然而,此時的參謀機制已經相對完善,在皇帝不理朝政之時,通過皇帝的消極授權(即所謂的放權),內閣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事務。另一方面,明朝時期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相對寬鬆,最大的敵人蒙古已經四分五裂(雖然明朝對蒙古作戰依舊吃力,但勉強可以自保),因此明朝延續了兩百七十六年。但是對於社會治理的質量卻並不高。

而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完善了這種參謀機制中的最主要一環,即決策者。清朝通過自小對皇子的培訓,提高了其個人的素質,在這種情況下,參謀機制發揮了最大的優勢。再加上清朝的武力本身比較強,能夠抵禦住除工業文明之外其他的敵人。再有一點,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為了追求穩定的秩序,所以在統治過程中相對剋制,儘量不去與民爭利,因此得以享國二百六十七年。

綜上。


庭州行者


相,在皇帝制度下只能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作為皇帝跟前的大紅人是一種參謀參議顧問理事的角色一以身,歷史上的李斯就是一個典範,補政贏政起到了極大的參政議政的作用。李斯的建議與其主張贏政一般都會採納,掃平六國到贏政登基有很大一部分是李斯的功勞。像秦始皇這樣厲害的人也需要一位高參,而祖龍的龍子龍孫要廢相就太自信了,而多數的龍孫們營養過剩肥頭呆腦就更需要一位,像李斯一樣的人去打理政務。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廢掉,除非君子非常聰明的人精力也飽滿。當然喜歡獨裁的人就不喜歡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存在。


掛羊頭賣狗肉628


中國的歷史本就這樣,它是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進化的過程。所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它是一種中央決策機制,它意味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越來越集中在某一點上。

秦始皇取代周天子的制度就是由分封走向了郡縣制。它的內涵就是地方官員的任免由地方逐級決定變成了中央委派。而在最高權力的內部,則是由授命於天的皇帝和代表百官的宰相組成,簡單來說就是君權和相權,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早期確實是相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君權。

但是隨著歷史不斷髮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進化,到隋唐就是改獨相為群相,相權被分化了。到清朝又是改常相為臨時相,相權又被進一步削弱。

然後相權再也沒有力量對抗皇權了。當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是一個抽象概念,皇權只是一個具體表現形式,可以說是宿主,或許在某些時候它又會化身別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化獨皇為群皇、化常皇為臨皇或者化世襲皇為輪替皇等等等等。


飛矢之歌


明清君主權力跟廢相關係不大。明朝官僚政治成熟,勳貴、武將、外戚勢力沒落。在強大官僚集團面前,皇權是衰微的。



阮景東


6部制挺好的,沒有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