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範大學:一所雙非師範類高校與它的40位傑青校友


安徽師範大學:一所雙非師範類高校與它的40位傑青校友

▲安徽師範大學校長張慶亮(右)與中國教育在線副總編輯、學術橋執行總編輯王世新(左)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中有三次影響高教格局的大事,比如抗日戰爭時期以西南聯大為代表的“南渡北歸”,彼時風雨飄零,20世紀最後一批大師隨著各所高校流亡西南,依然堅持在教學一線,用學術和人格魅力點燃救亡圖存的火種;比如2000年前後掀起的高校合併浪潮,許多大學從此湮沒,其精華融入新的高校重新整合熔鍊;但若論承上啟下,決定20世紀後半葉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基本格局並影響至今的,無疑是1952年啟動的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大規模調整,為將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全面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全國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調離本校,之前已經存在的綜合性大學均有大規模調整,期間的分拆轉並,姓名更迭,高校的榮辱興衰,歷史變遷,足以再寫一部《激盪三十年》。

“雙非”師範類高校 40位本科校友入選傑青

當文質彬彬的張慶亮與我們一起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頗有些“古今多少事,都付遺憾中”的喟嘆,作為安徽師範大學校長,他與所有安師大人一樣都對這段掌故耳熟能詳。

追本溯源90年,安師大的前身——身在安慶的省立安徽大學(後改為國立安徽大學)拉開了安徽近現代高等教育的序幕,成為古老江淮大地上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在此後的發展中,時有“於京滬一帶,僅次於上海同濟大學”之譽,可惜在1952年的學科調整中拆分殆盡,其中的師範學院幾經輾轉,成長為了今天的安徽師範大學。

張慶亮有些動情地說,90多年來,學校雖幾遷校址、幾易校名,但始終絃歌不輟、特色不改、傳統不失,匯聚瞭如國學大師劉文典、修辭學家陳望道、語言學家張滌華、美學家朱光潛、化學家丁緒賢、經濟學家陶因、歷史學家萬繩楠、數學家單粹民、植物學家王志稼等一大批名家學者,累計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全日制高等專門人才近30萬名。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優秀人才的產出率側面也能體現出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在安徽師範大學的畢業生中,已經產生了3位十八屆中央委員、2位十九屆中央委員,5位兩院院士、40位國家傑青、14位“長江學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傑青校友的數量。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傑青)自1994年設立以來,至今已有25年的歷史。自2007年以來,在每屆增選的兩院院士中,有大半增選者都曾獲得過國家傑青基金的資助,因此傑青又有“小院士”之稱。安徽師範大學這所偏居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的非省會城市的“雙非”師範類高校,40位本科校友入選傑青,其數量在全國高校排名第19位,不僅居於師範類高校首位,更秒殺絕大多數“雙一流”高校,表現可謂驚豔。

構建“金字塔式”人才體系

張慶亮認為,總體上說,安徽師範大學既有過建國前期“於京滬一帶僅次於上海同濟大學”的輝煌歲月,也有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江淮英才鹹集於斯”的辦學盛況。現如今,“雙一流”建設戰略實施打破了固有的終身制格局,又將各高校重新拉回了起跑線上,雖然起跑位置已然不同,但又帶給安師大新的希望。

張慶亮對“雙一流”建設有自己的理解,當前,安師大以國家“雙一流”建設為牽引,站在全國層面努力推進“一流學科”和“一流本科”建設,站在安徽省層面全力推進“一流大學”(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學校將持續在學科方向、學科團隊、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四個關鍵方面聚力用勁,努力構建“學科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幹—學科後備人選”為一體的“金字塔式”人才體系,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拓展新興學科領域,著力構建“特色方向—學科領域—學科群”的學科生態體系,目標是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對於“雙一流”提倡的“特色”,張慶亮也有自己的看法,作為一所師範類高校的校長,他認為師範是底色,但並非特色,在學科發展方面既要放開手腳又要有聚合思維,一方面,某些理工科的提升不能以師範類的思維去束縛,而應該嚴格按照學科發展規律去建設;另一方面,比較泛化的如人力資源,計算機與信息化專業則要注重於教育學優勢學科的交叉融合,以人力資源為例,目前人才引進、評價已經成為全國數千所高校包括未來基礎教育學校的重要工作,那麼既懂人力資源管理又懂教育規律的人才無疑是特色人才。而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已經公佈的大背景下,全國的各類教育機構也特別需要既懂計算機科學又懂教育規律的畢業生。

安徽師範大學:一所雙非師範類高校與它的40位傑青校友

▲安徽師範大學校長張慶亮

以下為訪談實錄:

王世新:我們安徽師範大學剛剛度過自己的90歲的生日,作為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您覺得經過了這90年的歷史變遷,留給了這所大學什麼樣的文化底蘊?

張慶亮:安徽師範大學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1928年,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懷抱教育救國的夢想,在當時的安徽省府安慶創辦了學校的前身——省立安徽大學,拉開了安徽近現代高等教育的序幕。學校1946年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12月成建制遷至蕪湖,後又經歷了安徽師範學院、合肥師範學院、皖南大學、安徽工農大學等幾個歷史時期,1972年正式定名為安徽師範大學。

學校現為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建設高校、安徽省委省政府優先建設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學”項目建設高校。90多年來,一代代師大人潛心耕耘、勵志踐行、薪火相繼,砥礪出“厚重樸實、至善致遠、追求卓越、自強不息”的精神,積澱出“嚴謹治學、敬業奉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風,培育出“勤學慎思、質樸謙遜、知行合一、求實求新”的學風,凝鍊出“厚德、重教、博學、篤行”的校訓。學校積澱的深厚底蘊和形成的精神品格,激勵和引領一代代師大人永不停息、接續奮鬥,成為我們的立校之本、強校之基、興校之源。

王世新:您如何評價已經成為歷史的985、211工程,又如何看待新時期“雙一流”這一引領性的高教工程?“雙一流”建設以及省部共建為我們安徽師範大學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張慶亮:總體上看,985、211工程戰略的實施,促使中央和地方政府為相關高等院校提供了極其豐厚的資源保障,切實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同時“985”“211”工程也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複交叉等缺陷,違背了大學效率優先的原則及競爭發展的規律。

“雙一流”建設戰略實施,又將各高校重新拉回了起跑線,雖然在第一批次中我校沒有進入全國“雙一流”建設行列,但每五年一個建設週期的動態調整給學校燃起了希望、增添了動力。自2013年我校成功跨入省部共建行列以來,學校在政策、資源、信息等方面獲得了更多支持,具備了更多參加高端會議交流資格,如教育部直屬高校年度諮詢會、高等教育發展諮詢會等,也加入了“全國省部共建師範大學協作聯盟”(N17),更加密切了與其他省部共建高校的交流合作。同時,依託共建平臺獲得了更多發展機遇,比如,成功入選部校共建新聞學院試點先行的十所單位之一,獲批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資助項目等。

王世新:我們安師大要建設成為“全國同類院校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如何理解“特色鮮明”四個字?站在新中國70週年華誕這個新的歷史起點,請您具體為我們闡述一下我們未來的總體發展思路?

張慶亮:“特色”就是實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也是地方高校發展的根本出路,只有打造特色、發揮特色,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性發展。經過90多年的歷史積澱,學校形成了很多辦學特色和優良傳統,這些都是我們獨特的優勢。“特色鮮明”就是堅定不移地把這些特色進一步凝練打造,並且發揚光大,努力形成更多、更具影響力的師大品牌,尤其是做強做大教師教育這個最根本辦學特色。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大力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學科領校、開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榮校”等七大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實力師大、特色師大、活力師大、開放師大、幸福師大”等五個師大建設,更加註重“特色、開放、創新”的辦學理念。

王世新:自十八大以來,人才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您覺得我們在引才方面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張慶亮:作為一所地方院校,我們學校在人才引進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在資金、資源、位置等方面受到了諸多限制。但是作為一所老牌的師範院校,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在人才引進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人才集聚優勢。學校一直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具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優良傳統,學校歷史上匯聚了一批名家大師,現在多個學科領域也都有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形成了凝聚創新人才較為強大的“磁場”,這為引進高素質人才和加快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奠定了基礎。二是學科平臺優勢。學校學科、平臺眾多,現有除醫學和軍事學以外的11個學科門類,其中化學、工程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擁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功能分子固體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省級以上高端科研平臺和基地30多個,高水平的學科、平臺為匯聚人才創造了條件。

三是體制機制優勢。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形成了一整套引才、穩才、育人、用才規章制度,近年學校還加大了人才工作投入,把人才建設經費列入學校經費預算優先保障,這也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保障。四是發展環境優勢。學校人才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在全校上下形成了真心支持人才、真情關愛人才、真切服務人才的濃厚氛圍。同時,學校擁有附幼、附小、附中,為人才提供了省內一流的基礎教育資源。

王世新: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作為國內主要的高層次引才平臺內聯高校,外接英才,是十餘萬海內外學者薈萃之地,藉此機會,也請您代表安徽師範大學對他們說些什麼吧。

張慶亮:學校坐落在具有“徽風皖韻、千湖之城”美譽的國家級開放城市——蕪湖,瀕臨浩瀚長江,傍依靈秀赭山,2011年被中國網評為中國最美十所大學之一。蕪湖市是國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大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核心城市,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合肥都市圈、G60科創走廊的重要成員,經濟總量居安徽省第二位。

學校發展平臺眾多,現有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專業學位授權點,5個博士後流動站,18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學科建設重大項目,88個本科專業,擁有省級以上重點研究平臺30餘個。學校幹事創業氛圍濃厚。全校上下正在緊跟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步伐,圍繞“全國同類院校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的奮鬥目標,真抓實幹、開拓創新、砥礪前行,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總之一句話,美麗而充滿青春活力的安徽師範大學熱烈歡迎海內外優秀人才加盟!

張慶亮簡介:

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安徽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經濟與金融、高等教育管理等。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0餘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獲省級科研成果獎多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二)一項、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一項。

安徽師範大學:一所雙非師範類高校與它的40位傑青校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