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嗎?

綜合內科張醫生


【專業醫生為您做解答】

對糖尿病人來說,最關注的問題莫過於如何把血糖降下來,而血糖能降到多少才合適,也是一個讓人焦心的問題,看著經常上上下下變化的血糖,總是或多或少對自己的降糖效果有擔心。其實,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沒有必要為幾個數字過於擔憂,如何理解呢?

首先,來了解一下《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對血糖是如何進行管理的:

  •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後2小時血糖4.4-7.8mmol/L

  •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7.8-11.1mmol/L

  •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於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11.1mmol/L

從中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將血糖控制在糖尿病診斷標準以下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能降到正常血糖範圍那是最理想的結果了,在“至少”與“最理想”之間是有一個區間的,這也就給血糖的控制效果提供了可浮動的空間,意味著不同的人在控制效果上是可以有不同的,而事實也正是如此。

其次,來了解一下,高血糖的危害是什麼?糖尿病的各種併發症並非像感染了細菌病毒一樣所導致的,是長期高血糖損害了血管內皮後,大量的脂肪沉積其上,引起炎性反應,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最終引起心、腦、眼、腎等全身器官的病變所致。所以,對糖尿病人來說,控制血糖是重要的,但還要同時對血脂、血壓等進行控制,才能真正有效阻止與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其中,對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尤其重要,它是血管內皮受損後引起血管病變最直接的因素,如果能將其控制在較低水平,即使血管內皮有受損,發生病變的程度也會大大減輕;臨床上對糖尿病人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要求非常嚴格,要求至少控制在2.6mmol/L以下,小於1.8mmol/L更是最理想的目標,特別是對糖尿病病程較長的患者來說,比控制血糖更為重要。因此,在低密度脂蛋白得到嚴格控制的基礎上,糖尿病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左右,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10.mmol/L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並非一定要控制到正常值。

再有就是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血管病變或多或少都會發生,有了病變的血管對高血壓的承受能力下降,不僅會進一步加重血管的病變,而且還可能使斑塊及血管破裂引起嚴重後果。因此對病程較長及老年患者來說,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相當重要,患者的獲益比一味地追求把血糖降到正常值更為重要,空腹血糖小於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10.mmol/L也並非不可以。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的治療應當是多方面的,並非只是降血糖,血糖降到多少應結合病情、年齡、併發症發生情況以及其它指標的控制情況來要求,簡單總結如下:

  •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壓控制達到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力爭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 病情較長及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小於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10.mmol/L的基礎上,重點應關注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壓是否能控制達標。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天天聽健康


作為一名健康醫療工作者,經常有患者問小糖,我一定要控制血糖嗎?不控制行不行,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小糖只想說,您現在可以不控制,但等以後有了併發症不要後悔。

血糖不是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內,而應該控制在達標範圍內。因為糖尿病患者根據病情不同,血糖的控制標準是不一樣的。對於病程短、較年輕的患者,是建議按照正常人的血糖來控制的,也就是空腹在6.1以下,餐後在7.8以下。一般的糖友建議空腹控制在7以下,餐後控制在10以下。對於年級較大、病情較長,出現了心腦血管併發症或有低血糖傾向的患者,血糖的控制標準可以酌情放寬。空腹控制在9以下,餐後11內即可。

那不控制血糖會有什麼後果呢?

1.短期來看,如果不忌嘴導致血糖過高,是很可能出現急性併發症的,大家聽得最多的就是酮症酸中毒,其次是高血糖高滲狀態。曾經泰國就有糖尿病人一口氣吃了很多榴蓮,結果血糖爆表,進院搶救無效身亡。

2.長期來看,血糖過高會漸漸誘發各種併發症,比如視力下降,嚴重者可失明。腎病,嚴重者會腎衰竭,靠血液透析或換腎來維繫生命。糖尿病足,嚴重者截肢,並且截肢後也通常活不了多久。心血管疾病,腦梗、心梗、猝死,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所以說,糖尿病要往嚴重了說,還是挺嚴重的。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糖友會在評論裡反駁,我就不控制血糖,還不是活到了60多歲,啥毛病沒有!那您再等幾年看看呢?再好的身體底子都會被高血糖漸漸磨壞。那些不控制血糖還活到了70歲的人,控制血糖也許就能活到90歲!

最後奉勸大家,不要比壞的,要比好的,積極控制血糖肯定不會錯的。


糖人健康網


這個是不一定的,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須將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範圍以內,大多數時候,只要血糖達標即可,而這裡的標準則是根據患者年齡的大小、病程的長短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等方面決定的;

一般來說,對於病程時間較短暫的中青年患者來說,如果沒有相關併發症及伴發疾病,那麼他們的血糖水平應儘可能的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也就是說空腹血糖應小於6.1毫摩爾每升,餐後2小時血糖則應小於7.8毫摩爾每升;

另外,當患者年齡偏大、病程時間較長且存在糖尿病併發症或高血壓、冠心病等伴發疾病時,所謂的正常範圍就不太適用了,一般來說,只要這部分患者將空腹血糖控制在8.0毫摩爾每升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10.0毫摩爾每升以下即可;如果有必要,該標準還可以再放寬鬆一些。

值得一說的是,考慮到不同的患者在體質和患病情況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血糖水平的具體達標範圍還應當因人而異;我們建議糖尿病患者不要只追求所謂的正常,還應該考慮一下自身的需求,如果您想了解一下適用於自己的標準,建議您去找專科醫生具體評估!



綜合內科張醫生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或者說是僥倖吧,認為自己血糖不控制也行,認為血糖稍微超出一點也沒問題,很多血糖的高的患者會用別的病人沒控制也沒事來安慰自己,但我想說,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別人有病難受會說給你聽嘛,畢竟有的併發症難以啟齒的。

最近一個同事的母親糖尿病併發症爆發,心臟,大腦,腎,都不行了,而且眼睛也突然看不清了,就是因為平時血糖高沒有注意,認為自己歲數大了高一點也沒問題,結果一來二去,發展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正常血糖的範圍是多少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應該是3.9到6.1,這個範圍內都是正常的,但血糖在7.0以下,身體也是健康的,只能說是血糖偏高,這種情況通過運動就可以降下來,影響不大。

運動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所以經常運動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有益無害。

為什麼一定要控制血糖範圍

血糖範圍是衡量糖尿病嚴重與否的重要指標,尤其是餐後血糖,更是重中之重。根據研究發現,餐後兩個小時的血糖好滴,是影響微血管併發症的獨立因素,所以如果餐後兩小時的血糖值不高,糖尿病併發症也就不會那麼嚴重了。

為什麼都害怕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因為持續血糖增高,會導致器官和毛細血管病變。一般血管多的器官,像眼睛,腎,心臟,大腦,肝,都會受到影響,另外,血管的遠端,像腳,因為本身對血液氧需求就高,一旦長時間血糖增高,會導致糖尿足發生。

很多糖尿病晚期患者,不控制血糖,導致併發症嚴重,一般眼部和腎還不是嚴重的,嚴重的會導致腦部缺血或者心臟缺血,直接危及生命。

很多時候,糖尿病會導致身體感覺不到疼痛,一些像心絞痛等症狀,感覺甚微,也容易導致死亡。


還有一些男患者,持續血糖增高會導致性功能障礙,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糖尿病的危害在於各種併發症源源不斷,當多種併發症一同發作的時候,馬上就會進入危險期,所以預防控制血糖其實就是控制併發症的可能,讓身體更健康。

喜歡請關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識的文章給您!


月亮灣拉布拉多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本身不可怕,讓人可怕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過高或者過低導致急慢性併發症。




急性併發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狀態、低血糖昏迷等等

慢性併發症有:可以波及心血管、大腦、腎臟、視網膜、雙足、神經系統等全身各重要臟器和組織。

這些急慢性併發症要麼致殘要麼導致患者死亡。

血糖過高或者過低給患者造成的危害都是致命的,故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應該控制在一個比較合理的範圍,而且根據患者的年齡大了、糖尿病病程的長短、糖尿病有無伴發心腦血管病變以及視網膜等微血管病變或者有無反覆低血糖以及極個別患者的特殊要求,來選擇適合個人的控制血糖範圍。

血糖的正常值為3.9~6.1mmolL.

而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目標大致如下

1、空腹的時候血糖控制目標值為

理想範圍是:4.4~6.1

可以接受的血糖控制範圍<7.0

血糖控制不理想>7.0

2、進食後血糖控制目標如下

理想範圍4.4~8.0

可以接受的血糖控制目標<10

血糖控制不達標>10

3、危重症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

8~10

以上血糖單位均為mmol/L

從以上可以看出血糖不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但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範圍。

(圖片來源於網絡,不作為商業用途!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和用藥的依據,不能代替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診斷和治療以及建議,如有身體不舒服,請及時就醫。)


佳園道


血糖是血液裡葡萄糖的濃度的重要指標,糖是供應人體的一種能量物質,當碳水化合物入體直接轉化成糖,糖再由胰島素的作用下帶入細胞,一小部分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大部分是在細胞合成脂肪以備供能。

所以,血糖的穩定是判斷糖尿病的基礎指標,如果血液糖多細胞糖少因此就形成糖尿病。長期的高糖也就是糖尿病,對血管的破壞非常大,在人體,多餘的糖和蛋白質,脂質結合會形成不可逆物質-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它是破壞細胞的單位,也是人細胞衰老的最大原兇,也是糖尿病併發症的元兇因素。

因此,血糖異常的人群,要正確意識血糖的危害,及時就醫控制血糖,還需要抗糖化!



變啦陳海兵


不一定,不同類型、不同年齡的糖尿病患者的正常範圍是不一樣的。一般患者血糖儘可能的控制在正常範圍。

比較理想空腹測血糖3.9-6.1mmol/L,餐後1小時測血糖≤8.33mmol/L,餐後2小時測血糖≤7.22mmol/L,餐後3小時測血糖≤6.1mmol/L。<strong>

不過老年糖友和糖尿病長期控制不好的患者可以放寬條件。


養生大講糖


俗話說,強壓龍頭不喝水。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規律性,都有個度。一味地蠻幹,破壞了它的規律,一定會加倍受到 懲罰的?

很多糖友(包括本人)都幹過這種笨事,一味地追求標準,強制性逼迫自已的血糖與正常健康人的標準靠攏……甚至不惜少吃、不吃食物,寧可多吃幾種藥加大胰島素劑量……。

當然這裡邊更少不了我們的指導醫生的一份功勞!

自我調控,血糖不向絕對標準靠攏,控制在上下標準中間(你的血糖指數與正常人一樣,你還是叫糖尿病人嗎?)。然後用食物去調整,略高一點想法在進食時間、烹飪方法、食材選擇上下功夫,總會找到辦法!因為不用藥,所以免去了低血糖的煩惱。

本人十多年的經歷與實踐,糖人的命主要還是把握在自己手上。如果醫院能治好它?沒得說。目前糖尿病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頭兩個大的問題,醫生除了給你開藥降糖、加藥降糖……還有其他辦法嗎?而誰都知道是藥三分毒,按倒了葫蘆起了瓢,倒黴的終歸是病人……

且活且探索吧。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沒有誹謗別人的意思!


自控糖人傑


這個情況要視年齡大小和病程長短來定,不能教條刻板的一刀切,血糖和血壓一樣每天都會因各種原因而上下波動,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其正常範圍數值也要相應的放寬提高,而不是血壓血糖數值越低越好,這是一種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