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引發一字跌停 視覺中國股價會掉進“黑洞”嗎

一张图引发一字跌停 视觉中国股价会掉进“黑洞”吗

視覺中國股價昨日一字跌停 記者 謝振葉 攝

因為一張黑洞照片,A股上市公司視覺中國陷入了輿論漩渦。

4月10日晚,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揭開神秘面紗。這一開源的照片卻被這家公司打上了版權標籤,並公開要價。

4月12日凌晨,天津網信辦連夜約談視覺中國,責令其全面徹底整改。歐洲南方天文臺亦出面回應稱:“視覺中國從未與我們聯繫,更無權出售黑洞版權牟利。”

同樣在12日,國家版權局發佈公告,將把圖片版權保護納入即將開展的“劍網2019”專項行動,進一步規範圖片市場版權秩序。

昨日開盤後,視覺中國的股價直接跌停,封單超過50萬手。

在“黑洞門”事件發酵後,4月11日中午,共青團中央在官方微博上公開@視覺中國,並配上在視覺中國網站中的國旗、國徽圖片,發問“國旗、國徽的版權也是貴公司的?”

隨後,百度、鳳凰、聯想、海爾等公司紛紛在視覺中國官微下配圖留言,後者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公開資料顯示,視覺中國創立於2000年6月,是一家視覺影像產品和服務提供商。據其官網資料顯示,視覺中國現擁有超過2.7億張圖片、500萬部視頻、30萬首音樂的版權,與超過1.7萬名攝影師存在合作關係,且每日新增圖片量超過2萬張。

但在維護圖片版權的同時,視覺中國也引發了諸多爭議。裁判文書收錄網站Openlaw的數據顯示,與視覺中國有關的法律訴訟,2018年共有2968起,2017年更是達到了5676起,也就是說,平均每天就有15.6起官司要打。

一邊打著版權官司,另一邊淨利潤在飛速增長。視覺中國財報顯示,2013年,公司淨利潤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從2012年的648.92萬元躍升到2013年的8034萬元。隨後的2014年至2017年,該公司淨利潤維持超高速增長,分別達到1.42億元、1.58億元、2.15億元和2.91億元。其最新一期的2018年三季報顯示:公司核心主業“視覺內容與服務”本期收入同比增長34.48%,保持穩健增長。

未來至少三四個跌停板?

因為“黑洞門”事件,截至昨天,視覺中國上了多次熱搜、兩次致歉,但版權風波仍在持續升級。

4月12日凌晨,天津網信辦連夜約談視覺中國,責令全面徹底整改。網信辦表示,經查,視覺中國網站在其發佈的多張圖片中刊發敏感有害信息標註,引起網上大量轉發,破壞網絡生態,造成惡劣影響。此行為違反相關法規,責令其立即停止傳輸相關信息,從嚴處理相關責任人,全面清查歷史存量信息,杜絕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截至記者發稿,視覺中國官網仍無法正常打開。

持續發酵的“黑洞門”對於視覺中國股價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4月12日全天一字跌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輿論高燒不退,這家公司還伴隨有較大的解禁風險。根據原計劃,視覺中國將有3.88億股限售股上市流通,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的55.39%。以昨日收盤價25元/股算,解禁市值接近百億元,這將使得它未來的股價走向雪上加霜。

目前,業內對於視覺中國的判斷是未來至少3-4個跌停板,這也令許多踩雷的投資者感到無奈。杭州一位資深投資者稱:“當初買入視覺中國是因為它市場佔有率高,不少媒體和自媒體都用它的圖片。這家公司之前的走勢和業績也都很好,沒想到碰上這個事。”

在中國,版權和知識產權問題一直是公眾關注的一個重點,而此次事件更是引發大家對版權和知識產權問題的反思。

據業內專家介紹,版權亦稱“著作權”,指作者或其他人(包括法人) 依法對某一著作物享受的權利。根據規定,作者享受下列權利:(1)以本名、化名或以不署名的方式發表作品;(2)保護作品的完整性;(3)修改已經發表的作品;(4)因觀點改變或其他正當理由聲明收回已經發表的作品,但應適當賠償出版單位損失;(5)通過合法途徑,以出版、複製、播放、表演、展覽、攝製片、翻譯或改編等形式使用作品;(6)因他人使用作品而獲得經濟報酬。上述權利受到侵犯,作者或其他版權所有者有權要求停止侵權行為和賠償損失。

針對視覺中國“黑洞門”事件,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文表示:怎樣的圖片能收費?探討來得猝不及防卻頗有意義。當版權保護成共識,沒有人否認攝影作品有著作權。問題在於,著作權是否真成立?平臺有沒有淨化版權池?商業模式是否經得起推敲?避免版權保護陷入“黑洞”,與提倡版權付費一樣重要。

昨晚10點多,新華社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視覺中國事件:一張照片引發的風波》。在小標題為《視覺中國版權“黑洞”事件為何引爆網絡?》的段落中這樣寫道:

社會苦“版權碰瓷”久矣。此事件發生後,媒體、企業和網民爆料、吐槽不斷。從“群起攻之”的態勢來看,“苦視覺中國久矣”的情緒可能不是空穴來風。視覺中國版權“黑洞”事件如此急速引爆網絡的原因,除了國徽、國旗、偉人照片、大學校徽、企業logo等圖片版權被其佔為己有引發不滿外,牽涉出的部分商業公司和機構以保護原創版權之名,大肆“碰瓷”敲詐謀取非法利益等也是重要原因。正如媒體和網民指出的,一方面,以保護之名實施著作權侵權,掠他人之美,冒充著作權人實施欺騙、訛詐;另一方面,搞“碰瓷式”的維權,動輒進行高價索賠,動輒要求籤訂包年合同,搞得不少媒體、自媒體戰戰兢兢,不敢配圖。

企業版權保護“打鐵也需自身硬”。其實,不少人認為視覺中國在客觀上推動了簽約供稿人的權益保護,促進了互聯網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事業,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國人對於版權保護的意識。但大家無奈的是,版權保護的,是不是真版權?版權保護者,是不是真合法?正如新華網評論所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不能容忍打著知識產權保護的旗號,反過來帶頭侵犯知識產權;我們不能容忍打著市場化商業化的旗號,卻在過程中走上歧途,甚至違背法律,嚴重背離初衷。

版權到底是誰的?期待開啟版權保護的正確“打開方式”。不得不承認,互聯網挑戰了既有的版權法則,“版權到底是誰的”成為一個全民性難題,“苦視覺中國久矣”與某些自媒體到處複製和洗稿並存。如果此事件引發全社會對此話題的討論,推動“視覺中國”們更合規合法,用戶更尊重版權,那倒可能會開啟版權保護的正確“打開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