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的本源

引力的本源

引力或者说万有引力,它是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据一传说,是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看到掉下来的苹果触发灵感而产生的。

牛顿通过缜密思考,系统推算得出万有引力的思想硕果。万有引力有如下特性。

①F=GMm/R²。

②万有引力可以跨跃空间传递。

③E(K)=mgh,g=GM/R²,E=GMm/R。以物体质心为0势点,其势能E(K)=-GMm/R。

我们简单分析③,若取天体中心为0,无限远处势能→∝,若真如此,宇宙早就掉到了一起。

再来看看②,无论是牛顿的引力瞬时传递,或爱因斯坦的引力场传递都有不足。物体不可能隔空传递力。传递引力的引力子在引力场中并没有发现。

最后看看①,如果有一个质量体积巨大的天体M,我们取其体积内任一点A,假设M是绝对球体,那么A点所受合力F(A,合)必须指向球心。无数个其体积内的点X,都将指向球心,且合力F(M,合)= 0。但是我们在宇宙中找不到一个天体是绝对球体。那么F(M,合)≠ 0。这说明什么?如果说万有引力是存在的话,宇宙中每个天体都会抖动。外力能否抵消这种抖动呢?可能不是全部都行,有的仅仅只能改变其方向。比如气态恒星这种抖动会非常剧烈。如果是中子星或黑洞的话,会不停引起大面积空间的抖动。但我们并没感受到太阳的抖动。

为了解释以上不合理之处,我们必须将引力当作效果力,而不是自发的原力。这种效果力即是物质与暗物质密度之间的作用力。也即是在我们目所能见的周围布满了暗物质。并且物质密度越大的地方暗物质密度也越大。拿太阳系来说,太阳质量(密度)最大,同时暗物质也聚集地越多,就像水深的地方。而各行星按各自密度大小由近及远排烈。在行星与卫星之间也是如此。至于圆周运动,是由于物质与暗物质密度不可能统一均匀,就像水面浮萍一般激荡,致使天体内F(M,合)≠ 0,自身在绕离开中心轴的偏心轴自转,从而带动周围天体运动。正是这种抖动力被周围物质与暗物质传播开去,缓冲抵消,不被人发现。

我的知道,每个不同层级以及平行层级的天体,都有一个独特的系统,在每个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是质量(密度)最大天体,就像水最深的地方。而不同地方的的星系,就像两个水池,被土地隔开,互相之间是不受影响的。同理在太阳系中,太阳密度最大(水最深),其它天体按密度大小依次排列。而(旁边平级)星系,以其星系中质量(密度)最大的天体为(水最深)。所以说,旁边平级星系与太阳系是两块不同区域,被空间隔开,彼此影响与距离成反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无限远处势能为0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