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強弓巨弩,劉裕的打法為什麼不能被南北宋複製?

laogao1992


使用強弓巨弩與戰車配合,大破北魏甲騎具裝的卻月陣,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以步制騎的典型戰例。

那為什麼這個戰例沒有被缺乏騎兵的宋代軍隊所複製呢?

這就要看卻月陣是咋打的了。

按照《資治通鑑》和《宋書》的記載是

劉裕先遣白直隊主丁旿率700步卒上岸,將百餘輛戰車距離河水百步,沿河佈設,車陣兩頭抱河,隊形彎成弧形,因為形似新月,故稱卻月陣。劉裕又派猛將朱超石率2000人,每車增加20人和一張大弩,車外豎起盾牌。北魏騎兵麾騎進攻,達三萬多騎。朱超石遂令諸車用大弩發箭,但此時魏騎既多,距離又近,大弩已經不能遏制魏軍的進攻。朱超石遂命將士把手中的千餘張槊截成三四尺的短槊,“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虜,虜眾不能當,一時奔潰。”這種戰術很是有效,魏軍死傷慘重,大將阿薄幹當場被北府軍斬殺。魏軍退回畔城,劉裕派朱超石、胡藩追擊,再敗北魏軍一場。

我們根據這段史料,對卻月陣進行一下還原。如該陣形為一個半圓形,那麼該半圓形的半徑為“百餘步”( 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端抱河)。設為整數100步,則戰車所分佈的陣形外延則根據圓周率可求得:

100(步)*3.14=314(步)

因戰車有100輛,所以平均估算每車間距約為3.14步。按隋唐時期的一步五尺為依據來計算的話,則每車間距約3.14*5=15.7(尺),大約4.7米

也就是說,每輛戰車的27個人要負責4.7米的防禦正面,平均每個人防禦0.17米的戰術寬度。這個陣型肯定是特別密集的。劉裕還用大型盾牌(彭排)對車輛進行了加強。

在文獻中,晉軍是“設彭排於轅上”,又是“以軟弓小箭射虜”,即採用了弓弩手進入臨時預設陣地的戰術。彭排即是旁牌,是一種可以遮蔽整個人體的大型盾牌。而轅就是戰車前伸出的兩根直木,用來給馬匹或者其他牲畜套上挽具。在車轅上掛上盾牌,可見戰車應是側面向敵放置,這樣便於弩手上弦時獲得掩護。這種對戰車的使用方式,頗為類似明代所用的偏箱車(“出關遇警,(則)車傍掛牌”)。

旁牌和弩手的搭配具體使用,在本文中沒有記載,我們需要從其他文獻中獲得佐證。在《武經總要 前集 卷二》中,對於弩手和旁牌的使用,就有比較詳細的解釋:

“弩當別為隊,攢箭駐射,則前無立兵,對無橫陣。若勇騎來突,駐足山立,不動於陣前,叢射之中,則無不斃踣。騎雖勁,不能騁,是以戎人畏之……用弩之法,不可雜於短兵,尤利處高以臨下,但於陣中張之,陣外射之,進則蔽以旁牌,以次輪迴,張而復入,則弩不絕聲,則無奔戰矣。”

在這段記載中,體現了兩個戰術,第一是進行集中射擊,使敵人避不可避。第二是利用旁牌做掩護,弩手輪流上弦射擊,由此可以達到“弩不絕聲,則無奔戰矣”的壓制效果。

當然,僅靠這個是阻擋不住騎兵衝擊的。魏軍派遣數萬騎對不到三千人的晉軍進行圍攻的時候,雖然朱超石“百弩俱發,又選善射者叢箭射之”,但是還是由於 “虜眾既多”而“不能制”。

在這個時候,防禦負責人朱超石採用了最後的預備措施。他將隨身帶來的長矛1000支斷為3到4尺長的小段。


關於這段記載,一種解釋是:這些斷槊是用作大弩的箭矢發射出去的,弩力強勁,足以擊穿四五個騎兵的身體。但另一種解釋是:當時北魏重裝騎兵防禦良好,晉軍士兵缺乏破甲手段,只能手握一段斷槊,後面另有人用大錘錘擊,向前突刺貫穿北魏騎兵的身體。因為卻月陣的正面狹窄,數萬北魏騎兵當時已經是擁擠不動,所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晉軍紮上去。

總之,晉軍利用車輛旁牌構築的臨時陣地,使用各種戰術手段保持了陣型的嚴整,最終擊潰了敵軍騎兵的突擊。而在此戰中,步兵和車兵機動性靈活性差的缺陷沒有暴露,在戰術層上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但這前提是劉裕憑恃的是水軍優勢,以河中的舟師保障戰車的後方,岸上則以戰車阻滯騎兵的衝擊速度,又以大型弩箭殺傷敵軍,再加上北府軍強大的肉搏戰鬥力,才創造出以少量步兵殺傷數倍之多的騎兵的記錄。


所以要打贏具裝騎兵的衝鋒,光有強弓巨弩還不足,還要有穩固的後方(水師),掩護步兵的工事(戰車),還有超強肉搏能力的軍隊(北府軍)。

這也是為什麼宋代軍隊複製不了卻月陣的原因。


冷兵器研究所


劉裕北伐時,漢人受儒家華夷之辨薰染,民族意識強烈,漢胡對立嚴重。北胡軍隊多為單純胡族騎兵。此戰中,北胡軍有以下失誤:

(1)騎兵蠢到直接衝擊成形之步兵戰陣,而不是戰略撤退,尋找漢軍地形不利、給養不濟、陣形鬆動時發動攻擊;

(2)無漢奸步兵,難破成形之步兵戰陣;

(3)無漢奸水軍,難斷漢軍水路補給;

(4)缺漢奸工匠,冶鐵術有待提升,未能組出後世對刀槍弓弩免疫的平原坦克,如鐵浮屠。

而北宋立朝時,契丹遼國已建政50年,治下漢人8百萬。

拜武媚興佛之功,漢人已弱化分化,血性下降一盤散沙,易於治理,易獲漢奸籤軍炮灰、工匠和財稅給養。

另拜玄宗縱胡之功,少民治政水平提,遼國兩院制使漢人易於接受統治、漢人精英有途徑為遼國效力。

此時形勢早已天差地別,契丹人若能如後世蒙古興起時,慷慨對待漢奸:

(1)以圈地封王(領主)為激勵手段,挖掘重用漢奸軍事能人;

(2)以投名狀、實際戰功為考核手段,斷絕漢奸反正之後路,逼迫漢奸不斷擴大戰果;

(3)鼓勵漢人工匠在軍事技術方面的研發應用,尤其注重提升盔甲、攻城器械的質量性能;

(4)漢奸籤軍做為步兵、水軍和工程兵種,不得擁有建制騎兵,在前鋒炮灰、陣地戰、城池攻防戰、水戰海戰中發揮作用;

(5)改變騎射為主的落後軍事思想,加大具裝重甲騎兵比例,增強野戰騎兵衝擊力優勢;

(6)精銳騎兵必須由契丹人組建、控制,以漢奸炮灰的傷亡減少契丹騎兵損失,契丹騎兵起野戰機動決勝、督戰隊、鎮壓籤軍反叛的作用。

如此一來,蒙元亡宋的歷史當可提前200至250年,而不是擁30萬控弦騎士,卻在平原戰場與步兵為主力的宋軍打出個百年和平,鬧出了世界軍事史上的笑話。


白馬非馬1001


那要看特殊的歷史時期,宋武帝劉裕,何許人也,草根出身,加入北府軍以後,更是屢立戰功,最後成為北府軍統帥,手下名將檀道濟,王鎮惡都是一時名將,滅桓溫,代東晉,算得上南朝最負盛名的皇帝了!

但就算強如劉裕,北伐也只是到了長安、洛陽一帶、不久便功虧一簣!這當中的原因恐怕跟當年赤壁之戰後的曹操如出一轍,一方面“烈士暮年”,劉裕已是垂垂老矣,他要為自己代晉鋪路,所以北伐可能也只是一個面子工程。其二可能便是北方勢力錯綜複雜,時值前秦滅亡,如果北伐太狠,各種勢力難保不會合力擊之!

為什麼兩宋未能進軍北方,很大一部分原因,北方已經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了,很難像劉裕那樣可以各個擊破!而宋朝的軍隊比之北府軍亦不如。第二,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是北方南下,很少有北伐成功者。西晉、隋、元等無不是如此!一方面是地形優勢,北方多騎兵,來到南方,一馬平川,無可阻擋!從南朝梁“侯景之亂”便可看出!而且南方,過了長江天險,在古代,基本沒有像北方那樣的堅城險關。但凡事也有例外,例如後周世宗柴榮,若不是早亡,北伐已然成功!


徐景略


宋代岳飛大破金人鐵浮屠。宋代幹了接近三百年,經濟全世界第一,文化還在影響我們現在,宋代的軍隊也是勝多敗少,不然怎麼可能國家存在三百年。


活到120歲的方法


因為人不一樣了,制度不一樣了!南北朝的劉宋時代,將軍與軍士的地位,朝廷、社會對軍功的推崇程度,與南北宋時有根本性之區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