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是不是很可怕,有什麼對抗幽門螺旋桿菌又不傷身體的辦法?

欣欣


正確的說,幽門螺桿菌還是比較可怕的,其原因在於幽門螺桿菌耐酸、容易產生耐藥性、適宜在人體上消化道黏膜中長期生存繁殖的特點,不容易被有效清除,並且可以通過飲食活動(公用餐具)、親密接觸等方式傳染,容易發生重複感染的情況發生。



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同時由於飲食不當造成胃黏膜屏障功能減弱時會發生慢性胃炎、胃息肉、胃淋巴瘤、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病情長期反覆發作持續存在會誘發胃癌的發生。

對於沒有引起胃部疾病的單純幽門螺桿菌感染(碳14檢查數值<100),沒有引起胃部疾病的人,只要平時注意調節不良的生活習慣(菸酒刺激、共用餐具)及飲食習慣(辛辣、高脂肪食物)避免胃黏膜損傷就行了,不需要特殊治療。也就是常說的“三分治,七分養”。
對於幽門螺桿菌感染合併慢性胃部疾病的人,不要相信那些沒有如何意義的無毒、無副作用,能夠殺滅或抑制幽門螺桿菌的方法,還是要規律應用三聯或四聯療法進行治療,避免病情加重或反覆發作。至於三聯或四聯藥物,只要沒有禁忌症,連續服用兩週不會對人體造成多大的損傷,為了治病,該用還是要用的,不要有太多的顧慮。


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謝謝閱讀!


小克大夫


幽門螺桿菌傳染性比較強,加上口口相傳,顯得特別可怕。醫院一般使用三聯/四聯殺滅幽門螺桿菌,但是抗生素傷害太大,一般建議用中成藥東方謂粉排除,中藥本草更溫和,殺菌兼顧養胃,會讓你調理得更舒服點。

方子的藥材如下:猴頭菇,雞內金,沙棘,茯苓,薑黃。養胃的同時溫養正氣,風邪不侵。


珊珊49134


幽門螺桿菌或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菌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它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超過80%的帶原者並不會表露病徵。

幽門螺旋菌是一種常見的病菌,可引致多種胃病,如胃痛、胃氣、胃炎、胃酸倒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而嚴重者更有可能患上胃癌。 幽門螺旋菌多數從食水、口水、煮不熟的食物等傳播,所以有很多患者的家庭成員亦同時染有此病。

如要知道是否已染上幽門螺旋菌,不能只單靠測試血中幽門螺旋菌抗體,而幽門螺旋菌吹氣測試是一種較為準確的檢驗方法,亦比一般入侵性的內窺鏡(胃鏡)較為安全。一般而言,憑著幽門螺旋菌吹氣測試的結果已可以對症下藥。

目前許多學者,都認為絕大部分消化性潰瘍之病因,與幽門螺旋菌感染及止痛劑之使用有很大關係,所以幽門螺旋菌之根除療法,理論上,可以降低消化性潰瘍之復發及再出血機會 ; 然而,幽門螺旋菌與消化性潰瘍致病機轉之相關性,尚待進一步研究。 但是對於消化性潰瘍已出血後之併發症,並不因幽門螺旋菌治療而減輕。而幽門螺旋菌須根除之理由,為90%的十二指腸性潰瘍及70%左右的胃潰瘍伴有幽門螺旋菌感染。所以,目前認為潰瘍治療合併幽門螺旋菌感染時,除了使用胃酸抑制劑外,尚需使用抗生素,即根除療法。

然而,那些病人需要積極治療呢﹖目前認為必須在,胃鏡下證實有消化性潰瘍合併幽門螺旋菌感染,才需考慮根除療法,而非症狀上診斷或於單純發生之潰瘍。當然在臨床上,治療已發生之潰瘍,考慮使用胃酸抑制劑,以便治療潰瘍之症狀及減輕其合併症。然而,幽門螺旋菌確認診斷,可經由病理組織學切片、血清學、碳十三尿素呼吸試驗等來確認。尤其於潰瘍合併症之病人,其幽門螺旋菌之根除療法尤其重要,因可避免潰瘍復發及其所致之嚴重併發症。

況且,確認幽門螺旋菌陰性後之潰瘍者,可能是導因於其他的胃腸疾病,如胃泌細胞瘤( 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胃癌或長期使用止痛劑之病人。確認幽門螺旋菌之感染,有助於避免誤診及不必要之治療副作用。一般而言,年輕人且無潰瘍合併症,經斷斷續續胃酸抑制劑後、尚有反覆發作,症狀明顯者是最適合根除治療者,其餘患者,尚待臨床進一步評估後使用,當然治療前必須先確定幽門螺旋菌感染,以免除不適當治療。

治療幽門螺旋菌感染,患者需要服用強力降胃酸藥,再加上兩種抗生素,療程歷時一至兩周,成功率逾九成。部份患者服後或會有副作用,但少於一成患者需要停藥或換藥。 療程完成後仍需監察成效,可驗氣或驗大便,部份患者或需延長治療期至四個星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