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攝影作品《工廠》賞析:大畫幅視角下的工業美學


我的家鄉山東省東營市,是渤海邊一個以石油工業聞名的城市,在勝利油田的基地,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工廠,採油廠、煉油廠、化工廠等等。小時候跟小夥伴在附近玩耍,這些工廠在我眼裡是一個個醜陋的龐然大物,但是面對它們總是會生髮出很多奇怪的聯想。於是在大學時,我拿起相機,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身邊的工廠。

我用的相機是家裡的古董——仙娜F2大畫幅膠片機,用的是伊爾福黑白膠片。現在很少有人用膠片機,裝膠片、拍照等一整套程序太過複雜,費時又費力,但是用膠片機拍攝會有種“手藝人”的感覺。迴歸攝影藝術的本源,除去複雜炫麗的技術,攝影更是一種需要不斷練習、思考、鑽研的“手藝”。

仙娜F2大畫幅相機,拍攝工廠大油罐的側面,在陽光下這種帶有反光、折射光的物體會顯得特別有質感。為了表現出這種質感,需要光線的完美配合。我特意挑了一個午後進行拍攝,豔陽高照之後,原本髒汙的油罐,在陽光的反射下有了獨特的金屬質感,而油罐上原本不被注意的楞也有種奇怪的秩序感。


這個像不像樂高的積木?換一個視角看秩序森嚴的工廠反而有一種荒誕的感覺。手扶梯和油罐再加上遠方的房屋,很像用積木搭成的微縮世界。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說,這很像貝歇夫婦當年拍攝的德國工業遺存,是的,這些照片一方面是向貝歇夫婦致敬,另一方面是在接觸到杜塞爾多夫學院的類型學攝影后深受震撼,但是又不想受其限制,希望加入自己的思考拍出自己風格的照片。

這張照片表現了文明與汙染衝突,利用透視,近處的工廠和遠處的煙筒形成了對比。現在隨著環保的重視,人們對工廠的感情越發複雜,一方面它帶來了GDP,另一方面它在侵蝕著很多人的健康,灰濛濛的天空下,空氣中都是二氧化硫的味道。


工業美學,就是我這組照片想表達的感情。我們記錄中國的現實,不要盲目的追隨國外“大師”,亦步亦趨,攝影是我們用好自己手裡的相機,去拍攝屬於自己的故事。

我在上學期間試著把這組作品投了出去,在“徐肖冰杯”中國大學生攝影雙年展中《工廠》獲得了紀錄類影像提名獎,後來這些片子又得了其他的一些獎,這既是對我的肯定,通過評委的評價也讓我看到了不足。

其中一個評委的評語是,“這一系列所呈現出的畫面經營的多樣性,對工廠細節的多元發現能力,以及更多的視覺荒誕性的巧妙披露,顯現出這一代年輕人的青春銳氣。當然,僅僅憑藉這十多幅畫面還難以衡量拍攝者對這一題材宏大的空間把握能力,或者說,我們希望拍攝者通過更為深度化的積累,儘可能擺脫對前人模仿的痕跡,融入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對畫面語言結構的全新探索,更上一層樓。”


這段評語對我啟發特別大,攝影作為藝術的一種,是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是各種綜合感情的表達方式,比如這張照片,不只是表面錯綜複雜的管道,斑汙生鏽的環境,更有一種“節奏感”、“韻律感”在裡面。

在巨大機器的背後,角落裡有這樣的閥門,這些細節深深的吸引了我。大畫幅相機,找好角度,縮到最小光圈,用全景深的方式儘可能的去表達工業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