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晉源區”概況

晉源區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2°19′~112°46′,北緯37°36′~37°55′之間。南北長23.3公里,東西長20.3公里,區域面積287平方公里。地處太原市西南,北起義井東街,與萬柏林區相依,南至姚村鎮高家堡村,西南與清徐縣、古交市接壤,東以汾河為界,與小店區隔河相望。

山西太原“晉源區”概況

地形地貌

晉源區有東西向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和眾多褶皺斷裂。地表裸露有古生界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區境東西兩山對峙,中間為向南呈開放形的廣闊河谷平原,山區佔34.44%,丘陵佔8.23%,平川佔57.33%。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十餘座,廟前山主峰海拔1865.8米,為境內最高山峰。中部沖積平原和洪積平原在海拔763米~780米之間。

氣候特點

晉源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度,無霜期170天,年均降雨量462毫米,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水系

晉源區境內有汾河、瀟河、晉泉水及14條季節性河流和晉陽湖。

生物資源

截至2013年底,晉源區西邊山區覆蓋著90%的森林, 蒙山、太山、龍山、天龍山,都有較好的森林植被和珍奇的野生動物。天龍山一帶有鳥類150餘種,有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褐馬雞、金雕、天鵝等。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底,晉源區的西部山區擁有原煤儲量2億噸,石膏儲量3500萬噸,還有石灰石、耐火粘土等礦產資源。[6]

水資源

晉源區地表水與地下水儲量豐富,是北方城市中的富水區。截至2013年底,晉源區開發利用水總量為8039.79立方米/年。按水源分類:地表清水3050萬立方米,佔總量的37.94%;地下水4989.79萬立方米,佔總量的62.06%。

晉源區是太原市的前身——古晉陽所在地,有5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和2500年的建城史。據史載,遠古時期太原地區一片汪洋,滔滔汾河水匯聚成了煙波浩瀚的晉陽湖。水官臺駘 “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創造了廣袤富饒的太原盆地。

大約4700年前,堯帝在此築唐城,稱為唐地,夏、商、周時稱唐國。西周初,周成王剪桐葉封弟叔虞為唐國諸侯,史稱唐叔虞。

後因有晉水而改稱晉國。著名的晉祠就是祀奉唐叔虞的祠堂,南二公里的晉王陵有唐叔虞墓。春秋時,晉國執政卿大夫趙簡子在晉水北築晉陽城,開創了太原2500多年的建城歷史。春秋末,趙、韓、魏三家在晉陽 “滅智分晉”,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奴隸社會,晉國也從春秋五霸之一變成了戰國七雄有其三。晉陽作為趙國初都達70年。南北朝時期,晉陽為東魏大丞相府,北齊別都、霸府,唐朝時為北都、北京。特別是唐高祖李淵據晉陽而爭天下,創造了公元七世紀最強盛的大唐帝國,讓世界領略了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留下了 “唐人”這一對中華民族的尊稱。

晉陽曆史上為 “龍興之地”,龍城太原即源於此。 “東帶名關,北通強胡”的地理優勢和 “年穀獨熟、人庶資豐”的經濟條件,客觀上造就了晉陽是中原的北大門、軍事政治重鎮的地位,歷代統治階級十分重視,重點把守,大加營建,晉陽城也從春秋時 “週迴四里”的小城變成了盛唐時 “週迴42裡,西中東三城相連,城內有城”的一都之會。詩人李白讚譽晉陽: “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其風俗遠,蓋陶唐氏之人歟,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劇鎮非賢莫居”。歷史的發展印證了詩人的斷言,晉陽孕育了無數梟雄,先後有九個帝王起兵晉陽,逐鹿中原,爭霸天下。北宋費了十九年時間攻破晉陽,統一中國後,痛 定 思 痛 ,毀掉了有1500年曆史的古都晉陽。

晉陽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晉陽文化,推動了華夏文明的前進步伐,趙越靈王 “胡服騎射”開創了晉陽文化吸納外來文化的先河。漢文帝劉恆與生於晉陽的兒子景帝劉啟,總結龍潛晉陽積累治國方略,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還有堅持 “以史為鏡、以人為鏡”治國理念,開創 “貞觀之治”的太原公子李世民, “治弘貞觀,政啟武元”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名臣狄仁傑、王瓊、詩人白居易、王昌齡、王之渙、羅貫中等,都是晉陽曆史文化的驕傲。

晉陽身後的歷史文化,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全區百餘處文物資源中,有五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處省保單位,五處市保文物,可謂山山有寺、村村有廟。晉源區還是一個融山水風光於一體的環境生態優美區域,蒙山、太山、龍山、天龍山、懸甕山五大名山和晉陽湖等鑲嵌其中。晉祠是太原市唯一的4A級景區,到晉源旅遊,賞北國風光,悟華夏文明歷史。

晉源區原為南郊區,為古晉陽城所在地。

堯帝在此築唐城,稱為唐地。[3]

夏、商、周時稱唐國。西周初,周成王剪桐葉封弟叔虞為唐國諸侯,史稱唐叔虞。[3]

秦為太原郡治。

漢為韓國國都、代國國都、太原郡治、幷州刺史部治所。

西晉為太原國都、太原郡治所。

十六國時為前趙、後趙、後燕郡州治所或國都。

北齊為大丞相府、別都、太原郡治。

隋為幷州治、太原郡治,唐為北都、太原府治、北京。

五代為後唐西京,後漢國都。[4]

宋及金、元、明、清、民國,境內縣級建置基本穩定,先後稱平晉縣、太原縣、晉源縣。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一度建立清(源)太(原)縣、清(源)太(原)徐(溝)縣民主政府。

太原解放後,初為晉源縣,1951年8月劃歸太原市,撤縣分置外六、外七兩個區。之後,隨著太原市行政區劃的變動,境內所屬的區、公社多次變動。

1970年3月,南郊區正式成立。

1996年,南郊區轄小店、北格、晉源、晉祠4個鎮,金勝、姚村、劉家堡、西溫莊、親賢、黃陵、郝莊、楊家峪、孟家井9個鄉,239個村委會,298個自然村,14個居民委員會。中共南郊區委、區人民政府駐小店鎮昌盛西街49號。[4]

1998年1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晉源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