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為什麼不贊成華為研發費用持續保持在10%以上的做法?

貸款教授


有句話說得好!有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套用到研發上來說也一樣,多投入研發費用,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不投入或者太少投入的話那肯定是萬萬不能的。

創意第一,研發第二

如果雷布斯說創意第一,研發第二,我可能還比較認同點,微軟是日不落帝國嗎?目前來看暫時還是,至少在電腦操作系統這方面世界沒有一家可以與之匹敵的,未來會出現可能打掉微軟的企業嗎?肯定會有可能,就像諾基亞一樣,但是諾基亞是輸在研發上嗎?不是,諾基亞在直板手機上的技術一直都是遙遙領先的,只不過是其對於觸屏手機的忽視才導致了蘋果的崛起,蘋果之所以贏諾基亞是因為它首推觸屏手機,而且前期的研發投入都集中在這個方面,所以蘋果在觸屏手機這方面的技術遙遙領先去於其他手機生產商。因此嚴格來說蘋果贏也是贏在研發,而不是贏在少投入。

對於谷歌也一樣,一開始也是創意,缺少其他與之競爭的,它優先專注於做搜索引擎,所以它率先崛起了,崛起之後谷歌的研發費用並沒有降低,而是不斷的增加,在所搜引擎方面的技術遙遙領先於其他企業,別人要在趕超它就難了。

所以創意很重要,而創意之所以能變強到行業領先,也是因為其先期研發技術佔據也優勢,如果沒有任何的核心技術,創意也沒用,就像共享單車及外賣APP,最後比的都不是技術,而是燒錢大戰而已。

當年蘋果投2%在研發,

蘋果僅在2012財年蘋果的營收就已達1565億美元,即使是2%也有31.3億美元,不要小看這個金額,折算為人民幣近220億人民幣,這個金額即使放到2017年的中國研發投入排行榜中依然可以排第二。

蘋果的研發投入一直都不低,如下圖所示,根據FactSet給出的數據,2016年財年美國的研發投入榜中,亞馬遜在研發上的投入達到了161億美元,排名第一。Alphabet(谷歌的母公司)以139億美元位居第二,Intel排名第三,研發投入為127億美元,微軟和蘋果分別以123億美元和100億美元排名第四和第五。

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7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顯示,2017年蘋果的研發投入達到了95億歐元,排在它前面的則是我們國產手機的第一品牌華為,華為2017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104億歐元,排在全球第六位。也就是說華為僅僅比蘋果多了9個億歐元,但是華為的研發可不僅僅在手機,華為的共有三大業務,其中運營商業務佔比是最大的,消費者業務(手機、平板等等)佔比還不到40%,所以單從手機方面看,華為的研發投入還不一定比蘋果高。所以人家蘋果研發佔比低,並不代表研發投入少。

效率低?

雷布斯最後的意思小米的研發有效率,而華為研發的效率低,這個對其他企業或許可以這麼多,但是對於華為卻是不成立的,如下圖所示,2017年-218年華為的國際專利技術申請都是實際第一的,而且遠遠領先於第二名。

總結

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就不再說了,中興是赤裸裸的案例,既然雷布斯普及了研發太多的壞處,我們也普及一下高薪酬的壞處:薪酬太高了,那麼就容易養尊處優,這樣就不會認真工作了,所以薪酬還是少發一點更好。我認為自己不想多投入,喜歡做組裝機把命運交給外國,那沒事,畢竟是自己的選擇。但是對於國內肯多投入的研發企業,我們是應該多鼓勵才對,而不是一直在嘲諷。


鯉行者


研發投入跟產品質量沒有直接關係,蘋果只有百分之二的研發投入但是依然做出了很不錯的產品,研發投入是一回事,提高研發效率又是另一回事。

雷軍也不缺錢,也不會吝嗇錢包,他那樣的人順位資本賺了多少錢了,賺1億跟賺10億都是花不完,他要錢拿來幹啥?至於小米集團,他個人就是最大的股東持股70%,他需要聽哪個大股東的話?那個99億更是髒水,這個是董事會在公司上市前給的2%的股權獎勵,按市值折算是99億左右,要賣出才會變成現金,實際上也沒有賣出。

雷軍這個人很講究效率,喜歡把錢用在研發刀刃上,剩下的錢投入到別的方面,事實上喬布斯也是這麼做的,2%的研發投入撐起了整個蘋果公司,這裡面的學問也挺多的

總結一下,1,雷軍不缺錢。2,雷軍喜歡提高效率。

華為為啥研發投入那麼多?

之前看任正非的採訪說,華為喜歡研究一些基礎學科,數學,計算機,物理,化學,研究成果就直接可以和供應鏈合作,拿到新的元器件,生產出超越行業水平的旗艦,事實上,摺疊屏,潛望式攝像頭,攝像頭的高感光度,手機低溫性能的確也做到了行業頂尖水平,基礎學科的投入必然功不可沒。

缺點也很明顯啊,基礎學科的產出效率是很低的,很難取得成果,錢容易白白浪費掉,這又是任正非的一個厲害的地方,最開始沒有技術人才,研發投入沒有成果,但是還是繼續投入,他花了大概3000億左右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家與工程師,現在總算有不錯的成果,也算是任正非戰略眼光長遠。

小米今年想轉型做極致產品,我個人認為是不現實的,小米前幾年的產品都是屬於拿來主義,把一些成熟或者半成熟的技術拿來自己用,省去了很多研發費用,性價比自然高了,同價位當然最牛逼啦,今年redmi獨立,要實現轉型意味著要和供應商合作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產品,甚至需要很多基礎學科的投入,成本極大上升,要實現轉型其實是很困難的,集體成果還得看明年的財報和產品怎麼樣。

手機的四大選擇依據,照相,屏幕,soc,系統

對應到各個廠商,華為有最好的照相,三星有最好的屏幕,蘋果有最好的soc和系統,各家廠商各有各的優勢,處於一種互不干擾的狀態。

小米,包括其他的廠商,都是屬於撿漏企業,通過一些技術的整合,做出這些廠商不設計的領域的產品,包括像小米9這種各方面都不突出,但是很均衡並且性價比高的產品,OV講線下渠道,開線下點,明星宣傳,優質售後服務,這種產品其實銷路也不錯。

小米要轉型,他的屏幕能比三星好嗎?照相能超過華為嗎?soc和系統能超過蘋果嗎?只要人不傻都不會相信,不過小米有一個優勢是aiot物聯網,智能家居平臺,這個在世界上是領先的,所以松果電子拆分了一部分給智能硬件做芯片,率先搶佔專利優勢和技術優勢。


Marinexx


只能說明雷猴子是機會主義者,是投資商,而非企業家!為什麼叫雷猴子?因為他現在越來越不要臉,無下限的愚弄網友,為了破小米,什麼都幹得出來!按雷猴子的套路,我來普及一下機會主義的缺點:

現實機會主義,都是隻顧眼前,迎合眼前的趨勢,毫無抗風險儲備,也沒有立天改命的基本功,一輩子活在別人的影響裡。

雷猴子說他們是研發出身,懂企業研發,不需要研發大投入,這是不是跟柳傳志是一類人?聯想的今天已經證明了雷猴子的未來!再看看雷猴子們說懂研發,那他們到底研發出了什麼呢?金山WPS?那是求伯君的功勞!雷猴子投資了很多企業,屬於遍地撒網,十足的機會主義!從財務角度來說,沒有問題!但從企業角度來說,就是猴子撿芝麻掰玉米偷西瓜了,最後什麼也搞不成…

我們國家現在大力提倡基礎教育,這是為什麼?就是意識到國內大部分都是現實機會主義,吃了應試教育的苦果!當然這也是我們國家的歷史原因,在貧窮落後的時候,現實機會主義發家致富效率最高,但到了高水平競爭時期,比的就是全方位的綜合實力,比的就是基本功,只要有一點短板,就會被人卡脖子!

我們再來看看雷猴子的小米,以前小米看到國內智能機需求大,價格高於一般收入者心理預期的機會,推出了迎合市場的性價比機器,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這個階段只要你產品就可以。現在智能機市場飽和了,消費者要的是高體驗高價值的產品,雷猴子還在吹噓它的性價比手機,愚弄消費者,這是他的無恥也是他的無奈,因為小米沒有什麼基本功底,沒有什麼核心技術,就跟聯想一樣,是個二手經銷商!

現實機會主義能乘風作勢一陣,風一停或者轉向,就摔死或者吹跑了…


摩玄風


我只是客觀的說一個事實。

以前1234G沒有關中國的事。現在5G標準,華為搶到一半。如果不是聯想是美國的。華為搶到的就更多了。

蘋果的研發不大,但他們的錢都用在了軟件上,他們已經有成熟的頂極芯片。現在的資金只是維持。

而華為不同,肩負民族使命。

貿易戰的原因是我們沒有芯片。我們沒有軟件。

目前,軟件是微軟獨大。當年微軟件用盜版打敗了金山和紅旗系統。現在他們坐著數錢。投入研發當然不大,微軟不是日不落。90%以上的電腦都是用WIN系統。想要換掉這個系統根本不可能。蘋果系統是最有可能替代的,但蘋果的系統不零售,只配自己的機子。

假如蘋果系統也外賣。我也捨得錢買個系統裝在我的安卓手機上。畢竟系統版權一次購買終身使用,那哪個還買蘋果手機。

華為現在投入精費,做處理器,芯片。

也在研發系統,還要搶佔通訊技術先進領域的市場。作為一個民族全面的公司,甚至不能上市。畢竟資本市場不分國別。

小米,什麼都是拿別人的,組裝公司。當然自己研究了小米UI,那也是安卓的,當然現在華為還在用安卓的,可哪天忽然出了他們自己的麒麟系統。那也不用見怪。

可能多年以後,華為能成為超越蘋果,微軟,高通,英特爾這樣的公司,那麼,加上中國佔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基數,替代掉微軟系統及英特爾CPU也不是不可能的。

現在只是起步比別人晚,只能用錢砸出來。

雷軍什麼時候才懂得科技強國。什麼時候才能有新的高度。

畢竟他走的是騰訊路線。華為和阿里是同一個路線。

一個是抄襲照搬。一個是自已創造研發。

小米機子沒有一個配件是他們自己生產的。系統是用別人的來改的。

電飯鍋?排插,攝像頭?淨水品,拖把,基本上小米都做完了。以後還會出小米汽車,小米冰箱小米空調。。。。沒有創新的公司。

就如同騰訊的軟件都是抄襲別人的一樣,騰訊有什麼?我有流量。

中華要崛起,需要砸錢。

未來。手機將會替代掉電腦主機。用投屏技術顯示到大屏上。

這個是可以預見的。電腦主機淘汰後,將有可能替代掉微軟的系統。也有可能替代掉英特爾的芯片。

這個事情只能是華為來做到了。

假如,有這麼一臺顯示器,接著鼠標,集成,麥克風,攝像頭,音箱。手機數據接口。只要把手機接上。就可以讓手機變成一個主機一樣的使用。同時可以供電給手機。

而手機的配置也足夠強大,有超強的性能,可以完全滿足人們的辦公,遊戲。

那麼手機替代電腦的日子也就到了。


Ss610x


昨天寫了篇關於華為推出方舟編譯器,提升安卓系統運行性能的文章,主要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分析問題,種種跡象表明華為的戰略意圖不僅僅是針對國內幾個廠商,明顯在向著蘋果或者三星邁進,把當年在通訊領域搶佔全球第一的勁頭拿出來了,明顯是朝著手機市場全球第一的份額去的,有這麼大的夢想或者抱負,必須要有強大的技術支撐,而且很強勁的基礎技術支撐,所以每年拿出百分10的研發費用,來夯實基礎,有當年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做派,有這個實力和這個抱負做這件事。

前幾年還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寫代碼的時候,當時公司老闆說到未來國內市場就是小米和華為的較量,如今看來還是對於小米過於樂觀了,畢竟傳統的幾個手機廠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也是有一定的資金和技術積累,從手機市場的劃分來看技術所佔的比例也是越來越大,單純的營銷手段或者局部的技術創新很難撼動整個大趨勢,本人也屬於典型的小米粉絲,中間用過4部小米手機,並且從軟件層面講小米手機做的還是可以,從實用性以及性價比上都還可以,但短短八年的時間就想著挑戰傳統的巨無霸明顯有點吃力。

對於雷軍不贊同研發百分10的,其實屬於典型的創業公司裡面的把錢用在刀刃上的思想,還在解決溫飽問題的狀態下,很難去做一些基礎科學研究的事情,從這個角度出發也能理解雷軍的做法,畢竟不能不聲不吭,小米走到今天基本上算是一種奇蹟了,可能大家看衰小米覺得不行了,主要還是在刺刀見紅的時候就是體現真實力的時候,這個時候大家才會想到小米還屬於一家比較年輕的公司,還在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公司,不是不行了是進入一個業務平穩積累期,如果小米能夠有實力拿出10個點的去做研發,有可能雷軍做的更刻苦,畢竟站的角度還是不一樣的。

小米這個階段就是能保持住市場份額,然後慢慢積累技術,在任何一個行業內稱雄爭霸都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期,小米公司也不例外,站在創業者角度看雷軍的一些言論其實都能理解了,短短成立8年的公司怎麼可能和華為這種巨無霸相匹配,如果小米能堅持下去,有實力做一些創造性的東西說不定真可以和華為一較高下在手機領域,但估計也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現在大趨勢是華為成為全球第一可能性越來越大,幾乎已經不可逆的事實,作為國人還是因為有華為這種公司而感到自傲,畢竟被歐美壓制這麼多年,終於有家能讓人覺得服氣的公司,現在國內的華為和阿里幾乎已經全力在切入核心技術領域了,不久的將來中國科技在全球領域也會變得越來越強勢,踏踏實實鋪墊基礎技術才是根本。

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雷軍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小米是一家依靠營銷起家的貿易公司,本可以不和華為比什麼研發費的,但問題出在雷軍要將小米包裝成科技公司。

雷軍的賺錢模式其實是資本運作(當然這不是誰都能玩的),以低價迅速提高市佔率,然後融資,繼續繼續保持收入高增長(虧錢沒關係),再融資(這時候股東被捆綁,不繼續投前面的打水漂),上市,套現(所有股東勝利大逃亡)。這就是為什麼雷軍和劉強東的公司基本不賺錢,甚至鉅虧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在短短几年裡成為千億富豪。

雷軍所謂研發費的言論無非是一種狡辯,目的是掩蓋小米貿易公司或資本玩家的本質。

當然不得不說雷軍是極聰明的,資本玩家不是誰都能做的!


砂粒6


看了雷軍的說法,我不是太贊同,中國科技對比歐美還是落後非常多了,現在不投入高額度研發,怎麼追趕???何況華為佈局是全世界,而不光某幾個國家,不高投入,麒麟980哪裡來的?小米的澎湃cpu到現在不也是一紙空談,拿不出真正有用的產品。至於投入這麼高的研發,也不光是一個項目,舉例子,藥廠研發新藥,10億資金進去,做100個藥品研發項目,只要成功一個,那麼這10億資金就都算這1個項目的成本,所以特效藥非常貴,因為成本高,至於那99個項目後期如果還能資金跟進,說不定還有成功的,因為你窮,所以你投入低,吃頓飯有花1000的,有花100的,一個道理。


綠皮839


這個問題不錯,來答一波。

首先表明一下看法,我認為出現這樣的不贊同,在於小米和華為,或者說雷軍和任正非看待企業發展未來的眼光不同。

明白一點說,雷軍將研發投入高視作創新效率問題,而任正非將之視作創新基礎問題。這沒有什麼對錯,就企業盈利本身而言,雷軍的說法可能更正確一點。但對於企業發展空間和在更大市場背景下的生存能力而言,毫無疑問華為的做法更對。

以下是我的觀點:

第一,小米追求高效的研發並沒錯誤,但不能因為華為投入過高就質疑其研發效率。

固然如雷軍所言,歷史上具有顛覆性的創新幾乎都是當時實力還較弱的公司所作出來的,但有一點雷軍沒有點透,那就是那些公司幾乎都是將全公司的資源投入到創新中,這種佔比遠遠高於10%,這也是小公司能夠通過創新迅速開闢市場的原因所在。

所以投入多少不是最重要的,研發投入佔比很能體現一個公司的狀態。

雷軍說到追求高效固然沒錯,但絕不能把華為高於10%的研發投入,超過中國甚至世界上許多大公司的研發佔比等同於效率低下。

他更應該考慮為什麼華為、三星、微軟等大公司要在科研上投入如此之多。

小米如今的狀況還沒有發展到可以質疑高研發模式的層次,即便他拿來列舉的例子,蘋果的喬布斯當初確實科研投入少,但不代表喬布斯對於高研發投入的鄙視。

第二,小米的研發成果偏向於下游市場,而華為一直在向著全產業鏈發力,這決定了研發數量級上的差距。

也就是說,小米的研發重心在怎麼打造或者整合出一個消費者體驗起來更好的產品,為產品做一些功能性研發或者硬件設計之類。

但華為的研發範圍呢?手機裡最核心的CPU,類似於安卓系統的操作系統,5G芯片,手機離不開的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5G網絡整體解決方案(軟件和硬件),人工智能,雲技術……

他們盯著的未來的位置就不同,這就造成華為必須在方方面面進行研發投入,所以研發投入量自然巨大,而且甚至可以說,華為的研發效率從結果來說要高於小米很多。

比如說手機業務或者消費電子業務,從中華酷聯到如今的華米OV,華為是唯一一直走在中國智能手機前列的品牌,而且華為手機在走自主品牌路線之後(即不依託通信運營商捆綁銷售),迅速成長為國內智能手機的第一位,並且依靠技術優勢成為國際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上獨一份的中國力量。

而在電信領域、芯片領域,華為的成果也可以說有目共睹。

第三,小米的終極目標可以說是蘋果,而華為的終極目標可能更大

怎麼說呢,小米如今學的是蘋果的“形”而非“神”,並且是低配版的形。

蘋果生態之中,硬件基本都屬於自家的產權,包括芯片——A系列CPU真的很強。軟件更不同說,蘋果擁有自己的操作系統,並且是覆蓋各種終端形態的操作系統。而反觀小米,手機上最重要的兩大核心——CPU和操作系統都是別人家的。而且小米並不打算改變這種情況。

小米打造的智能生態更像是一種硬件聯盟,用自己的一套標準讓硬件進行智能連接。但這種模式或者生態其實沒什麼技術含量可言,就像是沙子上建起的城堡。

而華為呢,華為可能早就看到了這些,所以這些年來,在上游端做電信領域的技術探索,移動產品端開始研發芯片並應用到自家的產品中,系統也有所準備,這些東西來自哪裡?來自研發。

雷軍暗喻自己家的研發效率高,但是我們往深處再想一想,小米這些年的這些產品最大的亮點都在哪裡?在CPU、攝像頭、硬件優化、UI等方面,但哪個方面小米掌握了最基礎核心的技術?

第四,小米如果抱持著這樣的態度搞研發,或許錢賺的夠,但企業存活不了多久。華為卻能依靠這個拉近和國際巨頭的差距,最終成長為真正的國際巨頭。

我最欽佩的是任正非的憂患意識。

不管公司是一家只能做交換機的小公司,還是一家已經成長為年營業額超過1000億美元的跨國大企業,任正非始終不放鬆對於未來的警惕。

所以華為才有每年不低於10%的研發投入佔比,因為華為看到了自己在技術儲備方面的薄弱,也看到了華為在全球市場環境裡而不僅僅是中國或是某個區域(比如印度)的發展困局,他需要研發部門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憑藉技術去更多的國家和市場去和更強大的對手對決。

而那些對手就像三星,就像微軟,就像蘋果,同樣擁有鉅額的研發投入。

所以華為選擇的路是一條相對艱難的路,它的目光所及已經不是中國和印度這些發展相對落後的商業社會,而是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

小米的對手可能只是華為的手機業務,再多就是加上人工智能。

但這種業務只是華為龐大科研力量所呈現出來的成果的冰山一角。

最後總結一下,雷軍和小米不是研發效率高,而是研發範圍小,並且沒有向著本領域的深處挖掘的魄力和決心,而任正非和華為則是竭盡全力地向著產業鏈上游,行業的基礎端進行研發上的發力,這是不一樣的眼光和格局所造成的。

記得在別處看到過一句話,說小米和華為最大的區別:

小米是中國消費者不可缺少的企業。

華為是中國不可缺少的企業。

嚴重贊同。

以上。


好人長安君


事實上高研發投入確實是一件高風險的事。

首先,企業成本過高,萬一營收或者利潤下跌,那對於企業來說等於掉進一個大坑,到時候進退兩難。華為現在也是面臨這個問題,5g進度不及預期,所以現在急於在手機等業務發力也急著炒掉老人,以求能把營收利潤拉上來和控制成本。

第二,研發本身風險高,投入往往高於產出。

不過,生意哪有沒有風險的,至於企業如何選擇,那還得看自身的發展取向,我認為這兩種選擇並沒有太多優劣之分。都是公司做生意,為的都是賺錢。

另外就是華為小米ov之間的差別,華為是一家研發型的企業,一直都是混通訊行業,通訊行業你知道,從以前的bp機一直到2G,3G,4G,5G才幾年,別說不研發,哪怕只是研發慢點都是死路一條,所以華為那是隻能硬著頭皮搞研發。而小米是一家主攻終端銷售的商業型企業,產品必須像costo沃爾瑪優衣庫那樣死磨供應鏈壓成本重體驗,商業邏輯上必須把版圖湊齊拼圓形成閉環才能成就小米商業帝國,所以要小米把研發費用加到10%不會讓小米成功而是把小米推下懸崖。至於ov那是根正苗紅的製造業企業。這就是這三家企業本質上的區別。


瀟瀟八千里


雷軍說得未必錯,但是針對華為的說就並不對路,因為華為研發效率算比較高的了。企業當然不只是研發投入,還要有研發產出效率,而以前我們分析過,華為的產出效率就比中興通訊更高,當然,在投資的角度我們也很支持中興通訊,他比其他一些企業效率更高。看研發能不能打陣地戰,看你用什麼樣結構的人才,然後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華為連續多年全世界專利申請數第一,但他的研發投入並不是第一。其堆疊專利,是一種國際企業通行的方法,就死建專利牆,讓小公司一探頭就碰到專利牆。要麼選擇投降,要麼讓對手技術交換。作為後來居上者,華為已然不簡單,雖然我們平時還有點喜歡評頭論足。

小米的模式也是不錯的,不能說美國有可口可樂,有蘋果,蘋果就是高科技,而說可口可樂就應該被淘汰,實際上可口可樂也有其創新,比如營銷上面。這裡要提到一家真正披著傳統外衣的科技公司——宜家家居。小米本身也有創新,但是其創新是否能夠持續,是要看華為或者谷歌這類企業的臉色的。

諸如,為什麼大家賽跑5G,因為這就是一個風口,而這個風口前期沒有標準件的情況下,蘋果都拿不到芯片,高通開始量產上不來,優先滿足誰還不一定呢!而高通同樣要在通信端和華為交換專利技術。谷歌還要通過新系統去匹配5G網絡,他們之間交叉專利授權,就很好對話。

小米的基礎,在於配件標準化。但如果標準化配件被迭代,被壟斷,則沒有第二種應急方式可以選擇。這就是研發的重要性。

蘋果早期也是四處買芯片的,但是蘋果有一點從來是領先的,那就是其IOS系統,而微軟有PC操作系統,谷歌有安卓,高通有芯片,三星有芯片,華為有芯片,通信手機這個行業,芯片和系統,你有一個就差不多能上桌講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