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管理要像農民種地一樣!

湖畔大學第五期開學了。

馬雲按照慣例,進行了開學演講,和往年一樣,馬雲談論最多的話題依然是管理。

馬雲:管理要像農民種地一樣!

坊間傳聞,湖畔大學的平均錄取率僅有2.93%,面試通過率也只有46.59%。

而今年的這個學期,共有1400餘名企業家報名,88名候選人進入集體面試,最終有41名企業家成為湖畔大學五期學員。

一場精英中的精英參與的學習,馬雲又會傳授哪些管理上的真知灼見呢?

01

人才培養和訓練體系

是最關鍵的

馬雲強調:

“公司的產品是人,人不提升、員工不提升、幹部不提升,產品哪怕提升,將來也會掉下去。一個企業,要看你的人才培養和訓練體系有多好,這個很關鍵。”

馬雲一直把人才培養看的很重。

他在不同的場合都表示過:如果一個組織,沒有較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就會非常危險。

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人才培養體系,新人進來之後都得從頭摸索,而且最後發展成什麼樣子,全靠個人悟性,這樣的組織,很難發展起來。

一個沒有人才培養體系的組織也可能會過於依賴某些個體,如果知識都裝在部分人的頭腦裡,那麼組織對於這些人的依賴是無以復加的,如果這些人有變動,則組織會蒙受巨大損失。

所以,人才培養體系是衡量組織能力的重要標杆,沒有人才培養體系的組織,也許能「大」,但談不上「強」。

02

做企業要像農民一樣

要活的好、活的久

在演講中,馬雲強調:做企業要像農民耕地一樣,不要追求做的大,而要追求活得好,活得久。

這句話和馬雲曾經說過一句話:要在天晴的時候修繕房屋,要在年輕力壯的時候生養兒女。說的是一個意思。

做管理,不要貪圖眼前,而是放眼全局。

這個話說出來大家都認同,但是落實到具體實踐中,真正這樣做的人少之又少,根本原因在於大部分人是「痛苦驅動」(Pain-Driven)的,而非「遠景驅動」(Vision Driven)的。

也就是說,大部分人不是預見到什麼要發生人們才會提前做什麼,而是在事到臨頭,不得不做的時候,人們才會去做。

馬雲在強調這與點的時候,其實就在告誡管理者,一定要有預見性。

馬雲:管理要像農民種地一樣!

想要預見,並不容易。

在過去2018年,我們見證了很多風口的誕生,但是也目睹了經濟發展浪潮下,更多人,更多企業被無情的淘汰,甚至沒有人記得它曾經存在過。時代的風口之下,多少企業和個人也只是成為風險的註腳。

要有預見性最簡單的一個小方法就是戒掉「馬上就要」的毛病,比如你希望三年後蘋果樹結果,那麼今天就要種下小樹。最近看到有報道說,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格通常會以「一個世紀」的長度去思考問題。

所有,要培養出預見性,就一定要學會延遲滿足。

03

農民看天

好或不好都要做準備

馬雲說:

“農民看天,有豐收年,災難年,做企業永遠有好有壞的年份,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好的時候,去準備不好的時候,不好的時候,去準備好的時候。”

這句話講的其實是價值觀的事情。

前幾年在新聞裡看到馬雲屢次談起價值觀,談到很多艱難的選擇都來自於對於價值觀的捍衛,不以為然,以為是作秀。

現在管理時間做的越來越久,就會發現看起來還是自己當初學淺才疏,認知高度不夠所致。

不管外界環境如何,都做好自己,隨時準備,這就是一種自強不息的價值觀。

我們都知道,價值觀一致,利於目標一致,行動一致。少很多內耗和不必要的說教。價值觀是基礎,做人做企業都如此。能找到共同價值觀的一群人一起前行,很有運氣。

真正的價值觀就是被員工所珍視的行為和技能。

04

多反思自己

多思考自己的失敗

農民種地,腐爛的大樹是土地的營養,而管理者管理的營養,則來自於不斷從失敗中學習。

“我們不僅要反思自己的過錯,更要分享自己的過錯,敢於分享自己過錯的人是了不起的人,敢於分享自己失敗的企業是了不起的企業。”

馬雲:管理要像農民種地一樣!

在工作中,我發現了一個錯誤的觀念。

有不少管理者允許下屬「去犯錯」,認為犯錯就是成長。

其實並不是,犯錯的一個前提是自己一定要懂得反思,知道從錯誤中學習,不去犯同樣的錯誤。如果只犯錯,但從來不知道反思,不知道改變、調整和進步。

這個就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所謂瘋狂就是做相同的事情,卻期望不同的結果。」

最後,我就問一句,湖畔大學還有沒有旁聽的位置,好想進去旁聽一下。

馬雲:管理要像農民種地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