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腳步 靜心閱讀

放慢腳步 靜心閱讀

放慢腳步 靜心閱讀

這是一個被“速度 ”裹挾著的時代,好像每一個人都在不停趕路,不肯歇下腳步想一想,為什麼要往前走,又要走向何處。

你看,無論是行人,還是公交、地鐵上的乘客,無論他們是站著、坐著亦或行走著,都低頭拿著手機,冒著撞電線杆、坐過站的風險,用手指快速滑動屏幕,時而眉頭緊蹙,時而開懷大笑,仿若置身在無人之境,全然不理會真實的世界在發生著什麼。他們,便是我們。在這樣的匆匆裡,讀書好像成為了一種“奢侈”——“我知道讀書很好,但是我沒時間!”許多人為證明自己是愛讀書的,特意翻出了微信裡的公眾號:“你看,我關注了許多閱讀平臺,閒暇的時候就看一看,翻一翻!”於是,短時間、碎片化的“微閱讀”成了一種潮流,人們都企圖通過花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益處。殊不知,閱讀這件事情,沒有捷徑可走。

且不論古人坐、臥、如廁都要看書,也不說大家們看書入迷到將墨汁作糖蘸食,只聽我父母說起他們那輩人,但凡家裡有一點餘錢,哪家不願意拿出來讓孩子多買幾本書?我們為時代的發展而驕傲,但我們也應該警惕逐漸飄散開來的浮躁。

放慢腳步 靜心閱讀

放慢腳步 靜心閱讀

小時候,每天總是在父母講的故事中安然入睡。或許那時對父母所講故事背後的寓意尚不能懂,但在他們的講述中,我常常想象出故事中人物的樣子:他是長著長長的鼻子,還是穿著虎皮做的衣服?她的頭髮是金黃色,裙子上又有多少顆珍珠?他的夜視眼是否在黑夜裡發出幽藍的光芒?她又是怎麼從狐仙變成了姑娘?於是,在腦海裡逐漸構想出故事情節,並樂此不疲地將自己也置身於其中,連夢也是彩色的。一項研究表明:從小翻看畫本的小孩子的想象力要比總愛看電視的小孩子的想象力要豐富得多——靜止的圖案會讓小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發揮自己的想象,而電視上動態的畫面則讓小孩子應接不暇,來不及自我消化。可見,“速度”有時候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長大些,無論什麼書,都願意翻一翻。《詩經》讀起來朗朗上口;《論語》中蘊藏著先賢的仁愛智慧;總忍不住想要摘錄幾句唐詩宋詞,即便無法全然理解某些字詞的含義,卻總讓人歡喜不已。也終於在《聊齋志異》裡找到當年狐仙鬼怪們的真身,終於從《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走向了契訶夫、卡夫卡。當然了,作為學生,我們打交道最多的還是教材,通過語文課本,我們認識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在混沌歲月裡保持清醒的朱自清,將自己的靈魂展露出來給人看的郁達夫……但教材的作用也絕不僅限於此,如果將教材比作一個窗口,那麼我們首先可以透過這扇窗戶看到外面的景色,讓自己認識到,大多數時候,是自己將自己拘泥在了一個狹小且封閉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主動推開窗,走出去,置身於廣闊天地間,擁抱大千世界的美景。於是,《祝福》之外,我們可以在《彷徨》《吶喊》裡閱讀到魯迅先生的更多作品,遍觀社會百態;可以通過翻閱歷史書籍去理解“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別樣心境,讓自己隨著時代的長河緩緩流淌;可以在遠赴日本留學的郁達夫筆下探尋到人內心的掙扎,即使時光飛逝,卻驚覺人性的複雜未曾改變……

放慢腳步 靜心閱讀

放慢腳步 靜心閱讀

閱讀,也絕不僅僅只是對過去增添註腳。作品是活的,一方面,那些經典的作品歷久彌新,每一次閱讀都有不一樣的收穫;另一方面,新的作品也層出不窮,走進書店,你會發現,仍有許多優秀作家筆耕不輟,源源不斷地為喜愛閱讀的人們提供精神食糧。無論是經典重讀還是閱讀“新鮮出爐”的書目,其實都是與時代對話的過程,都與這個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閱讀是進行時,甚至是將來時,引領我們前行,也照亮前行的路。

閱讀不是一件可以急功近利的事情,許多人認為看書是浪費時間,畢竟不像考試一樣有可以用分數量化的指標,有實實在在擺在眼前的及格線,沒有哪條規定說讀了多少書就會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取得什麼樣的成績。但我相信,看過的書終將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存在於言行舉止之中,存在於他人對你的評價之中,更存在於自己的心靈之中,慢慢發揮作用。

靜下來,翻開一本書細細品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