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人:世人皆知走遍中國的徐霞客,幾人識得胸有千壑的顧祖禹

1607年的一天,徐霞客從江陰老家出發,頭戴遠遊冠,暢遊無錫惠山,泛舟太湖,開始了他廣為人知的第一次壯遊。

徐霞客是千古奇人,是中國天字第一號旅遊達人,是地理學家、旅行家與文學家。他一生志在四方,之後三十餘年,走遍了當時中國除四川之外的兩京十二省,“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探幽尋秘,給世人留下一部皇皇鉅著《徐霞客遊記》。這部書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在地理學與文學上都具有重要的價值。錢謙益讚譽這部書,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二十餘年後的1631年,在江陰東南毗鄰的常熟縣,我國曆史上又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出生了。他就是顧祖禹,祖籍無錫縣,後徙居無錫宛溪,故稱“宛溪先生”。顧祖禹則畢生專攻歷史地理學,以沿革地理和軍事地理的研究為精深,寫出了奇書《讀史方輿紀要》。

無錫人:世人皆知走遍中國的徐霞客,幾人識得胸有千壑的顧祖禹

顧祖禹

要說顧祖禹,須得從起父親顧柔謙說起。

顧氏先祖是吳中大家,由隋唐迄兩宋,子孫代有名人。然而,顧柔謙時運不濟,“幼遭家難,貲產皆盡”,生活日益貧困。而且,他運氣不算太好,他小時候,有一次與小夥伴出遊,被擠到一塊沼澤中;幸虧母親忽有預感,急忙派人尋找,及時將其救出,才死裡逃生。“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後來顧柔謙入贅常熟譚氏,二十歲就有了兒子,即是顧祖禹。顧祖禹很爭氣,受教於父,聰明上進,博覽群書,給這個衰敗家庭帶來新希望;至於其畢一生之力,承家學,撰奇書,也算是所謂的“後福”吧。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甲申,顧柔謙時年四十,正是不惑之年;不過,他卻難以不惑。這一年,李自成的起義軍勢如破竹,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然而四十二天後,李自成就倉皇退出北京,滿清王朝取而代之。顧柔謙心繫江山社稷,哀憤至極,寫了很多詩歌,以寄愛國之憂思,讀過的人無不被激發起悲痛之情。

無錫人:世人皆知走遍中國的徐霞客,幾人識得胸有千壑的顧祖禹

顧祖禹

清兵入關,實行民族高壓政策,所到之處,強制推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江南一帶的江陰、嘉定等地,都有義軍奮起抗清。黃毓祺參加江陰守城戰鬥,後被捕入獄,不肯屈服,以身殉國;黃淳耀在嘉定組織鄉兵,城破後,自縊於館舍。此二人皆是顧柔謙的摯友,一見定交,肝膽相照;他們殉國後,顧柔謙深受打擊,悲痛欲絕,整日閉門而坐,默然不語,不思茶飯。顧祖禹時年十四歲,一邊叩頭一邊寬慰勸解父親。

見兒子如此懂事明理,父子二人展開了一次嚴肅認真的談心。顧柔謙鄭重其事地問,“汝能終身窮餓,不思富貴乎?”顧祖禹俯首而跪,回答“能”。顧柔謙又問:“汝能以身為人機上肉,不思報復乎?”顧祖禹又回答“能”。父子同心,顧柔謙大喜,感慨道:“吾與汝偕隱耳!”於是,顧柔謙便更名為為“隱”,將居處題為“伐檀”,以表達隱居的決心。這次促膝長談,確立了顧氏父子終其一生的生活信條。這一年,為避戰亂,顧柔謙攜子隱居常熟虞山,躬耕於虞山之野,過著憤懣無聊的目子,生活極為貧困。有天深夜,顧柔謙夜不能寐,就叫醒祖禹,問道:“如果你以後能得志,該如何對待往日恩怨呢?”祖禹說,“我常常記起小時候,祖母將我抱在懷裡,講述家族艱難往事,還有父親幼時差一點掉進沼澤的事情,都不敢忘記。”顧柔謙說,“嘻,你的見解怎麼這樣狹隘呢?我們家數代以來,也算是富甲一方;然而,以你祖、父之才,竟中途家道敗落。這是天意!與你又有什麼關係?切不可以家事耿耿於懷,要放寬視野,做一番事業。與人相交,寧肯他人以非禮來,自己卻不能非禮相報。你要用心銘記啊!”顧柔謙曾補弟子員,入清後卻並未沿科舉之路前行。他“深慨科舉之學,不足裨益當世,慨然欲舉一朝之典故,討論成書”,有《補韻略》《六書考定》《山居贅論》問世。顧祖禹則繼承父志,堅守志節,平和處世,鄙視功名,不事科舉,隱而不仕。他的好友魏僖這樣評價,“祖禹沈敏有大略,為人奇貧而廉介,寬厚朴摯,不求名於世。”

顧柔謙致力於軍事地理學的研究,常說“明一統志於戰守攻取之要,類皆不詳山川,條列又復割裂失倫,源流不備”,想完成“舉一朝之典故,討論成書”的目標,但無奈天不假年,顧柔謙尚未完成志向,便抱憾離世。臨終前,顧柔謙叮囑兒子,“士君子遭時不幸,無可表見於世,亦推有掇拾遺言,網羅舊典,發舒志意”,要繼承其遺志,完成其未盡使命。

無錫人:世人皆知走遍中國的徐霞客,幾人識得胸有千壑的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

顧祖禹繼承父志,從清順治十六年(1659)起,參考二十一史、百餘種地方誌和大量文獻,盡一切可能“覽城廓,按山川,稽道里,問關律”,實地考核異同,撰《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剛動筆時,顧祖禹才二十九;到成書,年五十矣。寧都魏禧讀完《讀史方輿紀要》,歎為觀止:“此數千百年絕無僅有之書也!”於是,以其書與梅文鼎《歷算全書》、李清《南北史合鈔》稱三大奇書。

宋以後,專講地理沿革的著作間有所出;特別是明末以降,學者有感於“空談心性”的弊端,實學之風大盛。《讀史方輿紀要》具有濃厚的歷史軍事地理學特色,其核心在於闡明地理形勢在軍事上的戰略價值。它著重考訂古今郡縣變遷,更是詳論“山川險易,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得失之跡”,重在講述軍事和地理的關係,而風景名勝皆在所略,“凡職方、廣輿諸書,承偽襲謬,皆為校正。”

無錫人:世人皆知走遍中國的徐霞客,幾人識得胸有千壑的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

此書對歷代都邑形勢、山川險要、戰守事蹟、河渠水利等等,皆能上下古今,詳加論述,既便考證,又便使用。其編著體裁,也頗為新穎,如歷代州域篇,則以朝代為經,而以地理為緯;京省形勢篇,則以地理為經,而以朝代為緯,經緯互持,縱橫交用。《讀史方輿紀要》具有極為濃厚的軍事地理特色,經世致用思想貫穿始終;它不僅包括歷代疆域、政區的演變,也還包括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

無錫人:世人皆知走遍中國的徐霞客,幾人識得胸有千壑的顧祖禹

徐霞客

徐霞客一生都在路上,走遍中國大好河山。顧祖禹雖然盡一切可能“覽城廓,按山川,稽道里,問關律”,實地考核異同;然而更多是在考據上做文章,“顧先生閉戶宛溪,足不出吳會,而所論攻守奇正荒僻幽仄之地,一一如目見而足履之者,豈不異哉?”

“重瞳帳下已知名,隆準軍中亦漫行。半世行藏都是錯,如何壇上會談兵。”顧祖禹的這首詩,或許就是對他一生追求的最好註解吧。

敬請關注頭條號無錫冷知識,發現不一樣的無錫

無錫人:世人皆知走遍中國的徐霞客,幾人識得胸有千壑的顧祖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