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農民高慶隆土地裡搞了項發明,結果大家說......

霸州市煎茶鋪鎮趙各莊村

有個“農民發明家”,

土地裡搞發明,還獲批國家專利!

高慶隆初中畢業,有機械基礎,有穩定的事業。在工作中,他懂得了農民的辛勞,便紮根土地,對生產工具進行研發。今年初,他製作的手扶直流電驅動鋤草機獲批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已經投產。

近日,記者見到了高慶隆,傾聽了他的發明故事。

霸州農民高慶隆土地裡搞了項發明,結果大家說......

霸州農民高慶隆土地裡搞了項發明,結果大家說......

霸州農民高慶隆土地裡搞了項發明,結果大家說......

從小喜歡鼓搗機械

1980年,高慶隆出生於霸州市煎茶鋪鎮趙各莊村。他從小就愛鑽研,喜歡鼓搗機械。初中畢業後,他便在家裡經營的磨具廠當學徒工,學習做磨具、工裝夾具,加工產品。半年後,廠子分家,他就去村裡其他工廠打工。隨著老師傅的帶領,漸漸地,他對機械構造、製圖等領域有了基本瞭解,開始操作機器,幫助客戶設計開發產品等。幹了六七年後,高慶隆從廠子裡辭職,幹起了個體,也是搞機械加工。

機械加工雖然收入穩定,但掙不到大錢。這時,高慶隆開始摸索新的出路。2015年,他應朋友邀請,去保定順平參加桃花節。在那裡,他看到很多農民拿著毛筆在桃花上點來點去。他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是在人工授粉。“我朋友是專門搞花粉的,他建議我幹這一行,當時廊坊沒有這個行業。我覺得挺有意思,就開始做了。”高慶隆說。

人工授粉是一項成熟的技術。有的果樹品種不能自花授粉,必須經過人工授粉才能結果。高慶隆的工作就是將授粉樹的花粉採集、提取出來,賣給果農。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果樹的花季各有不同,從農曆二月起,他每年要花兩個多月時間,在全國各地推廣花粉,憑著勤勞和獨到的眼光,高慶隆收穫了一桶桶金。直到現在,他還在從事這項工作,發明創造的啟動資金也來源於此。

霸州農民高慶隆土地裡搞了項發明,結果大家說......

霸州農民高慶隆土地裡搞了項發明,結果大家說......

為幫助果農萌生髮明念頭

由於經常和果農打交道,在溝通中,高慶隆發現了果園除草這個問題,這開啟了他的發明之路。

“果園的雜草長得太高,會影響果樹的成長。幾年前,果農一般使用滅草劑除草。但是,化學藥劑對土地和果樹傷害很大。近些年,國家一直提倡綠色有機食品,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果農們對化學除草也很牴觸。目前,大型規模化果園基本實現半機械化種植管理,結合發達國家先進技術,探索果園種草養草,把果樹下的草地打理得跟草坪一樣,既固土保墒,又節省人力,剩下的草腐爛後還可以當肥料。但是對於一些小的果園,除草就是大問題。果樹又矮又密,大型機器進不去。”高慶隆無奈地說。

“我有一個朋友,在北京通州租了500畝地種果樹,採用機械化管理,果樹是矮化密植的,用技術控制長勢,種植和修剪這兩塊做得非常好。但是,農民自家的果園大部分是粗放型的種植方式,怎麼種的都有,長勢還不一樣。除草就成了個大問題。”高慶隆說。

粗放型的果樹種植方式給機械除草帶來了廣闊的商機。高慶隆考察過市場,也見過果農使用過的一款小型除草機。這是揹負式的,前面有個手杆,需要手持除草,操作起來非常費勁,效率很低。最關鍵的是,這種燒油的機器使用起來不方便,需要定期維護保養。即使這種機子並不完美,果農們的需求量還是很大,有些廠子每個月都能銷售近千臺。

為何不自己做一臺除草機?2015年下半年的一天,高慶隆萌生了這個想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考察,2017年春,他和發小張賓開始動手做起來。

一輛舊電動車攢成一臺機器

每一項發明創造都有一個艱苦的過程,但幸好,高慶隆並不是獨行俠。幾年來,張賓一直在背後支持他。張賓和他同歲,在楊青口村經營一家機械廠。他們的發明車間就在這個廠子裡。

“我們倆是同學又是發小,都從事機械加工。自從18歲入門,我一直沒離開過這一行。既然兄弟有這個夢想,我就全力配合他。我廠子裡有設備,做起來得心應手。現在搞發明創造的人很多,國家也在鼓勵,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我當然義不容辭。”張賓笑著說。

在設計之初,高慶隆和農戶們有過交流,他們最關注的就是價格和使用壽命。當時,市面上燒油的除草機售價為1000元左右。此外,燒油的機器需要定期維護,再加上零部件的磨損,會影響使用壽命。

聽了這些建議,高慶隆心裡有了大致方向。他決心要發明一個環保、輕便、實惠的除草機。他一邊摸索一邊設計,起初確定為以電能為動力,以電動車為骨架,採用手扶式除草。他拆了一輛舊電動車,把車把和鐵管子等零件焊接成一個架子,把控制器用膠帶纏在架子上,然後安裝了刀片、電機等部件。

這臺除草機被稱為第一代,耗時2個月完成。雖然它非常簡易,但是在實驗中,得到了農戶們的肯定,這令高慶隆信心倍增。在張賓的支持下,他不斷完善升級,陸續做出了第二代、第三代。

在發明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攢成一臺機器

在採訪中,撫摸著嶄新的除草設備,高慶隆感嘆:“不要小看這個小機器,它的背後有很多故事。”

高慶隆介紹,眼前的第四代設備重25公斤,控制器、電機、轉機等部件都是專門定製的。連接上電瓶,能連續工作3個小時,每分鐘工作20平方米以上,一個小時就是1畝多地,是人工除草效率的六七倍。此外,它的使用成本也低,電瓶充2個小時的電量,能完成人工除草3天的工作量。

記者仔細觀察這臺機器,發現電線連接口與電動車電瓶一模一樣。這是高慶隆研發第一代設備時,拆電動車獲得的靈感。“電動車比較普及,這個設備使用的電瓶與電動車電瓶一致,可以通用,既節約成本,攜帶又方便。”張賓說。

“幾個刀片隨著電機向前滾動著除草,人用把手控制速度並掌握好方向就行了,非常省力氣。”高慶隆說。每次改進,每次對細節的精益求精都源於緩解農民勞作辛苦的初衷。

摩挲著眼前的機器,高慶隆說,從當初的第一代設備到如今,沒少走彎路。

“刀片和電機的連接方法出現了問題,導致電機在工作中過熱,這樣就縮短了電機的使用,嚴重時電機就會燒燬。”高慶隆回憶說。2017年下半年,第三代除草機首批50臺成品出廠,吸引不少農戶訂貨,很快賣出了48臺。不久,很多農戶打電話反應電機有問題,高慶隆立即召回設備,將錢退了回去。這一折騰,幾萬塊的成本就都打了水漂。

“召回後,我們就改為用螺絲連接,用行話說就是‘冷結合’。”張賓說,“研發第一代設備時,所有零部件都是用膠帶黏住或者焊接的,功能也比較單一,後來越做越精細,越來越完善了。”

每一代研發後,高慶隆不僅自己試用,還把機器拿到田地裡,讓農民試用,傾聽他們的建議和需求。“起初,手扶杆不能調節高度,我是按照自己的個頭設計的高度。有一次,我去地裡請農民試機器,一位個頭在140釐米左右的大姐想試一下,結果手扶杆太高,她根本控制不了。”高慶隆回來後,就和張賓商議,添加了手扶杆高度調節功能。

手扶杆、控制器、蓋板、機架樑、電機、腳輪……高慶隆說,這個設備上的每一個零部件都是精心設計的。如裝有控制器的區域內有6個小孔,這看似隨意,其實是專門用來散熱的。高慶隆邊操縱機器,邊向記者介紹,現在,除草的深度也可以調節了。“我們還在轉把上裝上了鑰匙,用來啟動、關閉機器,跟電動車一樣,把手可以調節速度。目前,這個設備可以應用於各種果園、林地、茶園、溫室大棚等,除草寬度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定製。”

申請國家專利

願助力農民脫貧致富

高慶隆把這個設備命名為手扶直流電驅動鋤草機。它包括機架,鋤草機構(含電機和刀片)、手扶杆、調速把手、行走支架、行走輪、安放電源的安置臺、電源控制器、連接線等,這款設備小巧精緻、操作簡單、安全環保。完成這麼一次發明創造需要耗費很多心血。可是,果實眼瞅著要成熟了,卻被他人竊取了。

“現在,仿冒品已經出來了。產品的研發很難,但對於懂機械的人來說,複製卻很簡單,他們進行反覆拆卸後,基本上就會做了。”高慶隆氣憤地說,“最可氣的是,他們用質量差的材料來做,如護刀片的板子,我們用鋼板,他們用鐵板,很不安全。”

於是,高慶隆想到去申請國家專利。“申請國家專利,在我想象中,是很遙遠、很複雜的事。但為了保護知識產權,不讓仿品氾濫,再難我也要做。”於是,高慶隆於2018年6月向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了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書。

據瞭解,實用新型專利是三種專利類型(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中的一種,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專利法中對實用新型的創造性和技術水平要求較發明專利低,但實用價值大。2019年初,高慶隆通過審查,登記後,獲得了專利證書。“拿到證書後,我非常興奮,有了證書就有了國家保護,以後我們生產銷售就有了底氣。”

原本只想給農戶幫忙,沒想到最後做成了事業,高隆慶發明創造的故事在當地成為了一段美談。“國家不斷鼓勵‘科技興農’,很多農民對我非常認可,我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現在,我們在想辦法推廣,積極尋求合作。我希望通過科技創新,讓更多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改變傳統勞作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脫貧致富。”採訪最後,高慶隆意味深長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