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奇觀:文人騷客不斷把“桂州”稱為“桂林”才有了今天的桂林

最近讀了桂林市原文聯主席、原作協主席黃繼樹主編的一本書,書名為《文化城之魂——歷代文化名人與桂林》,它詳細介紹了歷代文化名人與桂林淵源及對桂林的吟誦,很值得一讀。

讓人驚奇的是,在唐宋以降長達幾百年時間裡,桂林在建制上叫“桂州”,但文人墨客們硬是把“桂州”稱作“桂林”,後來,建制上的“桂州”真的改為“桂林”了。黃繼樹主編在開篇文章《文化名人呼喚出來的桂林》中對此有詳細介紹。

歷史奇觀:文人騷客不斷把“桂州”稱為“桂林”才有了今天的桂林

隋唐時期,現在的桂林叫桂州,治所在始安縣,始安縣的管轄範圍大體相當於現在的桂林市區、永福縣、陽朔縣。

唐朝時,一些著名的文人、詩人被流放在桂州任職,或者流放到嶺南,途經桂州,他們在詩歌中紛紛將桂州寫成桂林。在這些文化名人將桂州寫作桂林幾百年後,桂州才在建制上改稱桂林。

最早將桂州寫作桂林的是唐代詩人宋之問。公元711年,他被流放到欽州(現今廣西欽州),途經桂州,寫了《始安秋日》詩:“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晚霽江天好,分明愁殺人……”。奇怪的是,同樣是宋之問,他的《桂州黃潭舜祠》《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遙樓》,寫的都是“桂州”。他明知所過之處是桂州,是始安縣,卻偏偏寫出“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公元757年,始安縣因為臨近桂州,改為臨桂縣)

歷史奇觀:文人騷客不斷把“桂州”稱為“桂林”才有了今天的桂林

宋之問之後,唐朝的許多大詩人,據黃繼樹說,包括張九齡、王昌齡、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張籍、王建、李渤、張祜、盧綸、許渾、杜牧、李商隱等,都為桂州創作了大量詩文,而且把桂州寫作“桂林”。

唐朝的行政區,將現在的桂林稱為“桂州”,主官稱桂州刺史、桂管觀察使。唐朝時一個叫楊譚的人領軍駐紮在桂州,當時杜甫正在成都避安史之亂,他託一位到桂州赴任的段參軍給遠在桂州的楊譚帶去一首詩:《寄楊五桂州譚》,詩中說:“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詩的題目是“桂州”,詩文卻不寫“宜人獨桂州”,而是“宜人獨桂林”。

還有一位叫嚴謨的人,到桂州任桂管觀察使,好幾位詩人寫詩為他送行,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桂州稱作“桂林”!白居易當時在朝廷裡任職秘書監,負責起草任命書,他起草完《授嚴謨桂管觀察使》之後,贈嚴謨一首詩《送嚴大夫赴桂州》,詩中卻不寫桂州而寫桂林:“桂林無瘴氣,柏署有清風”。韓愈在《送桂州嚴大夫》詩中有“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韓愈雖未到過桂州(桂林),但他這兩句詩對桂林山水形象作了高度概括。

王昌齡甚至將送友人詩的標題直接寫出桂林:《送任五之桂林》《送高三之桂林》《送譚八之桂林》。在詩題中將桂州寫作桂林的,不僅王昌齡,李商隱也曾這樣。李商隱曾任桂管觀察使鄭亞的文秘,曾代理過昭州(今廣西平樂縣)的府事。他寫桂州的詩,題目就是《桂林》:“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秋。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李商隱的另兩首詩也在標題中用桂林代替桂州:《桂林路中作》《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寄獻尚書》。李商隱在桂州任職不足一年,但在這裡創作了詩歌76首、文章103篇,其中多次將桂州寫作桂林,如“桂林聞舊說,曾不異炎方”(《即日》)。

唐朝光化二年(899年),生於廣東封開縣、曾任融州(今廣西融水縣)刺史的莫休符,退休後不回廣東封開,而到桂州養老。他將自己在桂州多年的見聞筆錄整理成書,書名叫《桂林風土記》(而不叫《桂州風土記》!),記下一篇篇有趣的人文故事與風土人情。《桂林風土記》共三卷,可惜散失大半,其殘本被收錄進《四庫全書》,計44篇。其中一些文章曾被收入《新唐書.藝文志》。

有趣的是,柳宗元並不將桂州寫作桂林。唐朝的御史中丞裴行立在桂州任桂管觀察使時,在灕江畔的訾家洲建了一組富麗堂皇的亭閣。裴行立是武將,他想找一位文人寫篇文章讚美這組建築。他想到了在柳州任刺史的大文豪柳宗元。柳州當時是三等小州,歸桂州管轄。柳宗元應裴行立之請,到桂州參觀瀏覽多日,寫出了《桂州訾家洲亭記》,對訾家洲亭閣讚賞有加,也有對桂州山水讚不絕口:“桂州多靈山,發地峭豎,林立四野”。柳宗元在描寫桂州到柳州行程之艱難的詩中,也說的是“桂州”而非“桂林”:“桂州西南又千里,灕水鬥石麻蘭高”。

宋朝的行政區劃中仍保留桂州建制,不過提升了桂州的地位,成為廣南西路的治所,管轄廣南西路的25州。在宋代,王安石、黃庭堅在其文章、詩歌中,堅持按朝廷的規定只寫作桂州,不寫作桂林,如王安石的文章《桂州新城記》,黃庭堅的詩《到桂州》。不過,範大成則按唐代文人的說法,將桂州寫作桂林:“舊說桂林無瘴氣,今知灕水闢刀兵”。

宋代詞人張孝祥在赴桂州任知府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的途中,寫了首詩,叫《入桂林歇滑石驛題碧玉泉》。

宋朝的王正功在桂州做官,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權府事,是當時廣西管司法的最高長官兼代理知府。他的衙門設在桂州,他的詩句“桂州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將桂林山水之美之奇寫絕了,至今無人超越。請注意,他是桂州的代理知府,他的詩寫“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不是“桂州山水甲天下”!

唐宋的大文豪們持續幾百年將桂州寫作桂林,但直至明朝的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才將行政區劃中的靜江府改為桂林府,下轄全州、永寧二州和七個縣。

其實,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就在嶺南設桂林郡,管轄的地方相當於現在廣西的絕大部分地區,不過,郡治在現在廣西貴港市的布山,距現在的桂林市有300多公里。秦朝的桂林郡只存在了七八年。秦朝滅亡後,現在廣西、廣東的大部分地區變成了南越國,南越國保留了桂林郡。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大軍滅了南越國,撤銷了桂林郡。這樣算起來,秦朝、南越國的桂林郡存在了100多年。

三國時期,吳國在公元274年,將鬱林郡一分為二,設立桂林郡,郡治在今天廣西象州縣境內的武安,管轄範圍大體相當於現在的柳州市。到隋朝時,桂林郡又被取消了。這樣,第二個桂林郡大約存在了300年。

第一個桂林郡管轄範圍包括現在的桂林,第二個桂林郡與現在的桂林毫無關係——那個年代,現在的桂林一帶歸零陵郡管轄。零陵郡的治所在現今廣西全州縣,管轄範圍包括現在湖南一部分和廣西的全州、興安、灌陽、桂林、永福、陽朔一帶。

論“桂林”之名,最早並不用於現在桂林這片地方;論建制,桂林這地方很長時間都叫“桂州”;要說文人名士的使用,那是“桂林”“桂州”都有,但是,論流傳之廣、影響極大的名篇名句,卻只有“桂林”而非“桂州”,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桂林無瘴氣,柏署有清風”,等等。

最早使用“桂林”的地方,因“水土不服”,無法流傳下來;沒叫“桂林”地方,硬生生被文化名人們在幾百年中不間斷地稱為“桂林”。當然,最終是文化名人們心願得償了,桂州改為桂林了。看來,這甲天下的山水,只有用“桂林”這名稱才真正名實相符啊!桂林因山水而聲名遠播,山水因桂林之美名而更加秀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